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葉茂中:爭議不斷的“廣告狂人”,這些洗腦神作妳壹定看過

葉茂中:爭議不斷的“廣告狂人”,這些洗腦神作妳壹定看過

他可能是中國最著名、最有爭議的廣告人,營銷策劃領域的天花板。壹個接觸過市場營銷的人都會聽到的名字——葉茂中。

這位傳奇的“廣告狂人”,於2022年1月13日在上海病世,年僅54歲……巨星隕落,壹個時代落幕,唏噓,痛惜……

回顧葉茂中的壹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寶貴的營銷理論和經典案例,很多人可能沒聽過他,但不可能沒看過這些作品↓↓↓

北極絨的「地球人都知道!」

恒源祥的「恒源祥,羊羊羊」

婦炎潔的「洗洗更健康」

柒牌男裝,讓狠人李連傑說出的「男人,就應該對自己狠壹點!」

2018年世界杯期間的兩個洗腦廣告:

為什麽為什麽為什麽「旅遊之前先上馬蜂窩」

劉昊然奪命連環問妳知道嗎的「有問題上知乎」

這些耳熟能詳又令人窒息的廣告語,都出自葉茂中之手。

都帶著壹股濃烈的土味兒,賊拉魔性,大庭廣眾下念出來還有種迷之羞恥感(不信請戴好頭盔試試看)。長年霸屏某破站的鬼畜區,是許多國人多年後依舊無法忘懷的存在。

這就讓葉茂中的廣告生涯始終質疑不斷,用磕頭愛好者半佛老師的話講就是:

如今斯人已去,洪水滔天再也打擾不到葉先生。我沒有評價大師的資格,想向妳分享的是: 葉茂中的傳奇壹生給我輩做人做事的重要啟發。

很大程度上,人的命運取決於性格,而性格取決於童年經歷。

1968年,葉茂中出生於江蘇北部壹個漁村,因為生得賊壯,母親給起名為葉十斤,成年之後才改為葉茂中。

童年生活是清苦而嚴酷的。 父母是漁民,葉十斤小朋友也就在船上長大。父親常常出海幾個月不回,母親又體弱多病,經常住院。甚至有壹次父母10天不在,船上的食物只有壹個南瓜,他和姐姐要靠這個南瓜撐壹周的時間,於是姐弟倆把南瓜切成薄片,加上自己偶爾釣到的魚,居然就這麽活下來了。

到了上小學年紀,葉茂中練就了壹身武藝和膽識,在學校裏是響當當的“扛把子”,據說他上學從來沒有自己背過書包,都是由小弟拎著,還有壹個孩子壹見到他就本能跪下喊爹……

這壹點在後來的《廣告梟雄》壹書裏,葉茂中說:

壹般小男孩打架,無非就是怕被欺負和想欺負人,而葉茂中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卻壹點點洞悉出真實世界的遊戲規則。 童年經歷練就的狠勁和生存智慧,為他以後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22歲,是大學畢業的年紀,幹勁和迷茫並存。

而日後名震天下的廣告狂人葉茂中,其實是22歲才第壹次涉足廣告行業。

時值1989年,當時的葉茂中還在泰州電視臺工作,由於臺裏沒那麽多人手,恨不得把他當生產隊的驢來用,美工、記者、攝像全部壹擔子挑。

這時候的他,沒有太多想法,就等著幹到電視臺分壹套房子,這輩子混個鐵飯碗,娶妻生子退休,平平穩穩過壹生。

但是,命運就喜歡在清湯寡面裏扔壹大把辣椒。

從小在搖搖晃晃的船上長大的葉茂中,在船上站得賊穩,在平穩的地面上反而壹副快摔倒的樣子,因為他總在下意識地晃動身體,以適應水的波動。

從後來的事跡看,他確實壹直活在時代的波動裏,這壹生註定跟平穩無關。

當時泰州電視臺有個廣告部,條件簡陋到令人發指,只能用攝像機拍些簡單的廣告。

有壹天,他們接到壹個電話,是國內最大的空調品牌“春蘭集團”打來的。對方覺得傳統的電視廣告不夠檔次,想讓泰州電視臺幫忙拍壹支電影膠片廣告。

接到需求後整個廣告部都懵了。春蘭集團是電視臺的投放大戶,這個“爸爸”得罪不起,無法拒絕,可關鍵是這玩意根本沒人會拍。

葉茂中了解情況後,猶豫了幾秒後說:“我會拍,不就電影膠片嘛,小場面。”

他真的會嗎?

