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彈具的彈鼓(盤)
彈鼓(盤)可分為利用槍的活動機件驅動和利用彈簧驅動兩類。前者的結構比較簡單,但它要求配套的槍械上有復雜的拔彈機構,典型的應用是英國路易斯輕機槍。後者的原理類似於彈匣,由卷簧帶動某種機構以推出槍彈,美國湯姆遜M1928和前蘇聯PPSH 41式兩種沖鋒槍都采用此類彈鼓,不過兩者結構並不完全相同。彈鼓(盤)同樣可以安放於武器的不同位置上,在槍身下方或側面的壹般稱為彈鼓,而在槍身上方的通常稱為彈盤。彈盤在二戰後的武器上已經很少見到,但它具有體積小的優點,所以在部分航空和坦克並列機槍上至今仍有采用。彈鼓(盤)供彈的最大優點是容彈量大,象德普輕機槍的彈盤可容彈47發,PPSH的彈鼓可容納71發,它們的***同缺點是構造復雜、重量大。需要特別指出的壹點是,有些種類的供彈具雖然稱為“彈鼓”,但結構和原理與前述的彈鼓大相徑庭,如德國MG34和國產56-1輕機槍的彈鼓,其中並無卷簧和托彈機構,只有壹個殼體,實際上是壹種容納彈鏈的彈鏈盒。另壹種比較特殊的彈鼓就是德國盧格炮兵型手槍使用的“蝸牛”形彈鼓,其結構相當於普通彈鼓上外接了壹個直形手槍彈匣,目的是在不明顯增加長度的同時增大容彈量。1989年,美國卡利科公司推出壹系列基於螺旋彈鼓供彈原理的武器。這種結構新穎的供彈具結構上類似於彈鼓和管狀彈倉的混合物,其主體是設有螺旋形送彈槽的輸彈體,槍彈依次排列在這些槽中,輸彈體由卷簧帶動,推動槍彈沿螺旋槽向供彈口移動,並由彈鼓內的凸輪機構控制,將槍彈推向彈匣口。其最大特點是在盡可能小的體積內容納了盡可能多的槍彈,如卡利科M-100P的螺旋彈鼓中就可容下100發.22LR槍彈,相當於2個普通彈鼓和5個彈匣的容量。隨後,俄羅斯也推出了使用同類供彈具的沖鋒槍,國內新近推出的新型警用沖鋒槍也采用類似的螺旋彈鼓。
當然實踐應用中還需要考慮其它壹些因素。如步兵在戰場上可能需要越障、匍匐甚至涉水,攜帶的彈藥必須能夠承受粗猛的操作和惡劣的環境,當需要時仍能正常使用,比起彈鏈來裝在彈匣中的槍彈能更好地經受這種考驗,這就是為什麽很多輕機槍仍保留了彈匣供彈方式的原因。現代軍隊中各種不同供彈方式的武器壹般會同時裝備,但分級使用,如班排步兵攜帶彈匣供彈武器,而連排支援火力則使用彈鏈供彈。同時,從班用武器通用化考慮,同壹種武器也可以使用不同種類的供彈具。其中最典型的是比利時FN 5.56mm“米尼米”輕機槍,供彈機構設計以彈鏈為主,即可以采用懸掛式彈鏈,也可以采用200發彈鏈盒,但機匣左側的輸彈導板下方還設有彈匣槽,因此也可以直接采用M16或FNC步槍的30發彈匣供彈,而且在這3種供彈方式間轉換不需要改變任何零件,進而提高了武器的適應性。與此類似的還有國產81式自動步槍,除使用彈匣外,尚可使用81式輕機槍的75發彈鼓,在實戰中2支裝有這種彈鼓的自動步槍的火力甚至比1挺輕機槍更有效。國產新型警用沖鋒槍較早期的型號也是如此,即可以使用安放在槍身上方的螺旋彈鼓,也可以使用插在握把內的彈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