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每章內容概括是什麽?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
第1回:王冕家境貧寒,善畫荷花。京官危素想見他,因不願結交官紳,又恐受害,遂遠走山東。後山東洪災,於是回鄉。奉養母親送了終,正值元末明軍起義,朱元璋取了天下,為避免入仕,歸隱會稽山。
第2回:薛家集上的鄉紳商討春節期間舉辦龍燈會的事情。期間提到要給孩子們請壹個教書先生。夏總甲推薦60余歲的周進。宴請周進時請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間作弄周進,並說夢見好兆頭才中的秀才。
第3回:周進的姐夫等人可憐周進,湊錢替他捐了個監生,得以直接考舉人,考中,後來又考中進士,任廣東學道。遇範進考秀才,因可憐他而錄取。後又考中舉人。張鄉紳來結交,贈與銀子及房子。本篇體現了文人們皓首窮經追求仕途及趨炎附勢的變態心理。
第4回:範進的母親忽然得到闊綽的房子及家飾,興奮過度而亡。範進服喪三年後,張靜齋與他壹起去拜訪高要縣湯知縣,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
第5回:唐知縣處理完回民的案子,有倆人來告嚴貢生,壹個告嚴貢生搶奪別人的豬,壹個是嚴貢生強要別人的利錢,知縣下令拿人。嚴貢生畏罪而逃。他哥哥嚴監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錢賠償的賠償,打點的打點。
第6回:嚴監生病故。趙氏同哥哥王德王仁商議如何發送,嚴監生的大哥嚴貢生科舉回來,卻不顧弟弟的死,不僅不安排喪事,反倒為了兒子的親事去了省城。趙氏的兒子後來又病亡,王德給嚴貢生寫信讓其回來,商議立嗣的事。此時嚴貢生在省城接親。
第7回:範進去拜見恩師周進。因範進要去山東任學道,周進叮囑範進到山東後關註荀玫使其進學。其時荀玫已同王惠***同考中。兩人遇到了算命先生陳禮,並為王惠的前途算了壹卦。
第8回:王惠回省城後,正遇朝廷下令補南昌知府缺,於是上任。到南昌後,故意不肯接印,直到蘧太守送了銀子才正式就職。後來寧王反叛,攻下南昌,王惠降順。
第9回:婁公子兩人回省城的路上,看到了為其家族看墳的仆人鄒吉甫的兒子鄒三,自言在附近住。婁氏公子於是進家看望。席中得知楊執中因替人管賬有虧空,被下了監獄。婁氏公子決定救人。回到家後,叫家仆晉爵帶銀子去縣裏講清,攝於婁府的家威,知縣放了楊執中。
第10回:婁氏公子二次仍未找到楊執中,返回途中遇到了魯編修。談到楊執中時,魯編修不以為然。幾日後,陳禮來訪。此時蘧公孫住在婁府,陳禮是為魯家的女兒提親。蘧老太爺來信讓婁氏公子酌情辦理。按魯編修的意思,蘧公孫入贅魯家。擇吉日,辦了婚事。
第11回:婚後,魯小姐才貌雙全,而蘧公孫的文采學識很壹般,卻也無可奈何。鄒吉甫來到婁府,又談到了楊執中,決定再次去拜訪。見面後,相談甚歡。
第12回:婁氏公子正要去拜訪權勿用時,新到任的魏老爺來訪。看到瑣事繁多,楊執中建議讓仆人帶書信去請。途中仆人了解到權勿用是個無所事事、不務正業的人。寫了兩封書信權勿用才來到婁府。並帶來壹個俠客。
第13回:蘧公孫遇到開辦幫人補習學問的課堂的馬純上,聽他大談升學的竅門,很受啟發。婁家的仆人宦成與蘧家的丫鬟雙紅私通,帶著原先王惠丟在蘧老太爺家的箱子跑了。
第14回:經過討價還價,馬純上出了92兩銀子,並替蘧公孫寫了給雙紅贖身的文書,方把贓箱取回來。而差人則拿了其中的大部分銀子。宦成與雙紅遠去他鄉。事情理清後,馬純上去了杭州。到杭州後,壹連幾日,四處遊玩,直到在丁家祠遇到了壹位“仙人”,名叫洪憨仙。
第15回:仙人了解到馬純上當前窘迫,有意周濟。給了幾塊黑煤,馬純上帶回家中用火壹煉即成了銀子。仙人又請有錢的胡公子出銀萬兩,用以準備煉丹的物料,說是四十九日後即可練出“銀母”,到時可點石成金。隨後,仙人卻“駕鶴西去”。
第16回:因匡超人的三叔要強占他父親的宅子,壹病不起,母親終日以淚洗面。匡超人回到家後,盡心盡力服侍父親,安慰三叔。並拿馬純上給的銀子做個小買賣,以補家用。村裏失了火,匡超人壹家被迫搬到了租屋。
壹次知縣路過,見到匡超人辛勤讀書,很是賞識,自助銀兩命其去考試。結果連續考中,直至中了舉人。
第17回:匡超人進學之後,連續拜望了老師。不久,父親病逝。不知什麽原因,知縣被革職摘印,但百姓擁戴知縣,圍了省裏的官員。上面派人捉拿帶頭的人,連累了匡超人。匡超人到杭州避禍。結識了民間的賢士景蘭江及他的壹幫朋友。這些人經常相聚作詩。
第18回:匡超人寓居的文瀚樓主人讓他幫忙選編壹些文章,馬純上當初兩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他只用了七天,也因此得到了壹些酬勞(選金)。景蘭江帶匡超人通過胡縝的生日認識了壹些新的文人朋友。
他們壹起舉行詩會,但有的人的文采著實壹般。去省城舉行詩會的當天晚上,因醉酒而夜行,被巡夜的官員拿住。本篇體現了大財主的兒子胡三公主的吝嗇、文人的虛假才學及酒後的醜態。
