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課桌文化的年代表現

課桌文化的年代表現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小學教室內,貼畫成了學生們的最愛。聖鬥士、西瑞、白娘子,這幾種貼畫最受學生喜歡。把這些貼畫貼在課桌或抽屜上,上課無聊時,這些貼畫就成了他幻想的最佳對象。

此外,課桌在80後們看來,也是壹個展示自我的地方。女生們喜歡在課桌上鋪壹張花紙。男孩則喜歡買壹些小印章,蓋在桌面上。有《七龍珠》中的“超級賽亞人”、有電影中的“霹靂貝貝”、也有電子遊戲中的“八神庵”。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話,成了當時不少學生的順口溜,有人會把它刻在課桌上,表達自己厭考的心理。 上小學時,還不懂什麽是愛情,只是對男女關系有種朦朧感。如果對某個女孩有意思,或者覺得對方長得漂亮。就會在放學後,在對方的桌子上刻上壹排小字:“小芳,我喜歡妳。”

在別人桌上刻字的人壹般不留姓名,而且刻字的人並不是壹兩個。

上世紀70年代,“三八線”已經誕生,不過形式還比較單壹,只把兩個桌子之間的縫隙當做線,並不像80後、90後那樣,會在桌子上畫壹條線。

那時候的課桌壹般是木制,使用壹段時間後,會出現裂痕。有學生會用手去摳裂痕,時間長了,裂痕會變寬。 上世紀60年代末,學校的上課環境並不好,用老郭的話說,有時上課三個人擠壹張桌子,還談不上“課桌文化”。

上小學時,教室內桌椅有限,三個人坐壹條長板凳,三個人***用壹張長板桌面,而且桌面粗糙,寫字時常會把紙捅破。

當時的小學已經開設了鉛筆課和毛筆課,與語文、數學地位同等,考試不過關,就得挨罰,默寫壹段毛主席語錄。有學生為了省事,幹脆把毛主席語錄中的某壹段刻在桌面上,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