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拿破輪和法國歷史

拿破輪和法國歷史

▲拿破侖?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 是法國的皇帝(1804年~1814年)、軍事家,曾經占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

早年

拿破侖(荒野雄獅的意思)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修城,科西嘉島當時剛剛被賣給法國。他的家族是當地的壹個貴族世家,在父親的安排下,拿破侖9歲時就到法國布裏埃納軍校接受教育。

拿破侖壹開始自認是壹個外國人,壹心希望有壹天能夠讓科西嘉從法國獨立出去。16歲時他被授予炮兵少尉頭銜。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侖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動科西嘉獨立,但遭到另壹個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排擠,最後全家逃往法國。1793年7月,拿破侖帶兵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因此受到雅各賓派的賞識。1794年熱月政變中拿破侖由於和羅伯斯畢爾兄弟關系緊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意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準將軍銜。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壹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界和政界中嶄露頭角。

拿破侖是壹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於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於實戰之中,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侖被任命為法國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芬?博阿爾內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在意大利,拿破侖統帥的軍隊多次擊退了奧地利與薩丁組成的第壹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於法國的停戰條約,凱旋而歸。

埃及之戰與權力的取得

取得意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侖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國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脅,因此任命他為埃及軍司令,派往東方以抑制英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在拿破侖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侖曾下達過壹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拿破侖本人精通數學,同時還十分喜愛文學和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

然而1798年遠征埃及本身是壹個大失敗。拿破侖的艦隊被英國的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國時,400艘的軍艦只剩下2只小艦,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

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拿破侖最終決定趕回巴黎。1799年11月9日,回到法國的拿破侖發動了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壹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拿破侖之後進行了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侖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侖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拿破侖本人親自參加討論最終確定,基本上采納了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壹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國的現行法律。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起到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侖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籍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征服歐洲,成為皇帝

1800年,拿破侖再度打敗奧地利軍,英國也不得不與法國簽訂和約,迫使第二次反法聯盟土崩瓦解。1804年5月18日,拿破侖宣布成為法蘭西第壹帝國的皇帝,但是他並不是由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帶到了頭上,然後還為妻子加冕為皇後。壹年之後,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為意大利國王。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侖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進,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占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國和奧地利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國又取得了奧斯特裏茨之戰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拿破侖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諸侯國組成“萊茵同盟”,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侖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侖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壹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壹年拿破侖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

轉折: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侖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侖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英國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占領了整個葡萄牙。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正當拿破侖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在德國的領土,拿破侖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軍隊雖然壹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侖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再次割讓土地。

到了1811年末,法俄關系已經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壹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拿破侖率領50萬大軍進入俄羅斯。俄軍采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術,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博羅迪諾的血腥戰役(法軍有7萬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侖本以為亞歷山大壹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確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了壹次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1萬人。

戰敗、流放、百日政權與滑鐵盧

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侖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10月的萊比錫之戰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侖必須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侖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侖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侖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壹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侖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拿破侖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侖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人囚禁,還有傳聞說拿破侖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壹個小島,這壹切令拿破侖別無選擇,最後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3月1日回到法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侖。3月20日拿破侖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壹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誌願軍,百日王朝開始。

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之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被流放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侖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侖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英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侖死於砷中毒。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侖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侖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侖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即榮譽軍人院)。

拿破侖在老殘軍人退休院圓頂大堂內墓

影響

拿破侖是壹名出色的軍事家,他壹生親自參加的戰役達到60多個,而其指揮的多個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7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侖。在拿破侖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來。

雖然拿破侖曾經叱咤風雲數十載,但是他的功績是短暫的,在他退位後,法國的疆域很快又恢復到他執政前的樣子,拿破侖的戎馬生涯對之後的歐洲歷史並沒有重大影響。唯壹能讓他載入史冊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編撰的《拿破侖法典》,這部法典是很多現代民主國家法律體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侖也是最早提出歐洲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的歐洲正在朝向壹體化的目標邁進。

拿破侖為法國帶來了榮耀,法國人民始終愛戴這位法蘭西戰士(有趣的是,他在18歲以前始終認為法國不是他的祖國),1840年12月他的遺體運抵巴黎後,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後,拿破侖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185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即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到老殘軍人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侖墓前下跪”。

