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黨衛軍野戰師的著名軍隊有哪些?

黨衛軍野戰師的著名軍隊有哪些?

第壹SS裝甲師(阿道夫·希特勒師)

黨衛隊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縮寫為LSSAH,LAH]的成立和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3月17日,其前身為約瑟夫·迪特裏希建立的柏林黨衛隊總部衛隊。這是壹支專職保護納粹黨領袖阿道夫·希特勒人身安全,隨時聽候元首命令且只忠誠於希特勒個人的私人衛隊。這個部隊的120個成員都是迪特裏希親自從阿道夫·希特勒挺進隊[Stosstrupp Adolf Hitler,建立於1921年,縮寫為SAH]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其軍營駐紮在柏林的亞歷山大兵營,後來又搬到了柏林的裏希特非爾德[Berlin-Lichterfelde]。隨後,首批12名成員在威廉·蒙克的帶領下到達柏林,開始負責守衛帝國總理府。4月8日在柏林體育館沖鋒隊舉行的壹次集會上,柏林黨衛隊特譴隊作為希特勒的護衛隊首次公開亮相。

在1933年5月,部隊名稱改為柏林黨衛隊特譴隊[SS-Sonderkommando Berlin]。緊接著又改名為黨衛隊措森特譴隊[SS-Sonderkommando Zossen],同時成立了壹支全新的部隊-黨衛隊特博格特譴隊[SS-Sonderkommando J U terbog]。1939年9月,這兩個組織合並,統稱為黨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SS-Lbeibstandarte Adolf Hitle,縮寫為LAH]。1933年11月9日,年輕的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集體參加了紀念啤酒館暴動十周年的宣誓集會。1934年,黨衛隊全國領袖海因裏希·希姆萊下令將LAH改名為LSSAH,即阿道夫·希特勒黨衛隊警衛旗隊[leibstandarts SS AdolfHiter]。二戰爆發後,警衛旗隊跟隨南方集團軍群參加了入侵波蘭的行動,最後***傷亡400人。1940年3月希特勒批準警衛旗隊組建裝備壹支105毫米榴彈炮的炮兵營,當月德國官方首次公開使用武裝黨衛軍[Waffen---SS]這壹術語。接下來,警衛旗隊還相繼參加了入侵法國和低地國家的戰鬥,但其主要是作為預備隊以及對付撤退到敦克爾克的英軍部隊。後來,該部有配屬與第14集團軍參加了對法國的第二和最後階段的軍事行動。

法國戰役結束後,警衛旗隊留在法國進行休整,並為了準備即將到來的入侵英國海獅計劃開始刻苦訓練兩棲作戰。1940年7月格奧爾格·科普勒,保羅·豪塞爾和約瑟夫·迪特裏西三位武裝黨衛軍指揮官在柏林國會大廈軍性的勝利慶典上獲頒騎士十字勛章。希姆萊向當時駐紮雜德國梅斯的警衛旗隊頒發了寫有希特勒名字的軍旗以標獎勵。1940年8月,警衛旗隊被加強到壹個旅的編制。1940年9月在梅斯的阿爾文斯勒本要塞舉行的壹個慶祝儀式上,希姆萊向警衛旗隊正式授予了經過修改的新軍旗。

後來,入侵英國的作戰被無限期拖延。警衛旗隊在1941年3月調防羅馬尼亞,歸屬於第40軍管轄參加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的行動,並成為了德國第壹支攻入南斯拉夫的部隊。在以後的18天裏,警衛旗隊連續實施側翼機動,壹直追趕英國人到塞默皮萊,後直插伯羅奔尼半島,最後在希臘科林斯灣的卡拉馬塔截住撤退的英軍,迫使英軍撤往克裏特島繼續抵抗。

1941年6月,警衛旗隊再次跟隨南方集團軍群開始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並參加了基輔和羅斯托夫地區的激烈戰鬥。1942年6月,警衛旗隊被調往法國土倫進行休整。後於7月15日升級並重新命名為黨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摩托化]步兵師。同年10月22日,該師重新命名為黨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擲彈師[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er"以下簡稱LSSAH師]。LSSAH師當時在維希法國作為占領軍,全師兵力為:軍官678人,士官及士兵20166人。