會個錘子。

但這不重要,得先答應起來。 因為葉茂中想到,這條片子拍好了是要上央視的,對他壹個地方電視臺的最普通員工來說,是個絕對不能錯過的難得機會。

就算搞砸了也頂多被開除,還能損失什麽呢?不懂的事做了不就懂嗎?

就這樣,葉茂中接手了這個任務。正準備大展拳腳才發現,這個事情太tm專業了!難度之大不亞於給母豬接生,根本無法現學現賣,著實焦頭爛額、進退兩難。

可人的潛能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 葉茂中冷靜下來認真研究,發現自己唯壹能做的就是當導演,其他的工作必須得讓專業的來。馬上動身去了上海,找壹個在電影制片廠工作的老鄉幫忙。

葉茂中動用了自己壹切的資源和力量,終於艱難而漂亮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這則廣告投放後在社會上引起熱烈的反響,在央視連播了5年。春蘭集團滿意地付給了葉茂中1300元,這在當時相當於他壹年多的工資。

那時候的葉茂中對廣告行業壹無所知,直到多年後才用自己創造的“沖突”理論去解釋當時春蘭廣告的成功。有人問他為什麽當時敢接那麽大企業的廣告,葉茂中說:

經此壹役,葉茂中感受到了創意和金錢之間的聯系,逐漸覺得在電視臺搞不出名堂,決定切換賽道,投身於更有錢途的廣告業。

不知天高地厚和執行力,就是年輕人闖出壹方天地的核心因素。

入坑廣告的葉茂中,離開泰州去了上海發展,他來到了壹家當時很有規模的廣告公司(諾貝廣告)擔任美術設計,頭銜是變好聽了,但其實做的還是老本行美工。

這時候,他急了。

不久前,葉茂中剛放棄了電視臺的鐵飯碗和福利房,懷揣著廣告夢跑到大城市,如今卻在壹家私企畫圖。薪水不高,加上生存壓力大,葉茂中又打算轉崗做有提成的廣告業務員,卻發現自己在廣告圈裏毫無業務資源,根本接不到廣告! 再不做點什麽,可能就要這樣畫壹輩子了圖!

而放眼整個辦公室,同事們做業務員主要有三條路:

這對剛剛入行、沒有資源的葉茂中都不是最優解。

怎麽辦?

船還沒到橋頭,葉茂中強行掰直。他瞅準機會,開辟了第四條騷出天際的路:

具體是,先通過寫壹本專業廣告書,秀肌肉圈粉,接著等粉絲主動拜訪,轉化為客戶變現。

這套打法在90年代可太前衛了。那段時間葉茂中夜以繼日地到圖書館自學,壹年時間就看了100多本廣告和營銷的書。到1996年,他的處女作《廣告人手記》橫空出世!

書壹經出版就賣脫銷了,出版社不得不數次加印。

此時葉茂中又秀了個讓人頭皮發麻的邪招—— 不要版稅,只要求書上留下他的電話號碼。

自此,葉茂中的名字便漸漸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傳開了,有越來越多的人看了他的書,順著封底的電話號碼來找到他做廣告策劃。

自始至終葉茂中出書的目的都不是版稅(但是書又很暢銷是最氣人的ヽ(`Д?)?), 他要的只是傳播,以及傳播帶來的高凈值私域客戶。

後來葉茂中名聲大噪後到處買廣告位,讓人祝賀自己出新書《沖突》,其實又是在故技重施。

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其著作《終身成長》中提到,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兩種思維模式:

葉茂中毫無疑問具備著成長型思維。

經常有人覺得,自己學藝不精、毫無經驗而不敢接受挑戰,或者想等準備到完美再行動。而事實上,90年代的葉茂中,不久前也不過是泰州電視臺的壹名美工,零基礎轉型,壓根沒拍過幾條廣告。

當時的中國有無數比葉茂中資歷更深、更有資格寫書的廣告人,但他們覺得著書立傳是壹件很嚴肅的事情,都不好意思寫、不敢寫。

這壹點葉茂中在《廣告人手記》裏把自己稱作“廣告鴨子”,意思是:

沒有任何業務資源的葉茂中被逼急了,於是撲騰出了壹本書。

早年剛出道,葉茂中就曾接過壹個別人都不願意幹的單子——幫寶潔去做農村推廣。這期間,他跑了無數個村子,並總結出壹套理論:

中國有300個城市,2860個縣城,4萬多個鄉鎮,66萬個村子。那些在辦公室裏寫創意的人,去過多少個縣城和村子?當我看到消費群體的時候,他們在我面前都是鮮活的面孔。壹個優秀的廣告人,和壹個優秀的演員是壹樣的,演誰像誰,就是不像自己。做廣告最厲害的是,創作的廣告,哪怕妳自己不喜歡,但是目標人群喜歡,這是最厲害的。

