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十元賣春店

十元賣春店

南唐國世系圖

[1]唐末天下大亂,藩鎮割據。其中,楊吳(南吳)是江南較有實力的藩鎮之壹。吳國在楊隆演嗣位後,政治混亂,人心不穩。大將徐溫通過權力鬥爭逐漸獨掌吳國大權。海州人徐知誥,少孤流落,後來被徐溫收為養子,並且借助徐溫的勢力掌握了吳國的政柄。徐知誥壹方面對楊氏舊臣竭力懷柔,“高位重爵,推與宿舊”;另壹方面則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大力招徠、獎拔北來士人。南唐政權中著名的北方人士如韓熙載、常夢錫、馬仁裕、王彥鑄、高越、高遠、江文蔚等,都於此時聚集起來。其次,江南壹帶的著名人士如宋齊丘、陳覺、查文徽、馮延巳、馮延魯、邊鎬、遊簡言、何敬塗等,都是此時由徐知誥壹手扶植起來。經過20年苦心經營,徐知誥不僅大大緩和了楊氏舊臣的敵對情緒,而且拉攏起支持他的北方人與江南人兩大勢力,所謂“羽翼大成,伸佐彌眾”。終於在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誥廢黜吳帝楊溥,登上皇位,國號大齊,年號 昪元。“上下順從,人無異意”,“國中夷然無易姓之戚”。次年,徐知誥改姓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於是,在亂世之中,以繼承唐祚為己任、求天下壹統的南唐國走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 李昪

南唐得國後,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為其基本國策,休兵罷戰,敦睦鄰國,與毗鄰諸國保持了較為平和的關系。同時結好契丹以牽制中原政權。江南地區於是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社會生產逐漸復蘇並迅速發展。同時,政府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在手工業方面,南唐的紡織業、印染業、礦冶業、制茶、造紙、曬鹽、造船、金銀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僅產量高,而且工藝精細,湧現出許多名產上品。 烈祖李昪的“息兵安民”國策,造就了江淮地區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同時,南唐也是壹個藝術的王朝,它在文學、美術、書法、音樂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李昪設太學,興科舉,廣建書院、畫院。安定、富強的南唐,成為飽經戰亂滄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棲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書服盛於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風”。“北土士人聞風至者無虛日”。南唐的社會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國甚至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割據政權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但由於李昪在爭鬥激烈的割據局面下僅力求自保,造成了南唐軍事實力的下降和實行統壹有利時機的喪失。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烈祖李昪駕崩,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璟(公元916~961),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這壹時期中,戰禍頻起,而吳越的軍事行動往往與中原政權互相呼應。為了對付吳越,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南唐乘閩國內亂之機出兵占據建(今福建建甌)、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三州,滅亡閩國,俘閩王延政。形成了對吳越三面包圍的形勢。而吳越也乘勢出兵與南唐爭奪閩國之地,並奪得福州(今屬福建)。保大七年,淮北因處於後晉、後漢朝代交替的混亂之季,李璟見有機可趁,派皇甫暉出海、泗諸州招納正相互混戰的各路豪強武裝和因戰亂四散的流民。保大九年,馬希粵與馬希祟兵戎相見,南唐遂借機出師,壹舉滅楚,馬希崇降。後來,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以後劉言被其部下殺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後統治湖南)繼續據有湖南,楚地得而復失。 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後周三度入侵南唐,南唐始終處於被動防禦的  後周攻南唐