▲法國歷史

第壹次鐵器時代(前850-前450)的部酋分立

相對地,訴諸考古發現的話,則能讓我們比較確定地重現晚期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相對穩定的社會之後,突然爆發的軍事與社會巨變。許多遺址的“年代下限”(terminus postquem)顯示,這些動蕩發生於前850年左右,也就是第壹次鐵器時代。

在這個時代當中,考古學家們可以重新發現當時經濟和技術發達的聚落,其中壹個座落於阿爾卑斯山當中,很可能就是塞爾特人來臨之前的遺址。

這個時代的特征似乎是由規模不小的酋邦(principautés)所支配,並由好戰的貴族體制所統治。這些“塞爾特部族的君長、女王”(語見帕特裏絲·布杭Patrice BRUN)以兵器和華美的二輪戰車陪葬,如同今法國金丘省(勃艮第大區)的維克斯(Vix)以及德國符騰堡州侯赫多爾夫(Hochdorf )等地所見。他們的墓葬同樣揭露了來自地中海文化圈(特別是埃及)的奢侈品在此出現,見證了這些貴族的巨富當中亦有商業貿易的壹面。

前6世紀初,希臘商人在地中海的Lacydon海灣建立了馬薩利亞,這個希臘殖民地成為貿易中心。在馬塞定居的希臘人來自小亞洲的Phocée城。

凱爾特人(前450年代至前2世紀)

前450年到前400年,藝術品風格重新發生了巨大變遷,這可能意味著政治方面也發生了變化。在那個時候,出現了La Tène文化。按照傳統的觀點,高盧的時代從此正式開始,但是考古遺址發生變化的理由目前還在爭論中。

按照第壹個觀點,在地中海文明的影響下,社會發生了逐漸的變化,外來民族逐漸擴散。按照第二個觀點,凱爾特侵略了原住民的領土,這些原住民從前史壹直到凱爾特人的來臨前,變化很小。

我們無法了解這些社會變遷的事實,只能提出壹些假設。目前大部分的專家推出折中觀點:既發生了漫長的文化擴散過程,也發生了凱爾特的入侵。

高盧獨立時代

到了公元前二世紀,希臘文和拉丁文之中關於高盧族和高盧國的記載越來越多,揭開了高盧族部分的神秘面紗。高盧(拉丁文 Galli)壹詞最早出現在羅馬政治家Caton的筆下(公元前168年),他指的是從法國入侵意大利北部的高盧族人。

在公元前二世紀末,在希臘殖民地馬賽的影響下,且因高盧族和地中海的貿易交流,高盧族的壹些部落開始希臘化,也開始運用希臘字寫高盧語,但是由於宗教的忌諱,高盧族沒有把其豐富的口傳歷史寫成文字,限定文字的運用範圍為商業和貿易。因此,在高盧語消失之後,這些傳統隨著被淡忘了。

高盧被劃分成幾個部落,那些部落之間的領土界限顯然被劃定得非常清楚。這些界限和未來的羅馬“城市”(Civis)的界限相吻合,亦和現代法國的省相吻合。

La Tène文化末期的高盧在語言、文化等方面顯示出穩定的狀態。但是,按照羅馬的歷史學家,在社會政治方面,高盧的君主制度和貴族制度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選定的法官(高盧語vergobretos)。

羅馬人征服高盧之前壹個世紀是高盧文明的鼎盛時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不象羅馬作家和西方19世紀歷史學家描述得如此野蠻落後。在那個時代出現了規模非常大的城堡(oppidia),也開始運用錢幣:高盧人文明的水平不低於前2世紀的羅馬。

高盧人對羅馬文化的貢獻非常眾多。在軍法和技術方面,羅馬人不僅采用了高盧人的許多發明,也借了高盧語的詞匯,例如:木桶、劍(gladius)、鎖子甲、肥皂、馬車(carrus)等。

羅馬征服高盧(前125年至前51年)

在前2世紀末年,羅馬已經征服了高盧的東南部(現在法國的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和朗格多克-魯西永等地區),這些地區被稱為“Gallia togata”,即“穿羅馬式長袍的高盧”,因為這些地區的高盧人最早受到羅馬影響,開始采取羅馬的生活方式。

日爾曼人入侵

在406年12月31日夜裏,汪達爾人,蘇維匯人等日爾曼“野蠻”民族和阿蘭人趁冬天萊茵河結凍之機壹同侵入羅馬帝國。由此開始壹直到476年西羅馬帝國的覆滅,皇帝的權利日益減少,高盧的羅馬代表也不敢反抗日爾曼人。在帝國行政裏,那些日爾曼族人被劃入兩個不同的階級:聯邦者foederati和殖民者lètes。

