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傾國之戀》觀後感

《傾國之戀》觀後感

看完某壹作品後,相信妳會有不少感想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麽能落下!妳想知道觀後感怎麽寫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傾國之戀》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多少lovers就有多少haters,我不知道如果導演不是Madonna,這部電影在IMDB和上的評分還會不會是現在這樣。

 涉及到歷史真實存在的人物的電影壹般都會爭議比較大,也很難處理好,The Iron Lady就是個例子,好在The Iron Lady裏有Meryl Streep的演技撐腰,再說誰敢不對Meryl Streep的演技發出贊嘆呢,即使是跟風也是要的吧。

 名氣在Meryl身上體現是好的壹面,因為大齡非美女演員距離大眾的距離是比性感流行女歌手的距離要遠的,了解的人會發出贊嘆,不了解的人也犯不著生出厭惡之情。

 對Madonna來說,名氣帶來的更多的是爭議,喜歡的人會喜歡,不喜歡的人分為幾種,壹種是了解以後確實不喜歡,壹種是不十分了解但因為太紅而反感,當然還有壹類就是浮動型,本身的喜惡就收到流行度或正或反的影響。這幾種人所占的比例我不好說,但中間壹種在Madonna身上表現出來的效果肯定是要強於Meryl Streep。

 回到電影的話題上。對於這壹類的電影,我覺得大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評價,壹是所說的歷史,壹是電影本身。

 我相信有很多理智的觀眾和輿論給這部電影不太高的評價是出於認為劇本過於浪漫化和美化歷史。The Iron Lady和The Queen, The Kings Speech的輿論中都有這種聲音,而這是不是值得參考的標準就要取決於電影本身的定位:是嚴肅的歷史題材電影還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藝術作品。

 這個問題壹直有比較大的爭議和討論,在我看來,除了紀錄片,任何電影都逃不出藝術品和娛樂品的範圍,即使是紀錄片,也在藝術的範疇內。既然是有娛樂的成分在,那麽適當的藝術加工是不為過的,關鍵是看導演想表達什麽。

 從這個角度來說,歷史只是給導演提供了素材和靈感,而導演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做出自己的詮釋,甚至給出全新的註解,從而表達自己想說的話和想抒發的情感。

 再退壹步說,即使美化歷史是不對的,但有類似問題(或輿論認為有類似問題)的電影還有很多,可其他幾部的評價都遠在這部之上。所以說造成差異的因素應該是在美化後的故事或者電影本身。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故事上來說,Madonna給大家呈現出的是這麽壹部浪漫到無可救藥有電影從我看來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壹直以來我對Madonna的印象是獨立女性,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不矯情,不煽情,不被情緒過分左右,拿實力說話(只針對她的態度,不談到底實力如何,這個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不要忘了,Madonna也是個女人,在倫敦首映禮上她很罕見的got emotional。當她說到這部電影獻給她的母親,講述了‘a journey of a woman‘s soul’那壹段時,沒有征兆的哽咽也讓我有些吃驚,雖然她數秒之後就恢復鎮定。

 在91年那部Truth or Dare紀錄片裏就有Madonna趴在母親墳前的鏡頭,但是配合那時Madonna近似機器人的果斷和堅毅的形象以及不可壹世的狂傲,這段影像壹直讓我覺得格格不入,說白了就是假。而在出道30年後,自己已經是兩個孩子母親的Madonna會有這樣的“人類的感情”讓我覺得情有可原。

 這是站在女性的角度拍的壹部電影毫無疑問。也許這樣的立意在現在看來已經毫無新意,但不可否認以男性或隱男性角度拍攝的電影還是占絕大多數。

 電影看到壹半時我腦海裏就想起了索菲亞·科波拉的Marie Antoinette,同樣是關於歷史人物,同樣是涉及到宮廷題材,同樣是加上了重重的女性角度氣息和導演自己賦予的個人詮釋,也同樣是引來了爭議和兩極分化的褒貶。

 也許確實,加入了性別角度的立場後的藝術創作會受到極大的限制,這也是當年以純理性角度來欣賞電影時的我對Marie Antoinette並沒有完全褒獎的原因,但是天平是需要平衡的,正是有少數這些以自身影響裏為女性發出聲音的藝術家的努力,大的環境才可能不至於失衡。

 我想Madonna是很清楚自己在這個電影市場裏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說自己需要、能夠和希望扮演的角色。不是說她拍不出壹部不受自己性別影響的電影(這壹點可以從她的純女作Filth and Wisdom看出),而可以說她就是想坦然地拍這麽壹部為女性說話、給女性希望的電影,這有什麽好羞恥的呢,她生為女人。話說回來很多人本來就是喜歡Madonna的這股坦然勁。

 Madonna在接受采訪時說過自己其實是壹個很浪漫的人。但是反觀Madonna在其他方面的作品,這種浪漫主義並沒有支配她的創作,而是受控的。浪漫和幼稚就像被人說爛的天才和白癡,中間其實只隔著壹層紙的距離。

 我沒有辦法給出區別浪漫和幼稚的具體評判標準,也不會自大到認為有能力給它定下壹個標準。但在我從Madonna的音樂作品中感受到的來說,Madonna的浪漫是建立在對現實有充分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而非小女生整天做夢灰姑娘遇到白馬王子式的浪漫。

 我不會單純被勵誌和“充滿希望”的東西打動,這也是我不喜歡The Kings Speech這類電影的原因;但我也不拒絕happy ending。當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堅強而抗拒壹切美好的理想和結局時,這是多冷酷的世界。