不利局面。壽州壹戰,周世宗柴榮禦駕親征,周軍勢如破竹,遂攻占泗、濠、楚等州,唐軍壹潰千裏,淮河水軍全軍覆沒。李璟上表柴榮自請傳位於太子弘冀,請劃江為界,南唐盡獻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同時,南唐對後周稱臣,去年號。為避後周鋒芒,李璟遷都洪州,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南唐國力大損,不復大國之強盛。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駕崩,因太子弘冀已亡,李煜(初名從嘉,937~978)繼位,復都金陵。此時的南唐國內政治、社會矛盾積重難返。經濟上,自淮南戰敗後,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繳納高額貢奉。南唐原先地跨江南江北,南北之間的經濟有互補性,如江南乏鹽,而江北產鹽。而失去淮南後,南唐不僅失去了重要的鹽產地,還要花巨資向中原政權買鹽。財政上的窘迫,使南唐政權不得不加重賦稅,以至怨聲載道。南唐轄境之的人民對李後主時期繁重的賦稅記憶深刻,直到北宋統壹之後許多年,還在提起當年的南唐連鵝生雙子、柳樹結絮都要課稅。南唐後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亂。隨著新主登基,朝廷內部新壹輪的黨爭開始了。當宋軍從周圍步步緊逼時,南唐仍陷於這樣周而復始的政治內耗中,人心渙散。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顯然不通曉政治,這時便把國政托付給做太子時的幕僚張洎。  宋滅南唐

宋滅南漢後,置南唐於三面夾擊之中。後主李煜為自保,明臣服,暗備戰,在遣使向宋請受策封的同時,將兵力署在長江中下遊各要點,以防宋軍進攻。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趙匡胤以李煜拒命來朝為辭,發兵10余萬,三路並進,趨攻南唐:東路吳越王做為昪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率數萬兵自杭州北上策應,並遣宋將丁德裕監其軍;中路曹彬與都監潘美率水陸軍10萬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長江東進;西路王明為池、嶽江路巡檢、戰棹都部署,牽制湖口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後主李煜過於依賴長江天險,坐失利用宋軍渡江時反擊的機會。十月,宋軍順利渡過長江。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戰,南唐屢戰屢敗,在長江中遊的精銳兵力全部喪失。 開寶八年三月,宋軍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吳越軍隊攻陷金陵東面的門戶潤州。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圍之中,後主急召外地軍隊救援金陵。然而,這壹切都為時已晚。十月,由江西趕往金陵的15萬水軍(朱令赟部)在湖口壹戰中幾乎全軍覆沒。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斷,成了壹座孤城。而後主仍執意守城到底。圍城之中的金陵,糧食乏,士氣低落。十壹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軍開始從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襲宋軍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軍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歷代君主

烈宗李昪

生於唐文德元年十二月二日(889年1月7日)。本名徐知誥,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人。本為孤兒,戰亂中被楊行密收留,後送予徐溫為養子。徐溫去世後掌握吳國軍政大權。曾任吳國大丞相、大元帥,937年廢黜吳帝,建立南唐。昪元三年(939年),恢復原姓,並改名李昪。昪元七年(943年)病逝,謚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宗。

元宗李璟

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人,烈祖長子。公元943年嗣位。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李璟好讀書,多才藝。常與寵臣韓熙載、馮延已等飲宴賦詩。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時年47歲。廟號元宗,謚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詩詞被錄入《南唐二主詞》中。

後主李煜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又號蓮峰居士。中主第六子,徐州人。961年即位,在位15年。後主  後主李煜像

嗣位之時,南唐已奉宋正朔,茍安於江南壹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次年十壹月城破,後主奉表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宋太宗封為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後主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除了中主、後主父子之外,對南唐命運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有大將皇甫父子。淮南之戰是決定後周與南唐命運的關鍵戰役,通過這壹戰,趙匡胤贏得巨大的政治、軍事資本,而這壹戰中他主要的對手,就是南唐名將皇甫暉。

