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陸永康的事跡及對他的評價
他叫陸永康。父母取名永康,偏偏老天沒有給他壹個健康的身體。
58歲的陸永康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羊福民族學校的教師。他出生僅9個月時,因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膝蓋以下肌肉萎縮。別人學走,他學跪。20歲那年,他成為壹名小學民辦教師,從此開始漫長的跪著教書的生涯。36年來,陸永康日復壹日地跪在講臺上傳道授業;年復壹年跪著前行在山間道上,走村串寨做家訪。
兩公斤的“船鞋”陪伴他56年
陸永康的手掌極其厚實,上肢粗壯、有力。在他2004年做手術前的56年裏,他只能手膝並用地跪著行走。
只讀到小學六年級的陸永康從沒想到自己也能成為壹名人民教師。他還記得,1968年,村裏的孔榮小學已經流失掉最後壹位教師,“村裏的幹部找到我,讓我試試看能不能勝任。上了幾節課,領導覺得還行,就這麽當上了老師。”
學校沒有老師,學生也流失得差不多了,陸永康要做的第壹件事,就是把輟學的孩子給勸回來。他用木板、舊籃球、廢舊輪胎、鐵絲自制了壹雙重達兩公斤的“船鞋”,縛住雙膝,再拄上壹根木棍,開始了艱難的勸學過程。白天上課,晚上家訪。
家訪,對陸永康來說,不是件容易事。因為行走不便,別人走壹個小時的路,他得跪著走上兩三個小時。孔榮村的村民依山而居卻不集中,隔山相望,走卻要耗時半天,爬山、過河、跨溝,就是正常人也要留個神。陸永康常常是傍晚出發,回到家裏已是繁星滿天。
跪行在崎嶇的山道上,手腳並用,稍不小心便摔跟鬥。沒人攙扶,他“蹭”起再繼續往前“走”。陸永康回憶說:“有壹次遇到冰雹,遍地泥濘,我走不快,只好躲在樹底下。冰雹子打到身上臉上,只覺得耳朵‘辣’。”
孤身壹人跪著行走在深山老林裏,陸永康有時難免感覺害怕。聽老人說,不管是鬼還是老虎,都怕銅的聲音。於是他便買了壹個銅口哨,再綁壹個手電筒在頭頂上照明。
“聽到樹林裏有動物的叫聲或者覺得害怕了,我就吹吹口哨給自己壯膽。”陸永康說。
村民們逐漸熟悉了陸永康的口哨聲。每當此時,他們就聚集在進村的山道上,“哦呵,哦呵”地吆喝著迎接陸老師。
“跪行”著的陸永康感動了村民。第二個學期,他的學生便增加到50名。3年後,孔榮小學破天荒地有了150名學生。陸永康在這裏壹教就是13年,他跪著給孩子們上課,跪著和孩子們做遊戲,跪著和孩子們壹道行走在山間的小道上。13年裏,他跪壞了5雙自制的“船鞋”。
鞋壞了修,修不了再做新的。陸永康說,他“都快成鞋匠了”。
跪著教書的鄉村老師終於站起來了
長期的“跪行”“跪教”,使得陸永康的膝蓋結滿了厚厚的老繭,膝蓋以下的肌腱功能已退化變形。
1981年,陸永康由民辦轉為公辦教師後,上級有關部門考慮到他行走不便,把他調到鄉裏任教。學生和家長都舍不得他走,多次找到鄉裏反映,要求陸老師回去繼續教書。羊福鄉教育輔導站站長龍光啟說:“我們反復解釋,好不容易才把他們勸了回去。”
2004年3月,中***黔南州委書記林明達在知曉陸永康的事跡後,給黔南中醫院院長張長松打電話,詢問陸永康還有沒有通過手術治療站立起來的可能。經過檢查,陸永康雙腿膝關節纖維強直,屈節90度,嚴重畸形。同年6月18日,歷時3個多月的治療後,陸永康生平第壹次在助行器的幫助下站立起來。
消息傳回羊福小學後,學生們妳壹針我壹線地為陸老師繡了兩雙鞋墊,並托人帶到黔南中醫院,希望陸老師早日康復。
2005年4月19日,前後經過大大小小14次手術的陸永康出院了。進羊福鄉要先過壹座大橋,學校的師生們擠在橋邊,他們是來迎接陸永康回家的。
