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估戶外廣告的效果
壹種是媒體所在的城市地標,在亞洲戶外評選的城市地標戶外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典型案例,廣告主借地標戶外塑造品牌力,壹直是彰顯品牌實力的重要方式。這也包括了地鐵站、機場火車站等的交通樞紐,同樣是地標壹樣的存在。城市地標的特點明顯,地標建築識別度高+周圍人多車多。
另壹種,是分眾傳媒為代表的由受眾所在位置對受眾進行區分、精準定向、高效傳播。例如在甲級寫字樓投放高端品牌,在單價較低的社區投放中低檔日化快消,在老齡化社區投放旅遊和保健品,在新開盤小區投放家具裝修。
思考過兩種位置選擇策略的背後邏輯?
戶外廣告最基本的訴求是讓更多受眾看到,曝光次數和曝光人數可算是戶外廣告KPI中的KPI。對廣告位的要求就是,人要多!地標周圍人多車多,地鐵站內人流聚集。通過量化壹定範圍內經過的人流和車輛,戶外廣告的效果就可以某種程度的量化。
想要實現這樣的量化的努力壹直不斷。從最早的甲方乙方派人站在路口拿計數器計數,到向交通、城規、地鐵公交公司尋求數據,
基於受眾雷達設備的戶外效果監測。壹步步將戶外受眾曝光數據從人工抽樣升級到實時全天的監測。
計數器
分眾的邏輯,要比簡單的“人多”更高壹級,它要的是潛在客戶多。光是人多不行,正如沒法把梳子賣給和尚,廣告打錯了受眾,最終沒法得到轉化。分眾的邏輯讓廣告主的廣告預算更集中地花到潛在客戶身上。長期灌輸,潛移默化,讓潛在客戶建立品牌認知,並最終在有需求的時候變成品牌的客戶。
分眾之後,出現了壹大批嘗試“分眾”的戶外新媒體,餐廳媒體、酒店媒體、道閘媒體、4S店媒體、甚至洗手間媒體。壹夜之間,大家都在做“我能觸達某種類型的客戶”或者“我能把不同類型客戶區分開來”的事情。
但始終,戶外仍在利用人為的判斷區分受眾,用固定的框架和模式判斷受眾的潛在消費傾向,數據的來源依舊是抽樣、問卷、隨訪等。如果用互聯網上的遺留的每個人的興趣的蛛絲馬跡,結合在線下戶外廣告上捕捉受眾的出現和離開,讓戶外廣告知道“誰在看”和“誰是誰”,就能夠實現對戶外廣告受眾的畫像。
想壹想現今線上的CPM、CPC,戶外也可以如此這般。甚至,在戶外的效果量化和受眾的精準分析基礎上,我們可以與其他數據交叉對比,實現對廣告投放ROI的計算,能夠知道在戶外觸及到的受眾裏,多少人轉化為了新增用戶,多少用戶的日活有所增長。將線上、線下的營銷鏈條串聯打通,提升綜合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