皇甫暉是魏州(今河北大名)人。後唐時候,他是屯駐貝州(今河北清河)的壹名軍卒。當時唐莊宗李存勖失政,天下離心。皇甫暉與壹夥同黨劫持上司,宣稱:“唐之所以能破梁而得天下,是因為先得到魏州從而獲得河北兵的支持。魏軍甲不去體、馬不解鞍者打了十幾年,現在天下平定了,天子卻不體恤魏軍久戍之勞,讓我們有家難回。要是天子降怒,我們就坐據壹州,起事造反。”在偏將趙在禮率領下,他們夜焚貝州回到魏州。皇甫暉擁甲士數百騎大掠城中,到了壹家,問其姓,答“姓國”,皇甫暉說:“吾當破國!”遂盡殺之。又到壹家,問其姓,答“姓萬”,皇甫暉說:“吾殺萬家足矣。”又盡殺之。後唐明宗李嗣源即位,皇甫暉由軍卒擢拜為刺史。後晉末,皇甫暉投奔南唐,位至江州節度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周師攻打淮南時,皇甫暉為北面行營應援使。趙匡胤分兵取滁州,皇甫暉率十萬大軍扼守其地。清流關隘路壹戰,周師大敗。趙匡胤憂心忡忡,找村人問當地情形,村人說有個趙學究在村中教學,頗多智計,於是趙匡胤便前去拜訪。趙學究獻計說,清流關下有條隱秘小路,連南唐軍也不知道,由此可至城下。趙匡胤率軍夜出小路,果然斬關而入,皇甫暉倉促應戰,力盡被擒。滁州既破,南唐軍形勢急轉直下,終致全面潰敗。那位村學究,就是後來的開國宰相趙普。

身負重傷的皇甫暉被押送到周世宗那裏,壹向愛惜人才的世宗親自到病床前探視。皇甫暉也不含糊,壹會兒說“臣力憊,欲暫坐”,壹會兒又說“欲暫臥”,神色自若。他說:“並非我不盡力於國事。我位兼將相,前後南北二朝,大小數十戰,未嘗敗。但您部下的趙某和他的軍隊實在更勝壹籌,我智、力俱殫,自認不如!”他不肯治瘡,傷重而死。

皇甫暉既死,其子皇甫繼勛被擢拔為神衛統軍都指揮使。他年紀輕輕,又無戰功,但仗著皇甫暉的威名,遂為大將。皇甫繼勛貪圖享樂,名園甲第冠於金陵,又多蓄聲妓。宋軍兵臨城下,他壹點兒也沒有父親那樣的效死之意,巴不得後主早點投降。聽說諸軍敗績,則幸災樂禍之意見於詞色。部下想夜出奮擊,他反而抓起來鞭打囚禁。他心懷鬼胎,勾結傳詔使,把後主瞞得嚴嚴實實,後主召他議事,他也以軍務繁忙為借口不去。等後主登城見宋師旌旗遍地,才知被賣。送後主回宮後,皇甫繼勛還沒事人似的走出宮門,哪知壹群激憤的軍士早在那兒等著,壹擁而上,將他切成了碎片

守成非易

中主李 (916-961年)在升元七年(943年)李死後,繼任當了皇帝,改元保大。稱李為守成之君是有點拔高他了,我們之所以這麽說,主要是相對於後主李煜而言的。畢竟李沒有把基業給丟掉,而且在其即位的初期,由於南唐國力強盛,還擴展了國家的版圖,吞並了壹些州縣,將李傳下來的28個州增加到35個。只是到了統治後期,昏聵的李遇上了英姿勃發的後周世宗柴榮,李在兩人的較量中壹敗塗地,丟失了大片土地,軍隊精銳喪失殆盡,國家淪為後周的附庸,從此壹蹶不振。

李愛好文學,性情溫和,最喜歡別人順著他,對他說好聽話,這樣壹來,那些諂諛之臣有了用武之地,朝政日亂。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寵臣馮延巳(馮延巳字正中,他的號歷來有兩種說法:壹說號延巳,又壹說號延己)。馮延巳在中國的詩詞史上的地位緊追南唐二主之後。他的詞流傳下來的有壹百余首,留有《陽春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馮正中(馮延巳,字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壹代風氣,與中後二主詞皆在《花間》範圍之外,宜《花間集》中不登其只字也。”劉熙載在《藝概》中也說:“馮延巳詞,晏同叔(晏殊)得其俊,歐陽永叔(歐陽修)得其深。”可見馮延巳對宋詞影響之大。

