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風俗習慣有哪些?
住窯洞,睡火炕, 騎毛驢,吃雜糧,白頭巾,緬褲襠,紅腰帶,嗓門亮,走山路,腳力壯,做女紅,繡活強,十幾歲,搞對象,浪三浪,家丁旺,陽坡地,拉家長,說土地,道牛羊,贊後生,誇婆娘,夏日短, 秋風涼,冬天冷,春種忙,黃沙起,半年揚,老風俗,漸改良,建家園,出力量,稻麥熟,林果香,看陜北,好風光。
壹、衣、食、住
“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要本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陜北鄉民的基本服飾是頭紮白羊肚手巾,身著光板老羊皮襖和大襠褲,內著白褂子、紅裹肚,腳蹬千層布底鞋,有的頭戴氈帽、腿裹裹腿,腳穿氈靴,這些均反映了在陜北較為寒冷的氣候條件下,人們從事農耕、遊牧等不同生計活動的需要,以及歷史上各遊牧民族、農耕民族服飾文化的相互影響與繼承。
《漢書·匈奴傳》載匈奴服飾:“自君王以下,盛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方向旃裘”。《舊唐書·黨項傳》載黨項服飾:“男女並衣裘褐、仍披大毯”。大襠褲、裹腿、頭上紮羊肚手巾顯然是由遊牧民族服飾演化而來。
陜北人的飲食烹飪習慣以熬食為主,其中手抓羊肉、風幹羊肉、羊雜碎、腌酸菜、大燴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饃饃、煎餅、蕎剁面、蕎面圪坨等歷史上有名的地方傳統風味小吃,多與在陜北居住的遊牧民族飲食習慣有關。如炒米、炒面、奶茶、奶酪,就與蒙族習慣相同。
陜北人還喜歡散生蔥、蒜、韭菜等來調味,這與契丹、女真及其後滿族的飲食習慣傳入有關聯。與中原地區的飲食習慣比較,陜北人的傳統肉食以羊肉、雞肉為主,極少食用馬、騾、驢等大牲畜肉,魚類食物也很難在傳統食譜中找到,只是近代才開始在城市居民中普及。
舊時陜北人多穴居陋處,有濃厚的原始遺風。窯洞是自古以為最具陜北民居的代表性的建築,陜北有半地穴式土窯洞,有秦漢以扣的崖面式土窯洞和明代後期開始的青磚窯洞,稍富裕者,用石頭或磚砌成窯面(俗稱接口子石窯)。
更富裕者,則整體全用磚、石加工砌成,門在用細鑿鑿出石面,或用水磨磚砌合,窯前再加穿廊和抱廈,頗為實用、壯觀,窯上門窗加工或各種紋樣圖案,增加美感。更有少數極富人家,將空洞建築與庭院建築結合,門前蹲石獅,大門修門樓,門內有照壁、廂房,庭院分為二進、三進、三院、五院多種,與正窯、下院松成和諧有序的整體結構,極盡洞居室之實用、華美。
窯洞是最具陜北特色的民居文化現象,其建築就地取材,依山傍勢,冬暖夏涼,充分顯示出與自然、周圍環境的和諧、統壹,體現了陜北民眾平和、寧靜、現實的審美心態。
二、生育、婚姻、喪葬
陜北許多群眾在生育觀念上,喜多生且貴子輕女。這是由陜北很長壹段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地廣人稀、家庭勞動力多寡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響決定的,也是人類重視生命的自我延續,重視家庭、繁衍與興旺的封建傳統觀念壹脈相承的。
陜北許多地區在育嬰過程中留有“睡扁頭”的舊習,以罌兒的後腦部枕骨睡扁平為美,該習慣與中原地區迥異,而與滿族祖先慎人與女真人壹直延續下來的習俗有關。
陜北還有給孩子“保鎖”的鄉俗,認為娃娃三魂六魄不全,為了消災免難,平平安安,便請法師或道士給娃娃“保鎖”。保鎖有固定的法事議程,鎖壹般為銀鎖,鎖上還配有七彩絲線和神符紙條,等娃娃長到12歲時,認為魂魄已全,再請原法師來開鎖,即給被保鎖的孩子舉行解鎖過關儀式,這顯然與薩滿教在陜北的長期流行有關。
婚俗在陜習俗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同壹切事物的發生、發展壹樣,婚姻禮俗也經歷了壹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
