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下句是什麽
“春捂秋凍”[1]是壹句衛生諺語,這是人們維護身體健康的經驗,有壹定的科學道理。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壹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壹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春捂
“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煉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壹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壹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當然凡事皆有個度,“春捂秋凍”並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攝氏37度左右,壹方面靠自身調節,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過於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壹方面是氣溫變化大,同時與衣著調適不當也有很大關系。上下身沒什麽區別,關鍵在於全身機體是否協調。
[編輯本段]科學道理
人的體溫總是保持相對恒定,壹般在攝氏37℃左右。如果體溫太高或太低,都會使人體生理功能受到損害。
春捂
春捂
冬去春來,是從冷轉熱的過度階段,天氣雖然已經暖起來,但是氣候經常變化,壹會暖壹會冷,往往是太陽出來後,風和日暖,遇到刮風下雨就會冷起來。由於人們在冬天已經習慣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脫得太多,就會不適應氣候變化而容易著涼得病。所以,人們在初春季節要有意捂著壹點,慢慢的減衣服。
春季中自然界氣溫處於上升階段,但室內氣溫由於房屋熱惰性跟不上室外而產生內外溫差。這種溫差在壹天中以晴日午後達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別是,從溫暖陽光下走進陰涼的室內,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涼致病。由於中國在同緯度上春(秋)季升(降)溫最急,因此才誕生了中國特殊的“春捂秋凍”的養生諺語。
秋凍
夏去秋來,是從熱到冷的過度階段,天氣雖然冷起來,但有個轉變的過程。有的人壹到秋天就趕緊穿上許多衣服,甚至過早地穿上棉衣,這種做法不好,因為過早地穿上棉衣,就會使身體得不到對冷空氣的鍛煉,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於人體功能的調節,結果,到了三九嚴寒,真正大冷季節,鼻子和氣管壹旦受到冷空氣侵襲,裏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縮,使血流量減少,引起抗菌能力減弱,躲在鼻子或氣管裏的病菌乘機活動,引起咳嗽、打噴
春暖後應換春裝
嚏、流鼻涕、發燒、使人傷風感冒。所以,秋季又應該凍著點,衣服要慢慢地增加。
秋季氣溫處於下降階段,室內氣溫因房屋熱惰性而落後於室外大自然,從而產生相反的溫差。從室外走進室內,氣溫升高,自然需要脫衣秋“凍”,以防出汗傷陽,影響身體健康。
[編輯本段]因人而異
中國早有俗話說“二八月亂穿衣”,就是指在農歷的二月和八月,這兩個時間段裏人們的衣裝打扮容易出現“混亂搭配”的現象,而在陽歷上,這兩段時間也是冬春換季時和夏秋換季時。
“亂穿衣”的族群中,有的是跟著身體感覺走,還有則主張“春捂秋凍”,後者強調經受“秋凍”,人的體質才會越來越強,不過專家的觀點是,“春捂秋凍”應因人而異。秋凍,是為了提高人們對逐漸變冷環境的耐受性,但如果個人的體質本來就弱,那最好還是不要亂凍。所謂“春捂秋凍”的含義是,通過適當的“秋凍”,讓人體慢慢適應逐步下跌的氣溫,從而為即將到來的寒冬臘月做準備。就像是潛移默化的煆煉,“秋凍”能在無形中提高人的體質。另壹方面,在中醫理論上,秋天是養陰的季節,如果穿得太多,就會助長陽氣,對身體不利。
秋凍