如此優秀的壹位詞人,馮延巳在政治上卻是壹個十足的卑鄙小人。前主李很欣賞青年時期馮延巳的才華,就封他為秘書郎,讓他陪伴太子李。喜歡填詞作曲的李對馮延己壹見如故,兩人愛好相同,經常作詞唱和,感情自然與日俱增。所以,自李做齊王起,馮延巳便壹直擔任他的掌書記,其後又兩次擔任宰相,權傾朝野。就這麽壹個人,在獲得人主的恩寵之後,馬上作威作福起來。為了能買到姬妾,他竟和弟弟馮延魯偽造了壹份前主李的遺詔,下令:聽任民間出賣兒女。大臣蕭儼識破了他的伎倆,告到李那裏,但李為了照顧到馮延巳的面子,竟然不了了之。馮延巳為了邀功固寵,用盡了手段。前主李死後,李剛剛即位,當時還只是壹個掌書記的馮延巳,就跑來跑去和李說閑話,壹天要去好幾次。弄得李都覺得有點討厭,就訓斥他道:“即使是當掌書記也應該有自己的事情去做吧,妳怎麽這麽討人嫌,總往我這裏跑呢?”這次雖然吃了個“閉門羹”,但他摸準了中主李愛慕虛榮的心理,壹找到機會就用花言巧語來獻媚取寵。壹次,他說:“原來打仗時,我們僅僅損失了幾千士卒,先皇便吃不下飯,這種鄉下老農的做法怎麽能成就天下大事呢!現在陛下有幾萬軍隊在外面作戰,照樣宴樂擊球,這才是真正的英明之主啊!”這話後來傳到中主那裏,李聽起來十分受用。馮延巳當宰相後,知道李不愛勤政,為了自己能大權獨攬,就撒了個彌天大謊:“天下之所以不能國泰民安,是因為我不能施展出我的真正才能,陛下以後不要親自處理那些具體的事情了,交給我來辦就好了。”這正中中主的下懷。馮延巳真正的才能如何呢,從處理湖南叛亂時的手忙腳亂、喪師失地可以看出,他這個人其實沒有什麽施政本事。

同朝的大臣對馮延巳的真面目看得很清楚。壹次,馮延巳對大臣孫晟出言不遜,他說道:“妳小子是憑什麽混到現在這個官的?”孫晟怒氣填膺,就回敬道:“小子我只不過是江北過來的壹個書生,要論捉筆填詞,不及妳的十分之壹,要論喝酒和搞笑,也不及妳的百分之壹,要論諂媚陰險與狡詐,更比妳差千倍萬倍。妳時常鄙視我,這我也倒無所謂。可是皇上讓妳輔佐太子,是讓妳用道德來影響他,妳可不要誤了國家大事呀!小子我擔任現職,不知道憑什麽得來的,但妳所擅長的那些邪門歪道,恐怕要敗壞我們這個國家了。”由此可見馮延巳人品之差。

與時同時,南唐圍繞立儲問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在後周大軍兵臨城下之時,李曾想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弟景遂,並讓太傅宋齊丘總攬大權,但尚書陳喬認識不妥。出人意料的是,皇太弟景遂和景達接連上書推辭,都不願為儲,李遂乘機毀掉“兄終弟及”的誓言,將皇太弟景遂發往洪州做晉王,立自己的長子燕王弘冀為太子。太子弘冀沈厚寡言,屢有戰功,按說是個很不錯的人選,但長時間的等待和煎熬已經讓他失去了耐心,他變得剛愎自用、兇狠殘暴起來。為了改變李那種國主軟弱、朝綱不振的局面,他準備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讓朝廷中那些他不喜歡的年老的官員統統罷官。這批失意的人就聚集在李的周圍哭訴太子弘冀的種種不是,讓心腸軟的李很生氣,有壹次他把太子叫來,用球桿狠狠地打了他壹頓,還說要廢了他,仍立景遂為皇太弟。太子聽了很慌張,驚懼之下派人去洪州,下毒鳩殺了自己的叔叔,制造了骨肉相殘的宮廷血案。太子的醜行瞞過了大家的眼睛,卻瞞不過自己的良心,他突然開始生起病來,病情日漸加重,最後不治而亡。