鄉村教師陸永康在學生心目中是個了不起的好老師。現任羊福民族學校校長王澤文曾是他在孔榮小學任教時的學生。這個26歲的年輕校長說:“我從小家境貧寒,考取中學後,陸老師每年堅持寄錢給我。畢業時,我向他咨詢今後的專業選擇。他回了長長的壹封信,勸我讀師範。我尊重他的意見,從黔南師專畢業後,又回到家鄉當老師。”
陸永康壹個月的工資收入只有900多元,妻子沒有文化,在學校做臨時工,煮飯掃地,月工資150元,兩個孩子都在讀書,陸永康的日子並不寬裕。壹家4口,壹年四季穿的都是最便宜但很耐磨的綠色解放鞋。
壹茬壹茬的學生走了出去,陸永康卻壹直留在大山深處。他說他最喜歡的壹支歌是《長大後我就成了妳》。尤其是那句“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妳”。在他看來,這就是鄉村教師的真實寫照。“即便是跪著上課,只要自己的學生能考上學校,有出息,這比什麽都讓我有成就感。”
1985年,陸永康加入了中國***產黨,2002年被貴州省教育廳授予“優秀教師”稱號。他還多次獲得有關部門的獎勵和表彰。然而,在他破爛寒酸的木板房裏,墻上貼滿了兒子獲得三好學生和各種比賽優勝的獎狀,甚至還有妻子黃天雲在學校參加跑步比賽的獎狀,屬於他自己的只有孤零零的壹張,那是1998年縣政府頒發給他的“光榮任教三十周年紀念”獎狀。
這不是什麽特別的獎勵,因為“每壹位教書三十年的老師,縣裏都會發壹張”。
“其他的獎狀,搬家時不知扔到哪去了。”說這話時陸永康壹臉平靜。跟獎狀壹起不知扔到哪兒去了的,還有伴隨陸永康30多年的“船鞋”,他說:“懶得留,站起來就算是和過去告別了。”
個頭矮,心氣可不“低人壹等”
今年3月23日清早,天剛剛亮,壹潑春雨過後,空氣裏有些濕潤的味道。陸永康早早起身,7時30分就是早讀課,他得到教室去。
家就在學校裏的陸老師提前壹刻鐘就出了門。雨後路滑,這對拄著雙拐的陸永康有些難度。他說:“過去跪著走,平路走不快,爬坡上坎還比現在利索。”
跪著走的陸永康在個子上雖然低人壹頭,他的心氣可從來不會“低人壹等”。
陸永康是個“身懷絕技”的人,他能爬樹,會遊泳。他還有壹手好木工技術,專門為自己設計制作了壹個木工用的刨凳。家裏的衣櫃、抽屜、板凳都是他自己親手做的。他說:“以前跪著幹活只有壹米二幾,現在能站起來了有壹米五幾,那個刨凳用不上了,木工也擱下來不做了。”
陸永康直到1990年才結婚,這時他已經42歲了。晚婚倒不完全是因為殘疾,他說:“早先也有很多人給我介紹對象,我不敢談,那時我的身份還是民辦老師,收入低,沒保障,怕把人家拖累了。轉正以後,又怕影響事業,壹拖就到了四十幾歲。”
陸永康的妻子黃天雲今年44歲,苗族,是鄰近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人,樸實勤快。結婚後,家務活全讓黃天雲壹人給包了,陸永康把更多的精力留給了學生。他知道自己文化程度有限,想方設法到處找各種教材資料,業余時間自學。他說:“鄉村老師要樣樣都會教。調到鄉裏的中心小學後,我主要是上數學課。沒有機會出去參加培訓,生怕教不好,我就到處向人請教。”
兒子陸昌健挺崇拜自己的父親,4歲那年,他看見爸爸在上課的路上摔倒,從此每天都要陪爸爸到教室。小昌健有個樸素的願望,“長大要做像爸爸壹樣能幹和受人尊敬的人”。
給兒子取名“昌健”,陸永康有壹點特別的含義:“我天生殘疾,所以希望孩子能健健康康。”
雖然不能像健康人壹樣自如行走,陸永康卻始終快樂爽朗。今年春節,他親手寫了壹副春聯貼在門上,選的是毛澤東的兩句詩:“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