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從古至今)
壹、 從“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原始的和諧到沖突和對立
要考察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史,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從人類對自然觀念的認識開始。
在古希臘和中世紀,自然壹詞主要在“本性”意義上使用,後來逐漸演變為“自然事物的總和”這樣壹個解釋。亞裏士多德在他的著作《物理學》中把自然界定為:“自然’是它原屬的事物因本性(不是因偶性)而運動和靜止的根源或原因。”在古代人看來,“自然”創造了世界萬物.她是充滿神性而且令人生畏的至高無上的存在,是不可違背的,由此產生了原始的自然崇拜,自然中心主義應運而生。這種觀念決定了人類只能服從自然,從而有效地遏制了人類對於自然的任意踐踏。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壹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系壹樣,人們就像牲畜壹樣服從它的權力。”因此,人類只能以其類的依賴性去依賴、屈從、順應自然,人類通過崇拜、敬畏自然,消解人與自然的矛盾,維持著原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進人中世紀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由於人們對自然的認識還非常有限,還不具備對自然進行根本性改造和變革的能力,還難以駕馭自然,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對自然的影響還比較小,對天然自然的改變範圍也是局部性的,對生態的破壞可以通過自然自身的再生變化和調整得到恢復,因此人與自然保持基本的和諧關系。
到了近代,人們主要是在“自然事物體的集合”的意義上形成自然的觀念。自然,從廣義上看是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由各種物質運動形式和存在形式所構成的宇宙世界;狹義上則是指與人類社會相區別的物質世界。自然被區分成了兩個部分: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隨著人對自然態度的變化,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從基本和諧變為對立和沖突。
黑格爾最先從認識論的角度提出“人化自然”的觀點,認為人把自己的意誌貫徹到外在世界的時候,自然事物才達到壹種較大的完整性。因此,人把環境人化了,人化的環境就是人化的自然。這樣,在黑格爾那裏,自然成了區別於精神的物質的東西。物質和精神、主體和客體出現了二元分化。人與自然的關系也由過去的奴-主關系變為主-奴關系,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成為近現代人的基本價值理念。這種觀念的變化反映了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化的歷史進程。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人類不再敬畏自然.不再順應自然而生活,而是大規模地對自然資源進行無節制的掠奪和攫取。因此,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化,人與自然的矛盾日趨加深,到20世紀中期,全球性生態危機凸現。此後的近半個世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註生態危機.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自然的觀念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的***識。雖然直到今天,人與自然的關系仍然處於某種緊張之中,現代性的各種危機仍未消除,《京都議定書》協議達成的艱難顯示了解決全球生態危機仍然障礙重重,但人與自然的本質統壹與和諧***進已經成為人類追求的***同理想和目標。
二、從“人化自然”到“生態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走向本質統壹與和諧***生
實際上,在壹個多世紀之前,很多思想家開始關註和反思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的急功近利而引發的生態危機。恩格斯指出:“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絕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壹樣,絕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壹樣——相反的,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壹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馬克思也指出:“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也就是說,人類應自覺地有目的地利用自己的能動性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與此同時,他們對自然的概念也進行了新的界定。他認為。所謂的人化自然是指在人類實踐、特別是在生產活動影響下形成的與人發生屬人關系的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於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壹部分。馬克思把自然看作壹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首要來源,先在於社會歷史,但同時自然並非是與人無關的自在存在,而是與人的實踐活動密切相關的為人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或向人生成的自然。人是自然的壹部分,自然也是人的壹部分,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壹個整體。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是壹個雙向過程:人設定自然的同時也被自然所設定,人化自然的同時也被自然化。
現代生態自然觀與馬克思主義的人化自然思想壹脈相承。所謂生態自然,即把自然看作壹個有機的整體,人及社會是自然的壹部分,人類的壹切活動最終都必須服從整體的自然規律。這種觀點壹方面克服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缺陷,恢復人的自然地位,把人看成自然界的壹部分,表現人向自然的回歸;另壹方面又把自然界納入人及社會的發展中,把自然界看成人及社會的自然基礎或無機身體。因此,保護自然也就是保護人類自身,人與自然的命運休戚與***,人類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充分認識自然、尊重和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通過對自然觀念演變的分析,我們發現。在人類遠古時期到中世紀形成的“天然自然”觀念指導下,人與自然原始和諧的狀態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標。近代以來以“人化自然”建構的“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又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正在為人們所唾棄。“生態自然”觀本質上是要建立壹種人與自然的新型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生。
三、生態自然:引領生態文明建設
要實現生態文明,首先要轉變觀念。從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向人是自然界的壹員、從改造自然向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轉變。人類只有保護好自然才能保護好自身。同時還要樹立以“大我”為價值軸心的生態整體主義,要從整個人類的價值與需要出發,充分考慮到他國、他人的發展,在當代人發展的時候,也要考慮到下壹代人的發展。
其次.要從技術上進行革新,引導科技發展的趨向,使自然界成為人類的夥伴和朋友。20世紀下半葉以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壹方面,科學理論的先導作用越來越明顯,用科學理性的手段認識自然,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範圍更廣,視野更寬,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理解更為深刻。另壹方面,技術進步對解決生態危機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已經有意識地選擇適合人與自然和諧***生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如大力發展無汙染的能源和生態農業等。可以說,科技的發展.在構建合理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模式中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關註科技,依靠科技來處理、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態自然觀的價值主張,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科技的負面作用。科技的異化是造成今天生態問題的原因之壹,而根源則在於科技的“資本主義的應用”和“工業的資本主義性質。”當前壹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保護自己優先發展的地位,為了獲取更多的超額利潤,加大向自然索取的力度,同時把壹些汙染嚴重的企業搬到發展中國家,以各種方式向發展中國家運送工業垃圾,對發展中國家的生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因此,建立生態文明,要克服科技的異化,在進壹步發展科技和引導科技在解決生態危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還要適時變革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只有進壹步發展科技,才能用新技術消除舊技術的負效應,只有適時變革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才能走出負載於科技中人的認識和目的的誤區。馬克思對將來的***產主義社會有壹個極其精辟的概括:***產主義是以他人的發展為自己發展的先決條件,因為“這種***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人與自然的本質統壹,是生態文明的實現,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