李接連喪弟失子,諸子之中,以六子從嘉最為年長,李就不顧大臣的反對,於北周顯德六年(959年)將其立為太子。北宋建隆二年(961年)6月,李死去,太子從嘉繼位,這就是南唐最後壹位君主李煜。

李這樣做是極不明智的,拿他自己來說吧,他就是壹個不怎麽喜歡政治、不願意當皇帝也不怎麽會當皇帝的人,被逼無奈才勉力為之。李在位期間,南唐國力江河日下,僅僅是當時北方多事,國家才沒有亡在他手上。可惜的是,他雖然知道這壹點,卻又重蹈覆轍,立了壹個和自己壹樣的太子,南唐國滅為天下笑,李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危機四伏

南唐後主李煜,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鐘山隱士、鐘峰隱者、蓮峰居士、鐘峰白蓮居士。他不僅生日特別奇巧(他出生於七夕節),出生之後的相貌也與常人不同,史書稱之為“駢齒重瞳”,就是有兩層門牙和壹個眼睛裏有兩個瞳孔。他長大之後,英俊秀美,才氣逼人,他“精究六經,旁縱百氏”,善詩詞、精書畫、通音律,身邊簇擁著南唐文人韓熙載、馮延巳、李建勛、徐鉉等。在即位之前,他壹直過著“心誌於金石,泥花月於詩騷”的文人雅士的生活。

他本來就詩心風流,南唐政治鬥爭的殘酷更加促使他選擇逃避現實,壹心向文。他父親是個溫厚、與世無爭的人,因為皇位的問題卻屢屢和皇叔們鬧得不歡而散,朝中大臣們亦是貌合神離,父親整天愁眉不展,讓他覺得為人君也沒有多少樂趣。給李煜刺激最大的還是他的哥哥前太子弘冀,他們之間本來感情很好,是無話不談的兄弟。但李煜長大之後,慢慢有了人君之像,尤其是他眼睛重瞳,這是傳說中的大舜和西楚霸王項羽才有過的異相。弘冀慢慢對李煜嫉恨起來,害怕李煜將來和他爭奪太子之位。李煜其實對皇權這東西並不感興趣,他後來給趙匡胤的上書時曾說過:“自出膠庠,心疏利祿,被父兄之萌育。樂日月以優遊。”他在《漁父》詞中也說:“壹壺酒,壹竿鱗,世上如儂有幾人”,“壹棹春風壹葉舟,壹綸繭縷壹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這些話確實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哥哥弘冀猜忌他,他雖然很傷心,但他對哥哥還是壹如既往的好。弘冀因為玩弄陰謀,重疾纏身,李煜跑前跑後地照顧他,弘冀深為感動。所以,在臨死之前,弘冀對李煜吐露了他毒殺皇叔景遂的人間慘劇,這極大地刺激了李煜,使他對政治愈加厭惡。

因為李煜不是長子,而且弘冀也非常能幹,李煜從未想過去做壹國之君。他很想在藩王的位置上終老此生就可以了,他為自己取號為:鐘山隱士、鐘峰隱者、蓮峰居士、鐘峰白蓮居士,其中均飽含著消極出世、逃避遁隱的意味。但弘冀和他父親相繼死後,南唐的江山卻意外地落到了他的手上。更加無奈的是:此時分裂的局面已經接近尾聲,中國大統壹的格局隨著壹個人的即位已經越來越近,這個人就是趙匡胤,壹個應後唐明宗李嗣源祈禱而生的人物。

