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寫姿勢
中國古人坐時雙膝著地,腳底朝上,屁股放在腳踝上。直到南北朝時期胡床、胡椅的問世,人們才把腳朝下坐著。
有壹次我偶然看到壹個文物架:1958年在湖南長沙出土的西晉永寧藍釉雙坐文字瓷像。兩個小雕像相對而坐,中間是壹個長方形,上面有硯臺、鋼筆和筆筒。壹個小雕像就像手裏拿著幾塊木板。這樣的板子顯然是“官方”的。古代的簡牘是用薄木板做成的,長約壹尺,所以被稱為“簡牘”。另壹個小雕像左手拿著信,右手拿著筆,是讀書的姿勢。
這說明在當時,手肘和手腕在寫字時是沒有支撐和支撐的,只是用來放置器皿和文具。這兩個瓷俑證明了西晉時期人們的書寫姿勢,也證明了幾千年來,中國的人們用這種姿勢書寫,不依靠手臂和手腕。
西晉永寧二年是西晉末年,東晉出現了王羲之。王羲之也是用這種姿勢寫的嗎?王羲之的書論中沒有提到,當代書法家也沒有提到。沒提是因為沒必要提。只有壹種情況沒必要提,那就是眾所周知,是壹種常態。
我覺得在同時期的畫裏可能會有無意識的反映。請看宋墨北齊《校書圖》:圖中壹張大床上坐著四個人,都是讀書人、學者,在學校讀書。那時候的書不是裝訂成壹本書,而是“卷”。
考奇上校讀書人姿勢各異:其中壹個左手拿著紙,右手拿著筆寫字,擺出西晉瓷像的姿勢;壹個人右手拿著壹支筆休息,左手拿著壹張紙長看,好像在欣賞自己的書。
還有壹個人坐在畫面右側,右手拿著筆,左手拉著紙的底部,服務員拿著紙的頂部。
從同時期的家具來看,當時的幾個箱子都很矮,幾乎和床齊平。如果把紙放在幾個書案上在懸臂上寫字,視覺和手的距離有兩三尺,不可能寫出當時那種精細的小字。如果整個手臂放在幾個箱子上,就像壹個人把頭貼近腳。這顯然是壹個雜技動作,不會那麽尷尬,怕Xi-西安,獻上之前的聖賢。稍微分析壹下,這顯然是不自然的。
畫中平起平坐的人,把壹尺高兩尺長的紙放在幾案上寫字,省去了麻煩。但證明當時學者壹般不會在少數案例上動筆。古人總有壹個“磨墨卷紙”的書童。早年大概就是這樣。
圖書校對
北齊《校書圖》和西晉壹模壹樣。
從西晉到北齊,歷時近三百年,是書法的高峰期,是王字壹統天下的時期。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賢》圖,《烈女傳》等。都如實反映了當時“席地而坐”的生活狀態。
女性歷史散文
年,有壹個站著的女人,左手拿著紙,右手拿著筆的歷史。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馬到功成”。可以斷言,當代的王羲之從來不在書桌上寫字。
坐腳開始時的書寫姿勢
在中國,高桌比椅子和凳子產生得晚。桌子起源於幾案,椅凳直到六七百年後才配高桌。幾個案例仍然有其用途。
我不禁在想,在那六七百年裏,人們坐著腳朝下,沒有桌子可以配的時候,是怎麽寫字的?
我們到了
古《女史箴圖》床的旁邊有幾張桌子,但是高度和今天壹樣高。《宮樂圖》同輩王中,主人坐在椅子上,身後也有壹個高桌,高度剛好與圖中的椅子相匹配,而面前的壹個齊膝高的方桌上擺放著筆、紙、硯。圖片告訴我們這張齊膝高的方桌是用來寫字的。
我再強調壹下“齊膝”這個詞。
請想象壹下,在隋唐時期,壹個人坐在椅子上,無論是拿著懸臂寫幾個案子,還是跪著躺著,他的頭和上半身都會彎到膝蓋上。祖先們怎麽能這樣捉弄自己呢?所以我肯定隋唐五代的寫字姿勢還是六朝的遺風。
宋茜多特美姿
宋人寫字的姿勢和今天的差不多。
《六尊者像》北宋張擇端,高大的桌椅隨處可見。
宋代《聽琴圖》年,它清楚地告訴我們當時的書寫姿勢:人坐在床上,面前擺著壹張高桌,桌上攤開壹張紙。當人們在紙上寫字時,紙仍然有壹英尺高,兩英尺多長。在紙的兩端放壹根棍子,把紙壓平。這就是我們至今使用的“體重尺”。當然是金屬、玉石、硬木等重物。“鎮紙”的出現是用於紙張鋪墊和桌面書寫,不易滾動移動,與紙張拉伸功能相同。
還有南宋的馬援《韓熙載夜宴圖》,可以看到壹個人站在壹個桌案邊上,桌上放著壹個狹長的手卷,壹個人用懸臂寫字,桌上還有壹個“重尺”的東西。
寫這個讓我想起了明代五代唐的顧《勘書圖》。他自作主張,在最後兩個女人後面加了壹個高高的長桌,上面有筆墨,上面有壹卷紙,上面還有壹個“鎮紙”。而顧的原作只有壹把椅子,幾張帶膝的八仙桌,從頭到尾都沒有高桌。最多到了唐朝或者唐朝以後的五代,嵇被放在床上寫。
唐的風流成性,他把明代“伏案寫作”的局面強加於五代,說明明代人對五代以前的文風並不了解。這種現象在《清明上河圖》年也曾被錢鐘書老師嘲諷過:“杜牧《十八學士圖》:王維畫傅盛的形象,不是用竹簡雙膝著地,而是坐在籃子上,幾個舒展就滾了。封面不是形似,也是雪中芭蕉。”可見王維也把唐人的習俗強加給了西漢的傅盛,這就好比堅持炎熱的夏天芭蕉在寒冷的冬天大雪中生長壹樣。“關公打秦瓊”似乎自古就有。唐和王雖然浪漫,卻真實地反映了作者所處的客觀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