現時法國領土是由高盧族地區組成。西元前1世紀至5世紀,羅馬統治著主要由高盧族(Gaulois)、凱爾特族(Celte)和在西南部的巴斯克族(Basque)所組成的人口。486年,來自東方的法蘭克人(Francs)首領克洛維壹世(Clovis I)征服了在盧瓦爾河(Loire)和索姆河(Somme)之間的羅馬領土。後來他將現時北部和中部法國地區納入統治,並在496年將羅馬天主教定為國教。其他日耳曼統治者仍是以阿裏烏主義(Arianisme)為宗教。

在克洛維壹世於511年死後,他的領土不斷分裂和統壹;而統治實權亦由他的嫡系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漸漸移入世襲的宮相(maire du palais)裏.751年,查理·馬特爾的兒子 - 矮子丕平 - 名正言順地建立他的加洛林王朝(Carolingiens)。

這王朝在丕平(Pépin)的兒子查理曼大帝統治下達至顛峰。查理曼先後在771年統壹了在分裂中的法蘭克裔領土,774年征服了盤踞北意大利百年以上的倫巴第王國(Lombard),778年將巴伐利亞(Bavière)納入統治, 796年打敗了多瑙河平原的阿瓦爾人, 801年將南部邊境推進至巴塞羅那而與伊斯蘭教的西班牙領地接壤, 並在大肆征伐後終於在804年征服了薩克森人。

中世紀

教宗利奧三世(Léon III)在800年 加冕查理曼為羅馬人的皇帝以表揚其功績及對羅馬教廷的擁護。 但他的兒子路易壹世死後, 路易的三位兒子在凡爾登條約(Traité de Verdun)裏將查理曼的領土三分為東中西三部。 加洛林王朝雖然在884年至887年間曾短暫統壹, 但神聖羅馬皇帝封號自此不再在西部通行, 而西部亦漸漸演變為法蘭西王國。

在查理曼大帝統治後期, 維京族 (Vikings) 沿他的王國北方及西部邊境推進。 自查理曼在814年死後, 他的繼任人未能團結去遏止維京人入侵。 維京人和他們的長船縱橫盧瓦爾河和其他內陸河流, 到處攻掠: 843年他們殺死了南特(Nantes)市的主教, 數年後又焚燒了土爾(Tours)城的聖馬丁教堂(L'église Saint- Martin), 845年更擄掠巴黎。

現時法國領土大致與國王糊塗查理(Charles le Simple)統治時相同。 他被逼將塞納河下遊兩岸大片土地割與維京人, 形成諾曼底(Normandie)公國。最後在斷斷續續的權力爭奪中,加洛林王朝亦步上前朝覆滅的後塵: 法蘭克公爵及巴黎伯爵雨格.卡佩 (Hughes Capet)在987年建立了卡佩王朝 (Capétiens)。它與其旁枝瓦盧瓦王朝(Valois)和波旁王朝(Bourbon) 將統治法國超過800年之久。

卡佩王朝的堀起使法國發展出新的政治架構: 君主承認擁有領土的貴族對其疆土的行政管理權,以換取他們有限度的忠誠和軍事支持。這制度令卡佩王朝直接控制的疆土限於塞納河中遊及毗鄰地區。另壹方面,強大的諸侯, 譬如10世紀和11世紀時布盧瓦伯爵(Comte de Blois), 通過聯姻及扶植弱勢貴族而積累了數目可觀的領地。

911年割與維京人的諾曼底公國,成為了後來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國的根據地。1066年,威廉公爵成功奪得英格蘭的王位,是為英王威廉壹世(Guillaume le Conquérant)。威廉公爵仍保留諾曼底公爵的稱號和封地,並將其傳給以後的歷代英王,埋下了日後英法兩國沖突的導火線。1154年,法國的安茹伯爵亨利繼承英國王位和諾曼底爵位,是為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亨利將自己在法國領地(安茹及諾曼底)歸入英國王室。再加上1152年他迎娶了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前妻阿基坦的艾利諾女公爵(Aliénor d'Aquitaine),令他的勢力擴展到法國西南部。這些事件令英法兩國關系日益緊張,最終導致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