1943年初,LSSAH師重返東線,並作為保羅·毫塞爾新組建的黨衛隊裝甲軍的壹部分參加了哈爾科夫爭奪戰和規模空前的庫爾斯克戰役。自從德軍在庫爾斯克的行動失敗後,LSSAH師被調到了意大利從事反遊擊作戰。此後該師以黨衛隊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1.SS--Panzer--Division "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er "以下簡稱LSSAH師]的身份重新返回東線,經歷連番苦戰後的LSSAH師損失慘重。後來該部隊被蘇軍合圍在卡曼特斯-波多裏斯克,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但由於黨衛隊第9“弗倫斯堡“裝甲師和黨衛隊第10”霍亨施陶芬”裝甲師組成的黨衛隊第2裝甲軍成功解救了這些被合圍的部隊,LSSAH師雖然突圍成功,但全師只剩下不到1250人,因此該師再次返回法國休整。

從1944年6月分起,LSSAH師相繼在諾曼底地區為了抵禦登陸的盟軍部隊而在卡昂,法萊斯和安恒地區經歷了多次殊死搏殺,且邊打邊向德國本土後撤。年底,該師又配屬於黨衛隊第6裝甲集團軍參加了希特勒寄予厚望的阿登反擊戰。阿登反擊失敗後,仍歸屬於黨衛隊第6裝甲集團軍的該師重返東線,在匈牙利準備解救在布達佩斯被蘇軍所圍的德軍集群,作戰代號“春醒”,這是德軍在東線發動的最後壹次進攻。後來,在匈牙利格蘭地區的戰鬥中LSSAH師遭受了重大損失。

1945年2月26日,LSSAH師參加了組織蘇軍進入奧地利的代號“平湖”的進攻行動。3月14日,希特勒獲悉“平湖”進攻行動失敗後大為震怒,隨即命令LSSAH師,帝國師,骷髏師和霍亨施陶芬師將他們的榮譽袖標從制服上全部取下。最後,時任黨衛隊第6裝甲集團軍司令官的迪特裏西拒絕執行此項命令。3月16日LSSAH師作為後衛掩護整個黨衛隊第6裝甲集團軍撤退繼續頑抗。5月7日在得知柏林已投降的消息後,最後壹任師長-----奧托·庫姆率領全師剩下的1682人,在破壞了所有裝備後前往奧地利向美軍繳械投降,徹底結束了這支曾經榮耀的警衛旗隊的光榮壹生。

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指揮官任職時間表

1939年9月1日~1943年4月7日 約瑟夫·迪特裏西[Joseph Dietrich]

1943年4月7日~1943年8月20日 提奧多爾·威施 [Theodor Wisch]

1943年8月20日~1945年2月6日 威廉·蒙克 [Wilhelm Mohnke]

第二SS裝甲師(帝國師)

該師第壹次出現在戰鬥中是在1940年低地國家和法國戰役時,當時的名稱是武裝黨衛隊Verfüngs集群師。它的第壹個作戰地域是在鹿特丹附近與荷蘭軍隊交戰,隨後該師與其他師壹起攔截了壹支法國增援部隊,將他們逐回了出發地域。下壹階段中該師主要負責德占區後方清剿工作(德軍挺進過快,有許多敵軍在自己身後,尚有抵抗力),然後參加了突破運河防線,直指巴黎的作戰。整個戰役結束時,該師已經到達西班牙邊界。最初該師由武裝黨衛隊當時4個團中的3個組成,唯壹的例外是LAH(阿道夫·希特勒近衛隊)團,它未編入該師。3個團分別為:德國團、日耳曼尼亞團和元首團。西線戰役結束後,武裝黨衛隊日耳曼尼亞團被調出,與武裝黨衛隊“北方”和“西方”團壹起組成了另壹個武裝黨衛隊師“日耳曼尼亞”,後來又改名為武裝黨衛隊師“維京”師。為彌補失去的日耳曼尼亞團,由壹個武裝黨衛隊骷髏分隊改編而成的第11武裝黨衛隊步兵團加入了該師。不久之後,該師更名為武裝黨衛隊“德國”師,然後又變為武裝黨衛隊“帝國”師。