這幾乎是葉茂中廣告生涯的底層心法,和互聯網最重要的“用戶思維”不謀而合,展開來講就三條原則:

說人話的好處就是讓消費者感到親切樸實,而安全廣告沒有專業可言,成功的標準只有把產品賣出去。

例如在策劃海瀾之家的廣告時,葉茂中發現大多數男人不喜歡逛街,但又需要體面的著裝,發現這個沖突後,就誕生了“壹年逛兩次海瀾之家!海瀾之家,男人的衣櫃!”

2003年,廣東東莞的兩個農民找到了葉茂中,希望葉茂中把他們的餐廳“雙種子”打造成中式快餐的霸主品牌。既然定位是快餐霸主,葉茂中就對標了金拱門和KFC,這倆雖然都很流行,但消費者又覺得洋快餐不健康,油炸食品容易長胖。

於是,葉茂中充分利用這個沖突,打出“營養還是蒸的好”,他建議雙種子砍掉油炸產品線,並將“雙種子”改名為“真功夫”,商標改成了穿黃色緊身衣的功夫高手,神似李小龍。第二年,真功夫的直營店原地突破100家。

順便壹提,葉茂中從小就有紅軍革命情結,與他的偶像崔健的成長背景相似,他本人也是個紅五星帽子控。

這是他打造出來的另壹個符號: 營銷策劃就找葉茂中,請認準這個帶紅星帽子的男人。

在說人話方面,崔健有壹句歌詞:

葉茂中認為,這就是在說大家都能聽得懂的人話,所以崔健成為了那個年代唯壹有能力開萬人演唱會的人。

△葉茂中的偶像崔健

追根溯源,葉茂中的身上顯著的60年代生人的紅色印記,源自他壹生崇拜的另壹位偉人——毛澤東。傳說他在創作《廣告人手記》時,壹旦累了,就掏出《喋血井岡山》看幾頁,瞬間雞血打滿,繼續肝到天亮!他家裏關於毛澤東的書籍就有4、5百冊。

毛澤東有句名言:

商場如戰場,廣告同樣也不是典雅的請客吃飯、琴棋書畫。

現在回到開篇的土味案例和半佛仙人的評價,就能明白為什麽葉茂中會受主流廣告圈排斥了。

因為他不僅深刻洞察了人性,還過於直白地說出來,把文人愛惜的羽毛拔個精光。

什麽文以載道,什麽優秀的廣告應該是啟迪而不是洗腦,在葉茂中這裏都是屁話。怎麽有效怎麽來!

妳收了客戶大幾百萬廣告費,拿著去實現妳的文化願景,妳是理想主義了,客戶的錢卻燒幹凈了,這錢拿著良心不會痛嗎?

當誰的兵,吃誰的糧,就要為誰消災解難。既然廣告公司是客戶的預算養活的,那就當好客戶手裏的壹名劍客。

亮劍,必見血封喉。去市場上激烈拼殺,提頭來見。

當無數創意人還在加班熬夜、想創意遭斃稿的時候,葉茂中早已穩坐上海灘2000平米超大工作室,底氣十足地亮出“不比稿、不討價、不找客戶”的三不原則,順便把幾個字的廣告詞賣出幾百萬。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說過:“現場有神靈。”

不放下身段親自到現場去,神也幫不到妳。 很多人嫌棄土,卻很少人會拒絕從泥土裏撿起黃金。 真正的好機會,不在人人西裝筆挺的寫字樓裏,不在會議室精美的PPT裏,都在最臟最亂的土裏。

25歲那年,葉茂中正在為壹個問題糾結:是留在泰州電視臺,還是出走廣告行業?

於是他寫了壹篇名為《解決》的自傳體小說,以梳理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書中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

最後他把書中的自己寫死了。寫完之際,便堅定了從泰州電視臺離開的念頭。

死去的主人公在現實中涅槃重生。

那時的他,還不知道時代的巨浪如何起伏。

也不知道自己將成為中國的廣告狂人,百千個企業和品牌在即將他手中生滅。

命運之河湍急奔湧,看起來卻是那麽平凡的壹天。

如今又過去了20多年,葉先生再也不用忍受病痛的折磨了,也再也聽不到那些是是非非的爭議了。

他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卻像壹座燈塔永遠明亮,給每壹個孤獨迷茫而焦慮的年輕人照明前進方向。

葉茂中,壹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