13世紀,法國王室將不少南部的領土收歸中央,煽動了基督徒屠殺異教徒的浪潮(1209年為最高峰期) ,並把藉此將南部的朗基多克省(Languedoc)收為皇家家族領地。公正王菲力四世(Philippe IV le Bel)試圖奪取佛蘭芒地區(1300), 但在兩年後,法軍終在發生於Courtrai (Kortrijk)的金靴刺之戰中,被佛蘭芒城邦聯軍擊退。

百年戰爭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Charles IV)身亡,卡佩王朝(Capétiens)絕後。瓦盧瓦王朝(Valois)成員腓力六世(Philippe VI)繼承王位。但是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前法王腓力四世(Philip IV)的外孫,宣稱自己是法國王位唯壹合法繼承人。此王位爭議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英法百年戰爭導致兩國的民族意識大大提高,但百年戰爭期間,兩國都不約而同地出現內亂,如1381年英國的瓦特·泰勒叛亂(Tyler's revolt)和1358年法國的紮克雷革命(Jacquerie)。

法軍在1337年至1360年間節節敗退,瀕臨亡國。但在1369年至1396年間轉入反攻。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在阿贊庫爾戰役(Battle of Agincourt, French: Bataille d'Azincourt)的勝利,令瓦盧瓦王室失去其他貴族家族的支持,最終導致7年後巴黎淪陷和1420年特魯瓦條約(Treaty of Troyes)的簽署。導致法國王室對盧瓦爾河(Loire)以南的管治權大大削弱。

1428年,英軍更進壹步,占領了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並且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此舉再次激起了法國人的愛國熱情,紛紛起兵反抗。次年,女英雄聖女貞德(Joan of Arc)率軍馳援奧爾良,擊退了英軍。並在歷史名城蘭斯(Reims)擁立查理七世為新任法王。但貞德很快被勃艮第人逮捕,並交與英軍。在英軍宗教審判所的不公道的審訊下,貞德被判為異端,於1431年被釘上十字架,活活燒死。

後來英國內部發生沖突,再加上法王和勃艮第公爵菲利浦(Philippe of Burgundy)的和解,導致法國漸漸反敗為勝。最終陸續收復巴黎(1436年),諾曼底(1450年)及波爾多(1453年10月)等地,法軍獲得最後勝利,收復了除加來(Calais)外的全部領土。在這場戰爭以後,法王逐步加強中央集權,並分別將勃艮第(1477年)和布列塔尼(1491年)收歸中央。

瓦盧瓦王朝

百年戰爭的損失是極大的, 特別由於瘟疫(黑死病,壹般被認為是腺鼠疫)的爆發。這種疾病於1348年從意大利迅速地傳播Rhone 谷和因此橫跨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距估計,差不多有18-20百萬人口在現代天法國在這種 1328 年之時hearth 稅返回被減少了150 年後根據40% 或更。 盡管迅速人口統計和經濟復蘇起點, 這個早先壹半世紀的獲取將由沖突壹比較進壹步的被延長的系列, 這時候在意大利危害 (1494-1559), 法國努力獲取優勢結束了在德意誌地區哈布斯堡神聖羅馬皇帝的增加的力量的地方。 比法國被浸入了入壹次國內危機與廣遠後果幾乎沒有是意大利戰爭。盡管壹個契約的結論在法國和Papacy (1516 之間), 贈與冠無比的力量在資深傳教士任命, 法國由新教徒改革的嘗試深深地影響了打破天主教歐洲團?

成為歐洲霸權

法國 - 1552到1798年

法國大革命及其後的政治亂局

在路易十六統治時期(1774年—1792年),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走到了盡頭。路易十六的法國支持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的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但法國海軍的直接幹預也暴露出它自身的壹些問題。幾個世紀以來的奢靡浪費和與歐洲列強的軍現困難。惡化的經濟情況,對貴族和教士等特權階級的普遍憎恨,以及缺乏可供選擇的其它變革方式是法國大革命的主要動因。這終於導致1792年第壹***和國的成立,以及在1848年2月26日推翻七月王朝後第二次宣布***和。雖然法國的革命家堅決主張***和和平等這些原則,法國在這壹時期恢復對絕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多達四次: 拿破侖的第壹帝國,路易十八的波旁王朝復辟,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以及拿破侖三世的第二帝國。在普法戰爭結束後的1870年,第三***和國宣告成立(期間曾壹度出現了全球第壹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這壹次***和體制壹直持續到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占領。

