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萍:23歲完成乒乓球賽場大滿貫,退役之後的她去哪兒了?
湖南衛視推出的《2021開年演講》順利播出,鄧亞萍作為體育行業的代表,也是這次開年演講的第壹位出場嘉賓,為大家講述了壹段關於她退役之後的閱歷,那便是——走出溫馨圈,英勇做“打工人”。
說起鄧亞萍,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1996年,23歲的鄧亞萍成為中國奧運史上第壹個奪得四枚金牌的人,在她14年的奧運生活中,***拿到了18個世界冠軍,在乒壇排名連續8年堅持世界第壹,這樣的成就更是別人難以復制的。但在1997年,鄧亞萍在曼徹斯特世乒賽上取得乒乓球女團、女雙、女單三項冠軍後,正式淡出了國度隊,從此,江湖上少了壹個奧運冠軍,多了壹個在職場拼搏的打工人。
辭別賽場之後,鄧亞萍選擇進入清華大學攻讀英語。隔行如隔山,關於從小投身體育事業的她而言,英語是她最大的短板,但鄧亞萍並沒有放棄。她當機立斷從零開端,壹個字母壹個字母去學、壹個單詞壹個單詞去背,像第壹次接觸英語的學生那般,去學習每壹頁課本上的學問。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鄧亞萍拿到了劍橋大學經濟學的博士,證明了本人不光能夠打好乒乓球,也能從學渣壹躍成為學霸。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明鄧亞萍曾經那麽勝利了,有著他人壹輩子都達不到的輝煌成就,她何必還要如此努力,何必去在乎那壹個博士學位呢?實踐上,在鄧亞萍的心裏,奧運冠軍只是壹個頭銜,她希望的是可以經過讀書開辟更寬廣的視野,控制本人人生的主動權,的確,鄧亞萍做到了。
走出校園之後,鄧亞萍正式開端了本人的“打工”生活,以宣傳大使的身份走進貴州丹寨,這壹段閱歷也讓鄧亞萍明白了為百姓打工的重要性,也讓她看到了百姓們為他們的人生拼搏打工的身影。
後來,鄧亞萍接觸到了電子競技,在不少家長眼裏,電子競技和體育都是遊手好閑,這樣的質疑聲讓鄧亞萍決議為體育事業“打工”,成為壹名為體育事業鬥爭的“打工人”。為了鼓舞全民健身,鄧亞萍設立了體育產業基金,用本人的方式不時為體育事業宣傳著,固然辭別賽場多年,但鄧亞萍從未真正分開過體育事業,她的心不斷與中國體育同在,與奧運同在。
在鄧亞萍的世界裏,勝利歷來沒有捷徑,只要不時努力。童年的鄧亞萍由於個子矮被省隊厭棄,但鄧亞萍從未服輸,愈加刻苦鍛煉,讓本人從壹個平凡的女孩勝利變成了奧運冠軍,也勝利讓她從清華學渣變成了劍橋女博士。
這世上同曾經的鄧亞萍壹樣平凡的人很多,但不代表平凡的人只能選擇平凡的人生。再平凡的人,只需有了不服輸的肉體,也壹定會在屬於他們的範疇創下不平凡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