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為什麽把小偷稱之為有三只手,以及它的稱法的來歷?

為什麽把小偷稱之為有三只手,以及它的稱法的來歷?

北宋天聖年間,東京黑道上有個赫赫有名的神偷。按照江湖規矩,不興打聽真實姓名,不準尋根問底,他的真名實姓至今是個謎。當時的小偷,都是把壹枚銅錢,磨得銳利無比,用以割人腰包,俗稱“跑明錢的”。

此公獨特,不用任何工具,只要擦身而過便手到擒來。有次他為同行獻技,雙手高舉,壹挨身就把銀子掏出來了,好像身上還長著壹只手。眾人五體投地,敬送綽號“三只手”。

然而,盜亦有道。“三只手”給自己的門徒規定了“三不偷”:不偷忠臣義士;不偷貧寒人家;不偷良家婦女。偶爾偷錢,必定加倍奉還。門徒必遵“三不偷”的“祖訓”,否則被視為不孝子孫,逐出“山門”。

壹次,“三只手”的門徒錯偷了大忠臣範仲淹的銀子,事後不僅加倍奉還,還在銀子裏夾上壹張紙條:“不知是範忠臣的銀子,今加倍奉還,望乞恕罪。”落款:“三只手”。

範仲淹想到朝廷昏庸,官場黑暗,達官貴人,明搶暗奪,竟還不如壹個小偷!

擴展資料:

古代小偷的名目很多,掀開屋頂的磚瓦,弄個窟窿,順著繩索下去的小偷叫“開天窗”;掘壁穿穴的小偷叫“開窯口”,也稱“開桃源”,他們鉆入墻穴偷取財物;專門盜墓的小偷名叫“掘冢”、“椎埋”;撬門行竊的小偷叫“排塞贓”。

其中天未亮時活動的叫“踏早青”,大白天動手的叫“白日闖”、“白日鬼”,黃昏時出人不意行竊的叫“跑燈花”;專門趁著主人鎖門外出、撬鎖入戶偷盜的小偷,名叫“吃恰子”,“恰子”就是鎖,這類小偷憑借的是自配的“萬能鑰匙”。

史書上說,北宋時,東京汴梁城裏有壹個人到酒樓坐飲,在酒桌下撿到壹串鑰匙,有幾十把,這個人撿到鑰匙,不知何用,順手就裝在自己的佩囊裏。深夜,他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幾個年輕人非要請他喝酒,還要拜他為師。

原來,這幾個年輕人偷了他的佩囊,以為他是個“吃恰子”的慣偷,經他反復解釋,此事才罷休。

百度百科—三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