第19回:匡超人見到了潘老爹的弟弟潘自業,他很爽快,頭腦靈活,專替人解決難題掙錢。有個大戶人家的丫頭逃跑,被官府拿住要送回原籍,被胡姓財主看中,願出二百兩銀子。潘三爺通過各種關系,疏通官府,假刻公章,把事辦成。
施美卿想把弟媳賣與別人,卻誤把妻子送了出去,對方不退,施美卿告了官,但又沒賣弟媳手續,欲出些銀子了卻官司,潘三爺同樣把事辦成了;金東崖的兒子想考學,但沒有學問,想出銀五百兩找人替考。經過潘三爺仔細籌劃,由匡超人替考,並順利考中。
匡超人也因此得到了二百兩銀子。因此買了房,並由潘三爺保媒,介紹鄭老爹的女兒成了親。匡大給弟弟來信,讓其去溫州應考,考中。同時,他的老師,樂清縣知縣被誣陷壹事,核實釋放,並升官至給事中,給匡超人來信,邀請過去。潘三爺終於作案太多被拿下監。
第20回:匡超人找到了老師,老師欣賞他的才學,要把外甥女嫁給他,他謊稱未婚,就成了親。壹次回浙江辦事,順便到家看望,不想妻子因不習慣鄉間生活,病逝了。舊友景蘭江找到他,要他去看望在監獄的潘三哥,因他與潘三的案子有染,推脫說因是為朝廷效力不能去看望犯人。
辦完事後,他回京的船上,遇到了牛布衣。並向他們吹噓自己的才學高超。牛布衣在蕪湖縣住在庵裏,不幸病亡。死前請老和尚給他料理喪事。和尚及眾鄰照辦不誤。體現了匡超人做官後,不顧結發妻子之情、不念舊友情、好吹噓擡高自己的醜態。
第21回:牛浦郎在庵裏讀書,認識了老和尚,趁老和尚不在時,偷看了牛布衣留下的個人詩集,因是同姓,就想冒名牛布衣,因此改名牛浦,字布衣,自刻了手章。蔔老爹有個外甥女,母親已亡,父親常年在外經商,與牛老爹商議嫁與了牛浦郎。
牛浦郎不善於經商,自接手爺爺的雜貨店後,日益虧空。牛老爹知悉後上火,病亡。親家蔔老爹年歲已大,辦完了牛老爹的喪事後,隨之而亡。老和尚的弟子做了九門提督,差人接了老和尚去京,留下庵子讓牛浦照顧。
第22回:因為牛浦冒名牛布衣,董瑛慕名前來拜訪,為顯出氣勢,牛浦讓兩個丈舅壹個端茶倒水,壹個收拾衛生。接待完後,互相埋怨不懂禮數,惹得蔔信蔔成把牛浦從家裏趕了出去,自尋房住。牛浦無計可施,就想去投奔董瑛。在船上遇到了牛玉圃,因是同姓。
虛張聲勢的牛玉圃認了牛浦為孫子。後來在半路上遇到了牛玉圃的結拜兄弟王義安,吃飯時王義安被人臭打壹頓,側面反應了牛玉圃的人品。到杭州後,牛浦隨牛玉圃去拜訪萬雪齋,在池塘邊散步時,不小心掉進池塘,被牛玉圃數落上不得臺面。
第23回:牛玉圃去萬家時,道士向牛浦說了萬雪齋的底細。萬雪齋原是鹽商程家的管家,後來自己做生意發的家,因此最恨別人提起此事。牛浦向牛玉圃說如果在萬雪齋面前提起程明卿,就會要挾住萬雪齋而得到更大好處,不料引起萬雪齋的憤怒,將牛玉圃趕了出來。
牛玉圃遷怒於牛浦,找到他暴打了壹頓。牛浦恰好遇到黃姓船家,因為說與董知縣相好,得到了黃的敬重,並把四女兒嫁與了他。董知縣升任到京,他不知道牛布衣已死,更不知道牛浦是假冒的,他向馮琢庵說牛布衣在甘露庵,致使牛布衣的妻子找上門來。
第24回:牛奶奶不知道丈夫已死,以為是牛浦害死了她丈夫,才冒充的牛布衣,於是告了狀。但向知縣以為只是同名,不予審理,發回了原籍去審理。上司認為向知縣不務正業,欲參他,被戲子鮑文卿所救。鮑文卿回到南京,想找幾個人成立壹個小戲班子。
第25回:鮑文卿在街上遊走,遇到壹個修理樂器的老者。遂請到家中幫忙修理樂器。期間談到倪老爹做了二十多年的秀才,家貧如洗,五個兒子已經賣出去了四個。最後壹個也是難以養活,與鮑文卿商議後,兩廂情願,過繼給鮑文卿,更名鮑廷璽。
由此,鮑文卿帶著兒子四處開班演戲。壹日在街上遇到原來的向知縣,已到本地升任知府,經知府介紹,將府上看門人王老爹的女兒許配給了鮑廷璽。
儒林外史賞析
《儒林外史》通過精確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諧,顯示其蘊含的意義。例如嚴貢生正在範進和張靜齋面前吹噓:“小弟只是壹個為人率真,在鄉裏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
言猶未了,壹個小廝進來說:“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在家裏吵哩。”通過言行的不壹,揭示嚴貢生欺詐無賴的行徑。又如湯知縣請正在居喪的範進吃飯,範進先是“退前縮後”地堅決不肯用銀鑲杯箸。
湯知縣趕忙叫人換了壹個瓷杯,壹雙象箸,他還是不肯,直到換了壹雙白顏色竹箸來,“方才罷了”。湯知縣見他居喪如此盡禮,正著急“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忽然看見“他在燕窩碗裏揀了壹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裏”,心才安下來。真是“無壹貶詞,而情偽畢露”。
《儒林外史》通過不和諧的人和事進行婉曲而又鋒利的諷刺。五河縣鹽商送老太太入節孝祠,張燈結彩,鼓樂喧天,滿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滿堂有知縣、學師等官員設祭,莊嚴肅穆。
