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說說“早戀”這件小事——面對孩子的怦然心動,妳會怎麽辦?

說說“早戀”這件小事——面對孩子的怦然心動,妳會怎麽辦?

在中國,有沒有父母不擔心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早戀”?

妳會如何“處理”孩子的“早戀”?

情感認知、性去恥脫敏是我們的教育中嚴重缺乏卻十分重要的兩件事。

配圖:電影《怦然心動》,所有父母都應當和孩子***同觀看、***同探討的優秀影片。

在中國,有沒有父母不擔心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早戀”?

我想,不說絕對沒有,但沒有這種擔心的父母壹定占比極小,把“早戀”當作洪水猛獸的倒是絕對的大多數。

可我壹直疑惑,“早戀”到底是壹個什麽概念?多少歲為早?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早戀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戀愛關系或對同性或異性感興趣、癡情或暗戀。“早戀”壹詞帶有長輩壹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並且世界範圍內只在中國內地被廣泛使用。早戀壹般指未進入大學以下的青少年之間發生的愛情,特別是在校的中小學生為多。

那麽,有人就問了:“如果以進入大學來判斷是不是早戀,壹位14歲的孩子戀愛了,正讀中學當然就是早戀;如果考上大學成了少年大學生,是否就不是早戀了呢?”——很顯然,百度百科的邏輯非常不嚴謹。

維基並無“早戀”壹詞,只有“青春期戀愛”壹說——指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和他人建立戀愛關系或其對他人感到愛意的行為。中國大陸常稱為與歸納為早戀。事實上,在素質教育國家和部分應試教育國家,「早戀」壹詞並不存在,或許是由於素質教育國家的教育風氣較科學、理性, 絕大部分西方人認為中國學校限制學生戀愛是非常不可理解的。

西方有壹個短語指稱青春期戀愛:puppy love。維基裏的解釋翻譯過來是——小狗之愛(也稱迷戀、小牛愛、小貓之愛)是壹種非正式術語,用於形容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浪漫的、柏拉圖式的愛情。這個詞可以被看作貶義,如果與其他形式的愛相比,puppy love大概率淺薄且短暫。然而,弗洛伊德絕不低估早戀的力量,他說: 初戀的感受具有眾所周知的持久性。

在我的個人字典裏,沒有“早戀”壹詞,愛就是愛,無分早晚;愛意無罪,只有適合不適合的可能。

但是,作為壹個中國孩子的母親,我當然不會看不到周圍家長對於“早戀”的恐懼。

自家庭到學校到社會,把“早戀”視作洪水猛獸,必須嚴防死守,要把壹切可能性扼殺在萌芽狀態是絕大多數人的看法和做法。進而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疑神疑鬼,蠻橫地濫用權威入侵孩子的私人空間,無視邊界、無視孩子主體性與個體尊嚴,檢查孩子的手機、IPAD、電腦,盜用密碼偷上孩子的社交空間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

這些中國式父母師長們到底在懼怕些什麽呢?

知乎上有壹段回答特別有意思:

中國邏輯當然是“學業為重”,典型的中國式教誨是這樣的:妳壹毛孩子精力有限,天天想著談戀愛還能有多少心思讀書,沒心思讀書妳怎麽上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妳怎麽找好工作,妳沒有好工作姑娘怎麽會嫁給妳(對女生的說辭就不知道是什麽版本了)?

可奇怪的是,雖然說是說“學業為重”,妳要真到了二十七八了還在讀學位,不找工作不找對象,周遭的說辭立馬就變了:讀這麽多書有啥用啊?趕緊考慮自己的終身大事!

另壹個諷刺的事實是, 這麽壹個強調“以學業為重”的國家,年人均讀書不超過五本,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倒數的!

中國人真的這麽重視學習嗎?稍微探究壹下,就不難發現,“學業為重”的背後其實是“階段論”,階段論是壹種赤裸裸的目的導向,所以這不光是“早戀”的問題。

以“讀書”這件事來說,它的意義是作為找工作的敲門磚,所以等妳工作了,就大可以扔掉了;而好工作又是高收入的敲門磚……

中國人仿佛認為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壹個異常明確的核心目標,抱著犧牲壹切的決心始終為了這壹目標而活: 20歲前就是讀書,20歲後就是找工作,找完工作就是買房結婚,結完婚就是生小孩,直到小孩18歲,再張羅著他讀書找工作結婚生孫子,然後忙著養生吃各種保健品爭取多活幾年。

妳要是不按這個套路出牌,比如該讀書的時候戀愛了,該上大學的時候去創業了,該找工作的時候去Gap Year了,該買房的時候說不靠父母要自己奮鬥了,該結婚的時候壹門心思做學問了。妳就是荒唐、幼稚、不負責任。我沒妳這個兒子,妳給我滾。

還有壹個回答更加直接:

孩子,妳天真了,反對早戀的老師、長輩是不講邏輯的。他們只是利用手中的權力,蠻橫的剝奪弱者的自由。 利用權力,而不是講邏輯,才是強者的邏輯。

那麽他們反對早戀的理由(註意,不是邏輯)是什麽呢?