 為什麽要不信甚至抵觸呢,世界上還是會有happy ending的吧,即使沒有落在妳頭上。抱著負面的態度,即使有人和妳說他遇到了童話裏的幸福,大概妳也會覺得他是為了給別人看才那麽說的。當然從悲觀的角度妳可以說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就好像Nelly Furtado的那首歌名,但是這個end還真得斟酌壹下,以及什麽樣才算come to an end。

 就像電影裏溫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的故事,被驅逐出境受人唾棄算是come to an end了嗎?又或者客死他鄉算是come to an end了嗎?當然啦浪漫本身是要夾雜壹點被迫害臆想癥的,沒有困難何來浪漫,那只是甜得發膩。從我的心裏接受能力來看,只要別在和平年代自己壹個人意淫“為了他我可以獻出生命”的程度而是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就不至於被扣上“幼稚”的帽子。但結局的好壞很多時候來自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倒沒有對錯,樂觀主義者看到的總是好的壹面,悲觀主義者看到的總是悲觀的結局。盡管在這方面我可以算是傾向與悲觀主義,但這沒有太影響到我從這部電影中獲得的享受,這個在對電影本身的討論中我會說到。

 再說除了hopelessly romantic的故事以外的部分。從目前普遍被接受的哲學觀點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思想是由感官和經驗建立起來的,我們的經歷和所處的環境決定了我們是怎樣的人。

 我相信Madonna投入了很大的個人感情和經歷到這部電影裏,最直觀的就是在兩位主人公都曾經受到嚴重的家暴,這很明顯是與Madona本人與Sean Penn那次失敗的婚姻有關。我倒不是說她借此影射什麽,而是說可以關註的點有那麽多,正因為有類似經歷所以更感同身受覺得值得著重壹說。就好像壹個從教育條件很差的環境中走出來的人可能更會把自己的慈善工作方向放在教育上。

 總之,從愛情片的角度來說,大家能接受Titanic為什麽不能接受這部呢?甚至很多人都能接受Once, Atonement這種拍的矯揉造作得壹塌糊塗的電影為什麽就不能接受W。E。呢?

 另外既然說到故事,我可以理解如果有人因為對電影所宣揚的價值理念的不贊同而減星,妳可以說她為婚外戀說話,也可以說這與女性的'獨立意識緊密相連,這也是仁者見仁的問題。對於我來說,我會更傾向於把註意力放到編劇這麽處理所想要表達的想法上。

 扯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最後說電影本身。這部電影從觀感上來說算是我今年看過電影裏最好的之壹。節奏控制得很好,不拖沓也不過分趕時間。有很多電影看完以後再回想起來會覺得其實也沒說什麽,就是被壹大堆無意義的小清新或lomo畫面占掉了時間。那種追求純意境的就不討論了,但這部肯定不是。

 畫面上來說,Madonna的電影品位得到了很好的展示,這壹點從她90年代中很多MV所邀請的導演和自己提供的構思已經可見壹斑,在拍攝電影時更是知道怎樣點到為止。

 這方面的反例我立刻想到的有贖罪和鋼的琴。前者那段令我“印象深刻”的長鏡頭真是讓我4年後還記憶猶新,更不用說過於賣弄的光影處理。鋼的琴則構圖過於單壹,以壹種投機取巧的方法營造出了匠氣。這兩種在我看來都是屬於畫面上“用力過猛”的例子,也是對野心勃勃的Madonna來說最容易犯下的錯誤,但看完電影我發現這方面被處理地很好,畫面美得不會喧賓奪主。

 W。E。給我的感覺是Madonna投入了很多心血、經過深思熟慮拍出的電影。導演知道自己在做的事和想要的效果,用初中作文的評語來說就是中心思想明確,語言流暢,生動有趣。內容上來說有太多可以進壹步討論和挖掘的內容,結合Madonna本人的經歷也可以引申出很多有趣的討論,我相信喜歡她並有壹定了解的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會發出壹連串的吐槽吧。

 插壹句題外話,Madonna決定本人不出演角色也是很明智的決定,很賤地猜Madonna是不是自己也聽說過曾經有歌迷統計過她在壹部電影裏出現的時間超過了壹定長度電影就會Flop的事……這部電影主角的氣質和演技都是符合要求的。

 在我看來,電影本身是佳作。對於個體來說,好與不好是主觀的,而評分這東西統計的是壹個群體意見的平均值,對個體來說沒有太大意義,所以單個觀眾覺得好與不好都是可以接受,但從客觀角度來說,相對於在某壹方面有相似之處的其他電影來說這部也不會更差,所以獲得如此不盡如人意的評分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這也是如我這般懶和有書面討論恐懼癥的人會寫這篇評論最原始的原因:被評分驚到了唄。

 所以最後還想說,IMDB評分、評分這些時準時不準,我不是在清高地質疑大眾的欣賞水平,而是想強調打分群體的不確定性。不同電影的觀眾群體可能是不同的,同樣壹個有話題性的導演或者演員也會引來很多跨越電影本身潛在欣賞全體的人過來看和評分,情況就會復雜很多。

 打個比方就好比昆汀拍了壹部B級片,觀眾群自然主要還是喜歡這類風格的影迷,於是分數可能很高,而不接受此類風格的觀眾自然也不會看和評分。但是如果有壹天昆汀請了Meryl Streep演她的電影,而Meryl Streep也正好老婦聊發少年狂地突發奇想試試,結果很多學院派觀眾就看了昆汀的片子,最後的評分情況也可想而知。

 所以對於大部分對Madonna沒有明顯態度傾向的觀眾,我會建議妳自己看這部電影,盡量忘掉導演的名字和史料,根據自己直觀的感受享受和評價這部電影,我想還是有很多人會enjoy的。而在我看來,這部就是Madonna的Masterpie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