法國戰役後,該師參加了入侵英國的準備。隨著“海獅計劃”的取消,德軍的兵力逐漸向東部轉移。“帝國師”在1941年3月移防羅馬尼亞,準備參加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的作戰。1941年4月,“帝國師”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奪取了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來德。(五十萬意大利軍隊打了六個月,損失63,000人,寸土未得;德國人用了14天攻下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甚至德軍還因為推進太快把意大利人面前的道路也堵塞了。)該師在結束巴爾幹作戰後移駐波蘭,準備參加即將到來的“巴巴羅薩”計劃。“帝國師”作為中央集團軍群的壹部分參加了入侵俄國的作戰,在葉爾尼亞和斯摩棱斯克戰役中都表現的很不錯。它也是目標直指莫斯科的“臺風”作戰的先頭部隊之壹。1941年11月,“帝國師”到達莫斯科郊外,成了德軍在俄國推進極限的見證人。但就在俄國首都在望的時候,惡劣的天氣、巨大的人員和裝備的損失以及壹場聲勢浩大的蘇軍冬季攻勢結束了該師繼續推進的努力。伴隨著壹場場血腥的、傷亡極大的、逐步後撤的防禦作戰,該師戰鬥力漸漸耗盡。最後他們被撤出前線,送往法國以重新整編成壹個裝甲擲彈兵師。但該師的壹部分留在了東線,被稱為“奧斯騰多夫Ostendorf”戰鬥群,該部在前線壹直戰鬥到1942年6月被送往法國與師主力會合為止。1942年11月,該師的壹部分參加了在土倫奪取法國艦隊的嘗試。不久之後,該師又更名為武裝黨衛隊“帝國”裝甲擲彈兵師。

1943年早期,“帝國師”回到了東線,參加哈爾科夫會戰,是拯救了瀕於崩潰的戰線的功臣之壹。重奪哈爾科夫後,該師與其它兄弟部隊壹起準備參加庫爾斯克會戰。1943年7月,“帝國師”在庫爾斯克突出部以南的推進十分成功,深入蘇軍戰線達40英裏,但最終仍未能達到合圍蘇軍的既定目標。隨著會戰的中止,它與其它壹些武裝黨衛隊師團壹起被調出前線。在壹些小規模的戰鬥後,“帝國師”又壹次被運往西方整編,這回成了武裝黨衛隊“帝國”裝甲師。在後方整編的同時,該師還在前線留下了壹個戰鬥群,被稱為“帝國”戰鬥群,盡管正式名稱應該是“蘭姆丁Lammerding戰鬥群”。該師在西方整編的同時還參加了在法國的反遊擊隊作戰。1

943年冬季到1944年初,另壹場大規模蘇軍冬季攻勢在戰線中央包圍了壹些德軍單位,“帝國”戰鬥群也是其中之壹。但與斯大林格勒不同,保爾?豪塞爾( Paul Hausser)(他也是“帝國師”首任師長)的武裝黨衛隊第二裝甲軍替他們解了圍。隨後該戰鬥群被運往法國與師主力會合,在東線殘存的壹些部隊組成了“魏丁格(Weidinger)”戰鬥群並且從 Proskurow 壹路撤退到特諾普(Tarnopol)。

1944年6月諾曼底戰役開始時,“帝國師”作為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之壹為將盟軍趕下大海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別是在卡昂和聖洛周圍的苦戰使盟軍前進受阻,但該師傷亡也很大。在成功地奪回蒙坦Mortain之後,該師開始後撤,因為跡象已經顯示它和其它許多部隊壹起落入了被稱為“法來茲口袋(Falises Pocket)的包圍圈。多虧了該師和第9武裝黨衛隊“霍亨施道芬”裝甲師的***同努力,撐開了袋口,很大壹部分德軍才得以向東沖出包圍圈。 在那之後,該師撤過塞納河,然後又撤到“西墻”(即原來的齊格菲防線)之後。稍加休整後,第2武裝黨衛隊“帝國”裝甲師參加了1944年12月的阿登戰役。突破美軍防線後,該師向前猛攻,但就在肉眼能看見馬斯河的地方,攻勢被增援的美軍制止住了。隨著美軍逐漸的反攻,又壹步步地向後退卻。經歷這次失敗之後,該師回到德國本土進行人員和裝備的補充,隨後參加了德軍在二次大戰中的最後壹次攻勢作戰,目標是奪回布達佩斯,但在匈牙利的這次行動同樣受挫於蘇軍強大的兵力。之後,該師先後在德累斯頓、布拉格、維也納作戰,壹直到戰爭結束。該師大部分人員設法向西開進,直至向美軍投降。