表面上看,他們宣稱早戀影響學習。但這個理由並不充分,如果要反駁的話,簡直易如反掌,且現實中本身也有早戀了但成績沒有下降的學生。

我認為,戀愛,不僅標誌著壹個人生理上的成熟,還是壹個人精神世界開始成熟和獨立的標誌。中國的未成年人,終日都是生活在父母和老師的監控之下,鮮有個人空間。但壹旦開始戀愛,就意味著他和她開始在壹個私密的空間獨處。 這個私密的空間,不僅是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是父母和老師完全無法監控的。 他們反對早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出於對這壹監控盲區的恐懼。

對於家長來說,由於中國社會上下兩代人聯系緊密,社會普遍認為老壹輩為孩子的升學、買房、結婚等大事負有義務,壹個學習優異、事業成功的孩子,以及孝順的配偶,將減少了他們很多麻煩以及減輕經濟壓力。因此,他們也認為有監控孩子的必要。

另外, 許多家長的控制欲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壹個因素。 我們可以發現,對孩子早戀嚴厲反對的家長,往往最強調早戀對學習的影響。但實際上,這樣的家長並不壹定是最關心孩子成績的家長,但壹定是對孩子各方面控制都最嚴密的家長。

對老師來說,只有實現了對學生的全天候監控,才可能實現對學生的全方位管理,促進學生的成績(也就是老師的工作業績)提升(當然,這種管理方式是否有效,有待商榷,但很多老師們是深信不疑的)。

——知乎用戶yilin wang

我當然知道知乎上的這兩則回答盡管也說中了壹些事實——比如功利性的階段論、目的論,師長的控制欲等等。但作為壹個青春期孩子的媽,我也知道,家長們擔心的並不僅僅這些。

擔心早戀導致孩子無心向學、影響成績、影響絕大多數中國爸媽最為看重的高考肯定是重要原因之壹;擔心孩子不“懂事”,惹出自己無力擔責的麻煩——比如女孩子懷孕及其附帶的壹系列問題更是父母們的心頭大患。

但這又扯出另壹個十分重要、但於當下現實卻嚴重缺乏的教育問題:性教育。性教育話題不小,另找時間撰文,今天只說“早戀”。

得益於自小建構的良好的親子關系,我和女兒基本無話不談,我因此得以知曉她從小到大、她所知道的那些同學的故事。

女兒進入公立學校,發現壹個讓我啼笑皆非的現象: 令絕大多數父母驚恐無比的“早戀”現象實在太普遍了,普通到根本就是學生的常態、孩子之間的公開秘密!

想想也不奇怪!人,是需要愛與溫暖、理解和認可的。可是,現行教育給不到孩子們真正需要的精神世界的支持,大多數老師都不必說了,父母們也大概率只看學習——分數。

無數次在公***交通工具上遇到長輩和孩子同行,無論父輩還是祖輩,聊天內容基本就只有學習、分數。長輩責怪孩子沒有人家家的孩子考得好、某次測驗又失誤了、補習班的題還有多少沒完成,孩子或是滿臉不耐地低頭不答,或是壹臉憤怒地爭辯回嘴,孩子年齡越大,不搭理的概率越大,小壹點的反倒還能保有壹些爭辯的意願與能力。

每每看到這樣的情形,心裏無比同情那些孩子,很想問壹問長輩們: 生活,難道只有課本和分數嗎?妳真的找不出這個世界的精彩、孩子喜歡的話題同妳自己的孩子分享和探討嗎?

這樣壹種生活狀態,可以想象那些得不到理解與認可的孩子,內心該有多麽痛苦、寂寞,甚至幹涸。

抱團取暖是人之本性, 得不到家庭的溫暖、父母的認可、師長的理解,自同齡人中尋找精神世界的支撐,絲毫不意外。 父母於事實上的推波助瀾、揚湯止沸加上青春期荷爾蒙的作用,無怪乎“早戀”如此普遍。

喜歡壹個人有罪嗎?

黃磊說:“我女兒要是15歲談戀愛,我覺得正常。我不覺得叫早戀。戀愛就是戀愛,她青春期然後懵懵懂懂情竇初開,我覺得是美好的,(早戀)這個詞兒就很混蛋。”

真的, “ 早戀”這個詞,的確混蛋!TA不僅傷害孩子,甚至因其被賦予的貶義,誤導了許多家長。

絕大多數反對“早戀”的父母都會承認“愛是壹種美好的情感”,卻不知道,青春期的這份愛完全可以成為孩子的課堂,讓孩子學習如何跟異性相處,什麽是尊重,如何妥協、怎樣拒絕、責任是什麽;進而認識自己和他人,甚至於幫助他們建立擇偶觀、人生觀——不必擔心過早談擇偶觀會讓孩子過早進入戀愛。

愛是需要學習的,選擇適合的人生伴侶、學會取舍和拒絕是壹種能力,同樣是需要學習的。 今天禁止孩子學習,二十二歲以後逼著他們立馬結婚生子、傳宗接代——這才是真正的荒誕!