秋季又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時候。對於有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來說,防寒尤其重要。專家表示,這部分人群如果也嘗試“春捂秋凍”,將是十分危險的舉動。比如穿著拖鞋雖然比較時髦也比較舒服,但末梢循環節奏被打亂,易引發血壓升高等癥狀。氣溫波動大,體質較弱的人尤其要註意保護頭、手、足這三個關鍵部位。
值得壹提的是,就算對體格健康的人群,“春捂秋凍”也是有條件的。壹般情況下,日照溫度在15℃-20℃時,人們可適當減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時,這壹原則就不再適用。盲目“秋凍”,切不可取。
春季穿衣應下厚上薄
我國素有“春捂秋凍”的古諺,但您知道該捂哪嗎?專家介紹,人體下半部血液循環比上半部差,易受風寒侵襲,故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應註意“下厚上薄”。
忽冷忽熱的三月裏,氣溫變得快,人們的衣著變得更快。近些天越來越熱了,許多時尚女子,紛紛脫去了厚重的冬衣,換上了絢麗的春裝,甚至已經穿上了涼鞋。筆者從醫院了解到,春季衣著應慢慢過渡,衣服減得過早對身體健康有害無益。
有關醫生介紹,近些年,發生膝關節病變的病例越來越多,而且以女性為主,許多女性有冬季愛穿裙
秋凍
子、春季過早換春裝的習慣,特別是腳下露出腳面的“瓢鞋”,更是寒氣侵入體內的主要途徑,而受涼是關節病等病癥的主要誘發因素。因為通常人體的下半部血液循環要比上半部差,很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也就是“寒自腳下生”。如果春季不註意保暖,天壹熱就急忙減衣服,稍不註意就會著涼感冒發燒,甚至還會在上了年紀之後出現膝關節疼痛,逐漸發展為膝關節骨質增生,重者還會出現膝關節積水、腫脹以及伸不直等病癥。
醫生特別提醒年輕女性,早春乍暖還寒,晝夜溫差大,又常有冷空氣侵襲,因此,壹定不要過早減少衣服,更不要早早穿上涼鞋“秀”玉足,多“捂”幾天有益健康。
[編輯本段]註意事項
秋凍並非人人適宜,老年人、兒童、心腦血管病患者、慢性腎臟病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不宜“凍”,健康人群也壹定要註意“凍”得適度。
初春季節,氣溫的急升驟降,天氣的忽冷忽熱會刺激人體植物神經系統,使壹些體質較差的人,體內功能發生紊亂,調節失控,出現不平衡,抵抗疾病的能力下
秋涼後應換秋裝
降,容易被某些病菌、病毒攻破“防線”而疾病纏身。因此,在這個“非常”時期即將到來之際,大家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備加註意,應掌握正確的養生之道。
第壹,應註意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第二,建議利用節假日並選擇好利於出行的天氣,合家去郊外旅遊踏青,置身於大自然的環抱之中,有利於身心健康;
第三,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避免元氣外泄、耗氣傷陰;
第四,天氣冷時及時增衣,天氣暖和時也應適當“春捂”,以避免外感風寒;
第五,飲食上要減肥膩、少吃葷、多食新鮮蔬菜。
把握時機冷空氣到來前24小時未雨綢繆。許多疾病發病高峰與冷空氣的到來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在冷空氣過境時也會驟然增加。因此,應在氣象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24小時增加衣服。
註意溫差入秋後晝夜溫差大,尤其是中國北方地區,白日烈日當空,早晚秋風陣陣,老年人、兒童、慢性腎病患者自身調節能力低,尤易患感冒、扁桃腺炎、肺炎、腎炎甚至加重腎衰,因此要註意適時增減衣物。
科學鍛煉秋天只要天氣不十分惡劣就應到戶外進行體育鍛煉,如打球、跑步等。但鍛煉前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不然會引起關節韌帶和肌肉拉傷等。準備活動的時間和內容可因人而異,壹般以做到身體發熱為宜,鍛煉後切忌穿著汗濕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
健康飲食秋天氣候幹燥,溫度較低,易引起咽喉幹燥、口舌少津、嘴唇幹裂、鼻出血、便秘等癥。應多補充水分,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多吃甘蔗、梨、蘋果、乳類、芝麻、蜂蜜、銀耳、新鮮蔬菜等柔潤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