據說,五代時後唐明宗李嗣源(867—933年,唐沙陀部人),勤於治國,“天下粗安”,被後世譽為“小康”之主。在壹次祭祀活動中,他無限真誠地禱告:“臣本蕃人,豈足治天下!世亂久矣,願天早生聖人。”沒過多久,趙匡胤(927—976年)就在後唐禁軍將領趙弘殷家裏誕生了。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大宋。最幸運的是,他得到壹份很好的家業。創造這份家業的是壹代英主柴榮(921-959年),柴榮在位五年有余,曾決心“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他大刀闊斧地改革政治,整頓軍事,獎勵生產,興修水利,熔佛鑄幣,均定田賦。他南征北戰,先後取後蜀階、成、秦、鳳四州和南唐江淮地區14州,又北攻契丹,不折壹將壹卒,壹舉收復莫、瀛、易3州17縣,為北宋的統壹打下堅實的基礎。趙匡胤登基後,采取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壹戰爭方略,準備依次吞並南方的荊南、南漢、後蜀、吳越、南唐等割據政權,最後再來對付北邊的勁敵遼朝和在遼朝控制下的北漢。

李煜接手的南唐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國庫不豐,又屢興幹戈,還要不停地向北方上貢。後周顯德五年(958年),中主李向後周稱臣後,以勞軍的名義,向柴榮送上銀、絹、錢、茶、谷***百萬。李煜剛登基時,也給北宋貢去了金器2000兩、銀器20000兩、紗羅繒彩三萬匹。為收買北宋宰相趙普,壹次就送給人家50000兩白銀。南唐本是小國,這樣折騰的結果常常是入不敷出,中主李 末年就有大臣鐘謨請求鑄大錢“永通泉貨”,以壹當十,來度過財政危機。李煜即位後,又於乾德二年(964年)發行鐵錢來救急,同時還要巧立名目收稅來增加收入,發展到後來,連民間鵝生雙蛋、柳條結絮都要抽稅,真是窮瘋了!南唐在多次戰爭中精銳盡失,剩下的大多疲憊不堪,士氣低落。作為戰略緩沖之地的江北14州既已失去,壹旦北宋軍隊渡過長江,南唐都城大門洞開,再無險可依。本來北人不適舟楫,南唐水軍犀利,但南唐水軍被北宋誘降、俘虜者不在少數,趙匡胤就用這些人加緊訓練水軍,南唐最後的壹點優勢也喪失掉了。

南唐國中大臣壹直精於弄權。自南唐開國後,就有宋齊丘和孫晟結成兩黨,爭鬥不已,互相攻擊,造成了極大的內耗,前主李和中主李均不勝其煩。李煜即位後,朝中亦不乏碩才俊士,如:蕭儼、陳喬、徐鉉、韓熙載、潘佑、張等,但由於李煜摸不透他們的脾氣,所以並不能做到知人善用,最典型的就是韓熙載。韓熙載(902—970年),山東北海人,字叔言,五代南唐進士,工於文章詩詞。他是南唐三朝老臣,兵部尚書。年輕時誌向很大,他離開家鄉來江南時,壹個叫李的好朋友來給他送別,他就對李說:“江南要是任用我為宰相,要不了多久就會長驅直入,平定中原”。李也說:“中原要是讓我當宰相,平定江南就好像探囊取物壹樣容易。”後來後周進攻江南,果然任用李為將,輕易就奪取了淮南之地。韓熙載因為是北方人,始終沒有得到重用。李後主剛即位時,猜忌心很重,鳩殺了很多從北方來的大臣,韓熙載為逃避南唐李後主的猜疑而故意縱情聲色。李煜對韓熙載的放蕩行為很不滿意,就派畫家顧閎中潛入韓家,仔細觀察韓的所作所為,然後畫出來給他看。這幅畫今天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畫名就叫《韓熙載夜宴圖》。如此精美傳神的圖畫,背後折射出來的卻是當時南唐君臣互相懷疑、彼此不信任的尷尬狀態。事後,韓熙載還是沒有被李煜重用,最終在淒涼中死去。