黨衛軍第三裝甲師(骷髏)

波蘭戰役後,新建了壹些武裝黨衛隊師團。第3武裝黨衛隊師由壹些參加過波蘭戰役的“骷髏”單位和國內“骷髏”組織的後備隊加上其他壹些武裝黨衛隊輔助部隊而組成。其中壹些來自武裝黨衛隊“Heimwehr Danzig”部隊,它原先是武裝黨衛隊骷髏營“Gotze”,經過擴編後改名為武裝黨衛隊“Heimwehr Danzig”部隊,規模在營與團之間。這個部隊在陸軍指揮下參加了波蘭戰役,之後壹些部隊被調出以作為新成立的“骷髏”師的骨幹。“骷髏”師在Dachau附近的武裝黨衛隊訓練基地編成,隨後在Wurttemberg和Truppen Ubungsplatz Obermunsingen接受進壹步培訓。當培訓結束後,正式任命了Theodor Eicke為該師師長,他原先是國內“骷髏”組織的總指揮。

1943年2月,該師回到東線加入南方集團軍群。隨後參加了對蘇軍冬季攻勢(已經在斯大林格勒殲滅了第六集團軍)的反擊。在第二次哈爾科夫會戰中,它加入了南線反擊部隊,為重奪哈爾科夫立下了戰功。在這期間,該師師長Eicke戰死。那以後,它參加了庫爾斯克會戰,在南線與黨衛隊兄弟部隊壹起參與了幾場最重要和最血腥的戰鬥(包括了在Prochorovka的坦克大戰)。會戰結束後,“骷髏”師擔當起了東線的預備隊(消防隊),轉戰東線南部和中部近壹年之久。在這期間,1943年10月它被改編成了裝甲師,名字也改為:第3武裝黨衛隊“骷髏”裝甲師。

1944年,整個東線的情況變得非常糟,蘇軍在每個地段都取得了突破。特別是在中央戰線,蘇軍在壹場可能是二戰中最大的攻勢裏打垮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兩周內向前推進了超過三百公裏。當攻勢停止時,他們已經渡過維斯瓦河,站在華沙的大門口了。為配合蘇軍的挺進,華沙城內爆發了起義,“骷髏”師和其他部隊壹起緊急趕往華沙地區,制止了蘇軍的前進並鎮壓了起義(除開道義因素,不能不說這是壹個非常了不起的軍事成就,後方不穩,面對強敵,很不容易)。近兩個蘇聯集團軍被“骷髏”裝甲師和“維京師”以及陸軍第19裝甲師壹起擊退,被迫回撤至維斯瓦河對岸。

隨後,該師被派往南方參加布達佩斯解圍戰。為了解救被圍的45,000德軍,“骷髏”師壹直打到了布達佩斯機場,但迫於蘇軍的強大兵力和資源優勢,始終未能達到目的。(戰史上也有爭論,因為該師被從機場附近撤回,在布達佩斯北面發起攻勢,希望能包圍和摧毀壹些蘇聯部隊,但未達目的。如果從機場繼續攻擊,有可能為被圍部隊打開壹條通路,但這是後話了。)

從那以後,隨後該師在布達佩斯以西進行防禦作戰,壹直退到維也納附近。該師於1945年5月9日向美軍投降,但作為戰俘被移交給了蘇軍。

第五SS裝甲師(維京師)

這個師團成立於1940年12月,起先被稱為“日耳曼尼亞師”,但在1941年1月被改稱“維京師”。2月時,壹個芬蘭誌願者單位加入了師的編制。在Truppen-Ubungsplatz Heuberg進行的訓練持續到4月,這個師完成了出擊準備。維京師二級小隊長領花