世界大戰

第壹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 導致了法軍人員的重大傷亡和裝備巨大損失。在1920年代, 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建立了馬其諾防線(Maginot Line) 並且與東歐的各新興小國結成“小協約國”聯盟,防止德國和奧地利的復興。但英法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納粹黨和希特勒的坐大,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淪陷更使“小協約國”聯盟立即灰飛湮滅。納粹德軍其後更在1940年6月繞過馬其諾防線,迅速攻陷法國北部3/5的土地,包括富有的洛林-亞薩塞林。

同年7月10日,法軍壹戰英雄貝當元帥(Henri Philippe Pétain)在法國南部的維琪 / 維希(Vichy)被推舉為傀儡政府的首領。為維護維希政府僅有的主權,貝當只好默認德國在法國掠奪資源,更征召法國人為役夫,為納粹德軍服務,甚至還要將政府稅收的壹半“繳納”給德國。但是最終維希政府難逃被納粹德軍所滅的命運。1942年11月,納粹德軍進占法國南部,全權接管當地軍政大權。而貝當與其政府被迫“流亡”到德國,且被納粹當局軟禁。

另壹方面,第三***和國最後壹任國防部長夏爾·戴高樂將軍(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國,並成立“自由法國”武裝抵抗組織,在法國發展地下運動,以圖終有壹日光復法國。終於“自由法國”匯同盟軍在1944年底,光復全法國。

現代

二戰結束後,法國新政府要面對戰後湧現的壹大堆新問題。由夏爾·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臨時政府,在***和國新憲法(1946年10月)通過以後,就立即將權力交與基於政黨執政聯盟的第四***和國政府,而戴高樂將軍自己也很快歸隱田園,淡出政治舞臺。但這個政府與議會同盟內部往往缺乏協調,這個缺陷在法國政府處理在中南半島和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運動的政策便表露無遺,更導致執政內閣的連串危機和變動。 1958年5月,在阿爾及爾的軍官和法國居民發動叛變,企圖阻止法國政府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更令法國政府的倒臺危機升級。最後,法國總統只好請戴高樂再次出山,收拾殘局。戴高樂迅速成立緊急政府,並立即通過另壹部***和國憲法,立即進行總統選舉。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法蘭西第五***和國首任總統。

七年後, 在壹個場合標號第壹次在20 世紀, 人民法國參加投票選舉總統由直接選票, 戴高樂贏取重選與這個表決的55% 份額, 擊敗佛朗索瓦·密特朗。在1969 年4月, 戴高樂辭去了跟隨失敗在政府提議全國公民投票對於21 地區的創作與有限的政治的力量。成功他因為法國的總統是戴高樂派的喬治·蓬皮杜 (1969-1974), 獨立***和黨Valery Giscard d'Estaing 的(1974-81), 社會主義 佛朗索瓦·密特朗 (1981-95), 和新戴高樂派雅克·希拉克(選舉在春天1995) 。 當法國繼續尊敬它的富有歷史和獨立, 法國領導愈來愈栓未來法國對歐***體的持續的發展。在密特朗總統的占有權時, 他強調歐洲綜合化的重要性和主張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的批準在歐洲經濟和政治的聯合, 法國的全體選民狹窄地批準在1992 年9月。 當前的總統希拉克承擔了辦公室1995 年5月17 日, 在競選以後集中於需要倔強地與法國的高失業率交戰。國內關註的中心很快轉移, 然而, 到經濟改革和傳送帶拉緊措施要求為法國符合標準為經濟和貨幣聯盟(EMU) 由馬斯特裏赫特條約計劃。在1995 年末期, 法國體驗它的最壞的勞工動亂在至少十年, 象雇員被抗議的政府減少。 在外國和安全政策前線, Chirac 采用壹種比較斷言的方法對保護法國維護和平的人在前南斯拉夫和幫助促進和平協議談判在德頓市, 俄亥俄和簽字在巴黎在1995 年12月。在巴爾幹之中法國人是在北約和歐***體政策最堅強的支持者。

2007年4月22日,舉行總統選舉。[1]尼古拉·薩科齊和塞格琳·羅雅爾進入第二輪。[2]5月6日,舉行第二輪投票。[3]薩科齊當選。[4]5月17日,總統薩科齊任命弗朗索瓦·菲永出任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