奴隸社會時期,陜北存在“群婚”、“收繼婚”、“服役婚”、“轉房婚”等婚姻現象,這在有關歷史資料中均有反映。進入封建社會中葉,受漢族禮教先進文化的影響,陜北地區各民族普遍進入壹夫壹妻制的婚姻形態(少數富有者除外),婚姻禮俗大同小異,與近世個仿。但還是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壹些婚姻觀念和遊不知所牧民族的某些婚俗習慣。
陜北人擇親時非常註重門戶,即看清其家族有無狐臭史,認為“窮不紮根臭紮根”。其次,重視人氣及對方家庭社會上的威信。再次,重視生辰八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壹世窮”之說法。另外,還講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壹世不和”之說。至於同族是決不可成婚的,因鮮有近親成親。再加上陜北各各族雜居***處,使陜北人種優化,所以陜北人大多身高強健,儀表俊美。
婚嫁無論貧富都有比較完整的聘娶程序,將中原地區古之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簡約為“放話”、“定親”、“娶親 ”三道程序。婚儀則有繁有簡,還有鬧房、聽房之俗。婚後還有“會親”(相當古之“歸寧”)等議程。
在經濟貧困的鄉間,婚聘所需財禮頗重,形成事實上的買賣婚姻,換婚現象至今時有發生,而且婚禮往往受社會落後觀念的制約,大辦、奢辦造成不必要的靡費和負擔。
陜北的喪葬習俗也頗具特點,具有普遍性。傳統性議程受到社會普遍遵從,這是因為人們不僅把死亡看成為壹個生物性事件,同時也看成是壹件社會性的事件,就其本制裁而言,壹個區域喪葬習俗背後展現的仍然是該區域的人文內涵。
喪葬可分為葬式和喪禮兩部分。陜北地區的葬式普遍衽木棺土葬(個別不特殊死亡者例外)。古時遊牧民族的火葬、野葬、樹葬在陜北多不采用。土葬多采用橫穴葬,即從地面下挖而形成土坑,再橫向掏挖形成洞室墓,其形制和結構因時代和墓主身份而異,有土室、磚室、石室、亦有土坑直接掩埋等。東漢時期,石室墓葬在富裕地主、貴族階層特別盛行
。陜北無定河流域壹帶出土了大量東漢墓葬畫像石,畫像石的制作極耗工時與財力,它在反映當時陜北社會生產、社會精神風貌以及人們對生存與死亡的社會觀念的同時,也證明了當時厚葬習俗之普遍。近代,厚葬之俗雖日漸式微,但遺風猶存,特別是在經濟貧困地區,薄養厚葬的陋習還頗為深固。
陜北地區各家族壹般都有家族墓地(俗稱祖墳),按血緣輩份從上到下依次豎排,同輩則橫排,至少滿三代以上方可新立墳地。陪葬物品多為生活用品之物及死者生前喜歡的物件,還有“毀器”之俗,即把陪葬品毀壞後隨死者壹起埋葬。所有這壹切都反映了人們對陰間鬼界極為復雜的文化心態,相信陰間的存在,人有靈魂,甚至物體也有靈魂,也可解釋為是原始愚昧的陪殉習俗消退後,對死者寄托悲痛、留戀情感的壹種適度表示。
喪禮是殯殮者,舉辦喪事,居喪祭奠各種儀式有關的禮節。在陜北,由於各民族間交往密切,喪禮形式相互影響,各地情況略有異同,但仍以漢族喪禮習俗為主,並夾雜壹些遊牧民族的固有習俗。
區域習俗文化特點的研究,是區域文化特點研究中壹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只有對陜北習俗文化的特點作出明智的認識,才能從更深層次上,更細微地認識陜北文化的內在本質。
陜北的習俗文化,是陜北人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長期生活實際的積累,各種習俗事象,無不受當時社會環境的歷史條件的制約。在時代發展序列中,每壹代都在前輩所創造、積累的社會條件基礎之上從事活動,把前壹代人活動的終點作為這壹代人活動的起點,同時又超越前輩所創造的社會環境和諸種已形成的習慣,革故鼎新,生生不息。
每壹代居民都以自已的新創新加入到綿綿不斷的歷史長河中,使自身的生存環境和文化積累不斷變異、更新。正是這種歷史進程,真實地記載、反映了陜北地區民眾生活的精神風貌和觀念態勢,顯現了陜北地域習俗多元性特征,使得陜北區域文化為之豐富、充實,並充滿了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