“維京師”第壹次作戰是在1941年6月29日作為南方集團軍群的壹部分在加裏西亞(Galacia)附近向特洛普(Tarnopol)進攻。1941年8月,“維京師”在第聶伯河Dnieper River為奪取橋頭堡而戰。很快,他們穿過了第聶伯羅夫斯克(Dnepropetrovsk),奔向羅斯托夫(Rostov)。1941年冬天,這個師撤至米烏斯河Mius River壹線並在那裏渡過了冬天的幾個月。

當1942年春天和夏天德軍發起攻勢時,“維京師”推進至高加索地區,是到過德軍推進極限的部隊之壹。他們在高加索壹直戰鬥到1943年春天,由於斯大林格勒的慘敗,不得不回撤。

“維京師”和其他師壹樣,編成部隊經常發生變動。“諾德蘭”(Nordland)步兵團被撤編,以和其他壹些包含有斯堪的那位亞(Scandinavian)人員的單位壹起組成壹個新的武裝黨衛隊師。同樣,“納瓦”(Narwa),壹個愛沙尼亞(Estonian)單位,在1944年加入維京師,但又在同年撤編。

1943年10月,“維京師”的名稱變為第5武裝黨衛隊“維京”裝甲師,成為又壹個武裝黨衛隊的裝甲師。在1943年夏秋期間,這個師在哈爾科夫(Kharkov)和第聶伯河地區進行防禦作戰,參加了庫爾斯克會戰。當蘇軍在1944年6月發起他們旨在沖向德國邊界、消滅中央集團軍群的大攻勢時,“維京師”是許多被包圍師團中的壹個。他們被包圍在“切卡西口袋(Cherkassy Pockets)”,而且是包圍圈中唯壹的裝甲部隊,擔當起了突圍時的“裝甲矛頭”。那時,另壹個外籍部隊單位“沃倫涅”(Wallonien)(說法語的比利時人)也劃歸該師指揮。盡管整個部隊最後還是設法沖出了包圍圈,但損失了全部裝甲部隊和大量的人員和裝備。

殘存的人員和裝備被臨時編成壹個戰鬥群,很快被送到波蘭以組建新的第5武裝黨衛隊“維京”裝甲師。在整編的同時,蘇軍已經推進到維斯瓦河畔(Vistula River)和波蘭的華沙地區。“維京師”和第3武裝黨衛隊“骷髏”裝甲師以及陸軍第19裝甲師壹起進行了阻止蘇軍前進的拼死努力,將蘇軍制止在華沙城下,使其回撤過維斯瓦河,並將戰線的僵持壹直維持到了1945年1月。

“維京師”於1944年12月從華沙前線撤下,立刻被運去南方參加布達佩斯解圍戰。為了解救被圍的45,000德軍,“維京師”向前推進了兩周,但由於蘇軍的強大兵力和資源優勢,始終未能達到目的。隨後該師在布達佩斯以西進行防禦作戰,逐步退到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直至1945年5月向蘇軍投降。

SS第9裝甲師

由於武裝黨衛隊在1941至1942年間的蘇聯戰場“表現優異”,因此希特勒下令再成立兩個武裝黨衛隊師團,這兩個師就是SS第9霍亨施道芬裝甲師團及SS第10弗倫茨堡裝甲師團。不過由於當時德國兵源已因長期作戰而枯竭,只好征用帝國勞工隊的人員,年齡大多僅有18歲。

1944年4月,該師和弗倫茨堡師團組成新的SS第1裝甲軍團,由豪賽爾統帥。它第壹次參戰的作戰地點在蘇聯的塔波地區,因成功地解救出被圍德軍,首戰就立下大功。

在諾曼底戰役中,該師受到盟軍的戰鬥轟炸機密集攻擊而損失慘重,不得不撤出戰鬥。但後來與蒙哥馬利屬下的英軍第4傘兵旅及波蘭第l傘兵旅在安亨展開決戰,並迫使被圍困英軍繳械投降,多少挽回了些面子。

1944年12月,該師回到德國並立即參加了阿登之投,負責攻擊北方的聖維特。由於巴頓的美第3軍迅速反擊,該師眼見不是對方對手,於是抽身而逃,霍亨施道芬師團從戰場撤回德國,最後和武裝黨衛隊各殘余的師團參加了布達佩斯救援作戰,戰敗後撤到奧地利。1945年5月,在史泰爾向美軍投降。