南唐更無成功的外交可言。雖然也是“遠交近攻”,但畫虎不成反類犬。吳越國和南唐挨得最近,前主李時主動和其修好,甚至在吳越國有難的時候去救濟人家,喪失了壹次又壹次獨霸江南的好時機。中主李時,閩國內亂,南唐趁機搶奪地盤,吳越國也插手其中,兩國終於反目,但兩國並未全力火並。吳越國後來就投靠了北周及以後的北宋,每次南唐被北方進攻,吳越國都要趁火打劫壹番,南唐卻也無可奈何,這是“近攻”。至於“遠交”,是指北方的兩個國家:契丹遼國和北漢。契丹是南唐努力結交的對象,但此時的遼主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遼穆王耶律(931-969年),號稱“睡王”,經常酗酒,性情殘暴,視人命如草芥,稍有不如意就殺人,如此壹個昏君,自然不把南唐放在心上,遼穆王貪圖的只是南唐的那些禮物。遼穆王還曾派自己舅舅出使南唐,由於南唐照顧不周,竟被後周的刺客割去了首級,遼穆王大怒,從此與南唐絕交。

雖然如此,李煜還是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打理國家,力圖給死氣沈沈的南唐帶來壹點改變。即位初年,李煜也確實勵精圖治,賞罰分明。他建立龍翔軍,操練水戰,以備不時之需。金陵烽火使韓德霸負責京城治安,但此人飛揚跋扈,經常無故欺壓百姓,國子監教授盧郢打抱不平,將韓德霸拉下馬來,痛揍了他壹頓。韓德霸來李煜面前哭訴,李煜毫不手軟,立即革了韓德霸的職。人們都為後主如此幹脆利落的手段而眼前壹亮,此事壹時傳頌江南。李煜壹直想物色壹位傑出的宰相,來輔助他挽狂瀾於既倒。他也試圖發揮韓熙載的作用,卻因無法接受這麽壹個放蕩不羈、縱妾賣春的人來做宰相,事情最終不了了之。他時常大力稱贊那些為國家作出貢獻的人,比如陸昭符入宋不辱使命,集賢殿學士徐鍺,守正不阿,為國選拔了許多英才。這讓滿朝上下心服口服,壹時人心思進,南唐氣象為之壹變,國家也獲得暫時的安寧。

國滅身囚

日子壹長,李煜就被暫時的安定蒙蔽了,放松了警惕,開始胡作非為起來。李煜佞佛,每次散朝以後,李煜就和皇後換上僧服,開始頌經拜佛,天天如此,以至於他臉頰上長出了壹個贅瘤。佞佛之外,他還愛下棋,為了和他的近侍下棋,他常常拒絕召見大臣。無聊之余,他又琢磨著怎麽樣改進造紙和制硯的技巧,好紙好硯是造出來了,政事卻也荒廢了。他的皇後是個很會玩的女人。她善彈琵琶,後主就為她找來燒槽琵琶,她創制壹種葉子格遊戲(類似於今天的紙牌遊戲),還精通服裝設計,創高髻纖裳及首翹鬢朵裝,又會制造香水,尤喜舞蹈。李煜對皇後情有獨鐘,雙宿雙飛,遊戲人間,難免慢怠了政務。李煜的《浣溪沙》將這種醉生夢死的生活描寫得極其生動:“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又聞蕭鼓奏。”他時常沈醉於兒女私情中不能自拔,有兩首詞將他的這種情緒表述得最為清晰,壹首為《壹斛珠》:“曉妝初過,沈檀輕註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壹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囊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謬腕。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另壹首為《菩薩蠻》:“花明月黯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 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壹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這兩首詞都寫得十分香艷,不似人君所為。他有宮女名 (音杳)娘,輕麗善舞,用帛纏足,纖小彎曲像新月,著素襪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上旋舞,飄飄然有淩波仙子的姿態。相傳中國婦女的纏足,從那時開始。荒淫如此,不亡何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