幾天前,姝兒看了篇烏鴉影評(名字忘了),影評附的短片裏,十三歲的美國孩子很自然地同父母談論自己的戀人,姝兒笑道:“似乎在美國,十三歲談戀愛是很正常的事,在中國,這完全不可想象,父母也不會接受——嗯,不過,妳可能會不同。但是,我現在完全不想這些事,我只想努力把成績搞上去,還要掙很多錢,我要為出國讀書做準備。”

是,姝兒明白我和她看到的大多同學的父母不同,她知道我能接受她所有的狀態,只會就事論事地同她探討事件,分享我的觀念與看法,最終把選擇權交還給她自己。

而 她的價值觀已在形成過程中,她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麽、目標是什麽 ,她見過許多不同於同齡人的人與事。

第壹次感受到女兒的情竇初開,是在壹年多前,看到壹雙追逐到某個身影就會放光的目光。

對我,女兒是個心裏藏不住話的孩子,不動聲色沒幾天,某個黃昏的回家路上,女兒帶了些忐忑與羞澀地問我:“媽,妳像我這麽大的時候有過喜歡的人嗎?”

心下立時明白她想說啥,坦然回答:“有啊!”

“那後來怎麽樣了?”

“能有啥怎麽樣?畢業之後就沒見過啰!”

“這樣啊!太沒意思了!”女兒感嘆道,停了停,似乎猶豫了壹下,有些忸怩地接著問:“妳猜我有沒有喜歡的人呢?”

呵呵!有什麽難猜的呢?

安靜地聽她同我講她的情感,心裏想的不是“早戀”有多可怕,而是要如何教她學會尊重自己、保護自己、恪守邊界。這個年齡孩子的情感,更多只是對異性的朦朧好感、對愛的渴望,離真實生活,遠著呢!

接下來壹段時間,我 於靜觀其變中耐心傾聽孩子的聲音,於聊天中過程中加入擇偶觀的探討,基於真實的日常生活讓孩子體驗家庭成員的責任。

我自己經歷了失敗的婚姻,姝兒過有壹段壓抑的家庭生活,離婚之後,脫離令人焦慮的環境,反而能夠越來越冷靜理智地處理同她父親的關系,家庭氛圍也越來越平和、寧靜、幸福,這於事實上讓姝兒體驗到價值觀對具體生活的影響。

我和她父親的關系成為壹個非常好的探討素材,並借此機會 引導她觀察身邊朋友、特別男性朋友的婚姻和家庭,各自性格對家庭幸福指數的影響。

姝兒自小就要承擔與其能力相匹配的家務勞動,這讓她知曉真實生活的瑣碎與繁雜、辛苦與不易,明白若要壹個人獨自承擔所有的家務活,非常累人,也非常不公平。

如此這般探討了沒有太長時間,姝兒總結出她心目中的適合的伴侶的樣子:

首先,價值觀要相同、至少要相近,沒有***同話題的生活太無趣,意見總是相左,日子也會過不下去(我和她父親的結局);性格要開朗,要有溝通能力,總打肚皮官司,累;基本生活習慣別相差太遠,否則,改變起來不容易;還要勤快,願意分擔家務勞動,關鍵還不在於能不能做,更重要還得願意做,能幹不幹本質上和不能幹沒區別,甚至更壞……

整個過程,我沒有說過壹句否定和打擊任何人和事的話,不管是對這件事還是對那位男孩子,當然也包括對姝兒。沒過多久,小丫頭自己就對這人這事沒感覺了。因為,對比她自己總結出來的若幹看法,顯然差距頗遠。

有過這樣壹些經歷,回到體制學校後,姝兒見女同學會經常湊壹起討論以後生了孩子會不會變醜、老公會不會嫌棄並拋棄自己——爸媽們看到這裏別吃驚, 這真的是中學生、甚至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常態。 或是因為我不會給孩子造成壓力感,還曾親耳聽到孩子們談論過許多父母心目中更為出格的話,能夠清晰地自這樣壹些對話中看見當下社會文化氛圍對孩子、特別對女孩子的影響。