施道芬師

SS第10裝甲師-“弗蘭德斯堡”師

1943年2月,部隊開始征募18歲以上的德國新兵。1943年3月至9月,開始進行訓練並得到了武器裝備。在6月6日,部隊得到了榮譽頭銜“Karl der Grosse”。1943年10月3日,該部隊被命名為黨衛隊裝甲師——“弗蘭德斯堡”。10月22日又更改為第十黨衛隊裝甲師——“弗蘭德斯堡”。至1943年11月為止,“弗蘭德斯堡”師的人員數已經達到19313人。

1944年3月,該師被派往了蘇聯前線。3月3日,部隊在Kovel, Kamentz,Podolsk (Tarnapol)等地首次參加戰鬥。3月25日,Erich Manstein元帥決定讓“弗蘭德斯堡”師發動壹次進攻來解救被圍困的第壹軍,地點是在Zbruz河東部,Tarnopol東部35英裏。4月1日,部隊與第四裝甲軍組成“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即原來的“南方”集團軍群)。“弗蘭德斯堡”師下轄的第10裝甲團的壹個營被留在了法國。4月6日,在Buchach發生激戰並開始打開了“走廊”。4月7日,部隊首次與第壹軍取得聯系。4月9日,開始向北部的Kowel接近。4月9日至14日,與蘇軍在Tarnopol發生戰鬥,但Tarnopol還是在14日被蘇軍占領。 1944年6月,部隊的人員數減為13552人。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於是該師在6月12日從波蘭被運到了諾曼底。6月25日,部隊到達了諾曼底的登陸場。1944年7月,在Caen, Avranches, Falaise發生激戰,到7月18日為止,部隊傷亡2200人。1944年8月,由於在Caen, Avranches, Falaise等地傷亡巨大,部隊不得不撤向了Arnhem。1944年9月,該師只剩3500人。

9月17日,“市場——花園”行動開始,英國的蒙哥馬利將軍預想通過這次行動來打通壹條通往德國的道路並在1944年底結束戰爭。“弗蘭德斯堡”師在Arnhem和Nijmegen同英美軍隊發生戰鬥。9月20日,該師的裝甲部隊駛入Kampfgruppe Knaust。同日,盟軍占領Nijmegen橋。9月21日,在經過英勇的抵抗之後,在Arnhem的英軍空降兵投降。9月24日,第二裝甲軍團給黨衛軍第十師45輛剛剛從德國工廠送來的虎式坦克。9月26日,英軍從萊茵河的右海岸撤退,“市場——花園”行動以失敗告終。

1944年10月,部隊被送到Aachen,此時人員為15542人。1945年1月9日,希特勒命令該師進攻Haguenau森林的東部並與黨衛軍第14軍會合。1月17日,部隊進入Herrlisheim地區,但他們的前進並不協調並且猶豫不決,最後由於遭到美軍攻擊而進行戰略撤退。1月24日至25日,在Haguenau發生戰鬥,黨衛軍第21和22裝甲擲彈兵團用橡皮艇穿過Moder河,並奪取了在Haguenau和Kaltenhouse之間的高地。該師的其他部隊則努力地試圖包圍Haguenau。雖然部隊裝備精良,補給充足並且士氣高昂,但是,美軍頑強的抵抗粉碎了德軍每壹次的進攻。

1945年3月,部隊進入德國的Settin進行休整。3月27日,“弗蘭德斯堡”師加入到了"Weichel" (或Vistula) 集團軍群,並成為了第三裝甲軍預備隊的壹部分。4月19日,蘇軍在Spremberg附近包圍了“弗蘭德斯堡”師,第334步兵師和"Fuhrer Escort"師.4月20日,希姆萊命令該師進行反擊。4月21日,“弗蘭德斯堡”師和"Fuhrer Escort"師決定突圍。4月22日至25日,“弗蘭德斯堡”師成功的突破了包圍圈,但是他們遺棄了所有的車輛。1945年5月6日,該師的殘余部隊在Teplitz-Schonau向蘇軍投降

SS第十二“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

武裝黨衛軍第12“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12th ss panzer Division "Hitlerjugend”)是德軍中壹支特殊的部隊,其士兵全部由1926年出生的“希特勒青年團”誌願者組成。