但鹽商方老六卻和壹個賣花牙婆伏在欄桿上看執事,“權牙婆壹手扶著欄桿,壹手拉開褲腰捉虱子,捉著,壹個壹個往嘴裏送”。把崇高、莊嚴與滑稽、輕佻組合在壹起,化崇高、莊嚴為滑稽可笑。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學風格。吳敬梓能夠真實地展示出諷刺對象中戚諧組合、悲喜交織的二重結構,顯示出滑稽的現實背後隱藏著的悲劇性內蘊,從而給讀者以雙重的審美感受。周進撞號板,範進中舉發瘋,馬二先生對禦書樓頂禮膜拜,王玉輝勸女殉夫的大笑等。
這瞬間的行為是以他們的全部生命為潛臺詞的,所以這瞬間的可笑又蘊含著深沈的悲哀,這最惹人發笑的片刻恰恰是內在悲劇性最強烈的地方。作者敏銳地捕捉人物瞬間行為,把對百年知識分子命運的反思和他們瞬間的行為巧妙地結合在壹起,使諷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
由於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諷刺當時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會,添加了壹些正反面人物進行對比。正面人物的劃分線主要在於保持著應有的道德品格,反面人物則是那些整天憑著官位欺壓百姓,並且不學無術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鉆研儒學、推行正道其實卻把道德品質封存的儒士。
儒林外史讀後感
《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任用詼諧幽默而又筆觸尖銳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壹段考場官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為民間士林人士。透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
小說開篇描述了浙江諸暨縣的壹個村子裏有壹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
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理解,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本書還揭露科舉制度培養了壹批庸才及貪官汙吏。如像進士王惠那樣,他被任命為南昌知府後,他上任的第壹件事,不是去詢問當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詢問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詢問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地有什麽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麽地方能夠通融。
之後定做了壹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余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壹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壹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壹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壹能員。
書中還列舉了範進中舉的事例:明朝老童生範進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直到54歲才考中秀才,後又考取進士。範進中舉之前在家裏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
當範進壹家正在為揭不開鍋,等著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範進中舉的喜報,範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明白喜訊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戶給了他壹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範進時來運轉,不僅僅有了錢、米、房子,並且奴仆、丫環也有了。
範進母親見此歡喜得壹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壹命歸了西天。胡屠戶也壹反常態。
壹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