聽到這些話,姝兒覺得好笑、悄言她們幼稚,並以開玩笑的方式打擊過同學的類似言論。

所以,當姝兒告訴我她被表白時,我壹點不吃驚。

了解到她的真實想法後,思考的就是如何幫助她在學會拒絕的同時,把對他人的傷害降至最低,必須要考慮對方的感受、顧及對方的自尊心,但又不能拖泥帶水,要學會決斷與果敢。

這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但又是所有孩子都必須學習的課程。處理不當造成傷害的案例比比皆是,在日本遇害的江歌即是此類事件走至極端的受害者——別以為妳家正讀中小學的孩子離這些事很遠,校園惡性案件中從來沒有少過此類事件。 無需刻意和孩子講,但當孩子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就是壹個很好的探討契機、學習過程。

被表白,給到姝兒兩次比較重要的學習機會。

壹次是探討何謂“對事不對人”

小男孩被拒絕後,鐵哥們兒出來打抱不平了,送了壹些難聽話給姝兒。姝兒當時有點生氣,同我講述後也就釋然了,我們探討的是:可不可以因為關系好就要無原則幫朋友“紮起”?這於實質上是愛朋友還是更有可能害朋友?什麽是對人不對事、什麽是對事不對人,怎樣才能做到對事不對人?

第二是思考為什麽會有那麽多同學“早戀”?什麽樣的孩子更容易“早戀”?

姝兒的總結是:“媽老漢兒不理解他們,只曉得談學習,遇到點事就是罵和打,只有在同學中找溫暖了三。還有學習成績不好,老師也是罵,得不到成就感,更不想學,又要找精神寄托,就只有找男朋友女朋友了三,其實還是找愛找溫暖。”——這段話要用四川話念。

我笑起來:“以前可二老師說,妳可能會早戀,因為我有失敗的婚姻,不排除妳會在男同學中尋找精神慰籍。”

姝兒笑起來,雙手托腮做了個可愛相:“不會、不會,我有妳,我還有幹媽!我從妳們這兒能夠得到足夠的愛,夠了,不需要到外面去找!”

隔了壹段再聊此事,她又說:“我現在想的就是好好讀書,把我的成績整上去!知道嗎?月考下來,知道排名全班15時,我難過極了,我從來沒有下過前三的,居然退到十名之後了。就算我中間荒廢過,起碼也要進入前十,這是我給自己的最底要求,我根本沒心思想那些。再說,這些男孩子也不是我欣賞的那壹類。”

是的,這次事件讓姝兒調整了自己的擇偶觀,新加壹條: 能夠相互欣賞還要能夠相互“懂得”,否則,仍然可能言語不通,相互沒有辦法真正理解。

我知道,不少父母羨慕女兒會對我無話不談。

其實,讓孩子對妳無話不談並不難。為人父母者請永遠記住這句話: 壹個人言說的外沿並不取決於言說者,而是取決於傾聽者。只有當孩子感受到安全,不會被打擊、被說教、被否定的時候,他才可能對妳無話不談。

回到如何與孩子相處,我於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總結出我認為最重要的壹點是: 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也曾青春年少過,不要忘記少年時代經歷過的愛與恨、孤獨與寂寞、痛苦與快樂。

我會不斷反思父母的哪些言行曾令我受傷,我對孩子則壹定反其道而行之——必須承認,我的父母也是那個年代極為少見的開明包容的父母,我有壹個在同齡人當中絕對算得上民主、平等、自由的童年與少年時期,但基於時代局限性,成長過程也有壹些至今仍然影響我的傷痛——那就是我時時提醒自己,盡可能不要傷及女兒的地方。

如果父母們沒有忘記自己的少年時代,應當還能記得自己青春年少時的怦然心動。

愛壹個人,不是過錯,更不是罪,只有可能的未必恰當。而感情,也是無法真正扼殺的,堵不住。 兩千多年前李冰冶水都明白宜疏不宜堵,對待青春期的puppy love是同樣道理。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接納,讓其感受到溫暖和理解,無需到家庭之外去尋愛;通過良性溝通幫助孩子疏理並學會處理情感,這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當然,這個過程中,性教育必須跟上。

性教育要盡早(我曾給幼兒園的小朋友上過性教育課),隨著青春期來臨,女孩子初潮、男孩子遺精,意味著生理發育逐漸成熟,涉及懷孕及其可能的後果等相關性教育常識要及時分享給孩子。

永遠都要記住, 性教育不是讓孩子去接觸性,而是通過科學化甚至於學術化的知識打消孩子的好奇心,去除性的神秘感和恥感,讓孩子對性脫敏,同時學會接納自己、愛自己、尊重自己、尊重他人,進而保護自己、保護他人。

有壹句話,深以為然:我們的心有多坦然,對待性就有多自然。當然,這是另外壹個大話題,另找時間再說。

《怦然心動》:所有父母都應當和孩子***同觀看、***同探討的影片

這裏是青苔?多謝贊賞和鼓勵

?end

文:青苔丨編:青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