壹隊佩帶12SS標誌的希特勒青年團成員,根據壹些該團前成員戰後的回憶,他們並非都是誌願加入,有許多是被逼加入的。

1943年6月第12裝甲師組建之初本來是裝甲擲彈師,後於同年10月才升格為裝甲師。第12裝甲師的軍官和士官大多抽調自“元首衛隊師”,他們都有在東線作戰的經歷,還有的則來自海軍和空軍。由於有許多“希特勒青年團”成員自願加入這支菁英部隊,使得全師編制人數大大超額,記有軍官520名(缺額144 名)、士官2383名(缺額2192名)、士兵17637名(超編2360名)和外籍誌願者1103名,總人數達20540人。

首任師長為佛芮茨.威特(Fritz Witt)少將,他對新兵堅持進行真實環境下的實彈訓練。優秀的教官再加上嚴格的訓練使第12裝甲師很快就成為壹支非常有戰鬥力的部隊,古德裏安在視察該師時也對其贊賞有加。1944年4月初,完成組訓的第12裝甲師駐防法國。

1944年6月6日,盟軍登陸諾曼第。第12裝甲師由預備隊劃歸第7集團軍(第21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也屬該集團軍)建制,奉命向登陸盟軍發動反擊。6月 7日淩晨,第12裝甲師第壹個趕到戰場並進行了反擊。由於盟軍擁有絕對優勢,第12裝甲師被迫在卡昂地區轉入防禦。6月14日,由於指揮所遭盟軍艦炮襲擊師長威特少將陣亡,第25裝甲擲彈團團長庫爾特.梅耶上校(Kurt Meyer)繼任師長。面對盟軍的強大攻勢,第12裝甲師在卡昂堅守了33天之後,於7月9日撤退。7月20日,第12裝甲師再次將英國和加拿大聯軍阻止於韋蒙特(Vimont),並在此又堅守了兩個星期之久。8月初,盟軍在佛雷斯(Falaise)地區對德軍形成包圍之勢,第12裝甲師臨危授命守住袋口兩側,掩護主力跳出包圍圈。此戰打得異常慘烈,第12裝甲師以僅余的60輛抗擊盟軍600輛坦克,許多擲彈兵身系炸藥跳上盟軍坦克與其同歸於盡,即使在盟軍突入佛雷斯市內的第二天,仍有50-60名第12裝甲師士兵頑強戰鬥到最後壹人。在諾曼第戰役中,第12裝甲師在戰鬥中表現出的狂熱和訓練有素給盟軍留下了深刻影響。戰後壹位英軍士兵回憶道:此後我們開始走黴運了。我們遇上了壹支第12裝甲師的部隊,他們瘋狂戰鬥到最後壹人也不投降,我們不得不殺死他們每壹個人,真是太可怕了。諾曼第戰役中,第12裝甲師***陣亡官兵403人,受傷847人,失蹤63人,損失大部分重裝備。

1944年9月6日師長梅耶率部由法國進入比利時與美軍遭遇並被俘,第12裝甲師余部在代理師長胡伯特.梅耶(Hubert Meyer)中校帶領下撤回德國。經補充修整後,第12裝甲師劃歸迪特裏希指揮的第6裝甲集團軍,胡歌.克拉斯上校(Hugo Kraas)任師長。

1944年12月16日,第12裝甲師隨第6裝甲集團軍參加了阿登戰役,以及圍攻巴斯托涅(Bastogne)的戰鬥,戰役失利後又於1月20日趕往東線去解除蘇軍對布達佩斯的圍困。3月中旬,解圍失敗後的第12裝甲師退入奧地利境內。5月8日第12裝甲師在恩斯鎮(Enns)向美軍投降。直到投降時第 12裝甲師仍努力保護自身的榮譽和尊嚴,他們斷然拒絕在車輛上懸掛白旗。

歷任指揮官:

佛芮茨.威特(Fritz Witt)準將—————————1943年3月~1944年6月

庫爾特.梅耶(Kurt Meyer)準將—————————1944年6月~9月

胡伯特.梅耶(Hubert Meyer)中校————————1944年9月~10月

胡歌.克拉斯(Hugo Kraas)準將—————————1944年11月~194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