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壹座碑坊成為中國國恥,有人還想讓中國人因此壹千年擡不起頭?!

壹座碑坊成為中國國恥,有人還想讓中國人因此壹千年擡不起頭?!

落後就要挨打,近代以來,當時代表中國的大清朝被很多國家欺負過,割地、賠款也成了常事,中國人更是被壹個個國恥壓得喘不過氣來,心裏那個憋屈。其中,有壹個國恥堪稱是國恥中的戰鬥機,不僅讓每個中國人付出了金錢代價,精神上的貶損,更是登峰造極。

這個國恥就是清朝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八國聯軍侵華,以及隨之而來的,光緒二十七年(西元1901年),八個強盜迫使清政府簽訂《辛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用武力嚇破了清朝統治者的膽,使其更加卑躬屈膝,老百姓的苦難自然加深;《辛醜條約》中的野蠻規定,則不僅讓每個中國人,不分老少婦孺,都賠償1兩白銀(當時中國人口約為4.5億,八國聯軍要求的經濟賠償就是4億5000萬兩白銀,這份惡心,記它個壹萬年也不為過);還要求清政府“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和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什麽意思呢?這就相當於,小明打了小誌壹巴掌,小誌不僅不能還手,還得約束自己的親戚朋友,永遠都不能對小明有意見。這種精神上的侮辱,恐怕是任何壹個有骨氣的中國人,都無法忍受的。

當然,今天悅史君不談整個《辛醜條約》,只拎出來第壹條,來給悅友們看看字面背後的欺辱與狂妄。《辛醜條約》的第壹條規定,清政府要就“德國男爵克大臣被戕害”—事,派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作為頭等專使大臣,親赴德國“代表大清國大皇帝暨國家惋惜之意”;同時,清政府還要在“德國男爵克大臣被戕害”的地方,建立“與克大臣品位相配”的牌坊壹座,“列敘大清國大皇帝惋惜兇事之旨,書以拉丁、德、漢各文。”

“德國男爵克大臣”就是前德國駐華公使克萊門斯·佛雷赫·馮·克林德(Klemens Freiherr von Ketteler),他的死也成為八國聯軍侵華的導火索之壹。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是當朝天子、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的弟弟,由他出面自然代表了國家的臉面;修建牌坊,則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特設的舉措。錢是慢慢賠的,監視也是悄悄進行的,可這個用來紀念克林德的牌坊,卻是自光緒二十九年(西元1903年)建成後,就待在了東四南大街西總布胡同西口,牌坊上還刻有以光緒帝名義頒布的“惋惜兇事之旨”,光緒帝要求看到此碑的人都要“睹物思人”。然而,當時每個經過“克林德牌坊”的中國人,都擡不起頭來,心中只有憤怒和恥辱。慢慢地,這塊牌坊也就成了中國國恥的象征。

1918年,壹戰結束,德國成了戰敗國,中國則是戰勝國中的壹員,中國人總算是揚眉吐氣了。同年11月13日,“克林德牌坊”被改名為“公理戰勝坊”(取自協約國戰後的宣傳口號“公理戰勝,強權失敗”)。

悅史君無法體會,98年前的中國人,那種雪恥後的喜悅,但在這裏,也想就克林德其人,他為什麽會遇害,以及他遇害後的處理措施,怎麽就上升到中國國恥的地步,通過對克林德、殺死他的中國人恩海、慈禧太後、光緒帝、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和碩醇親王載灃等相關6方,進行逐壹分析,來徹底厘清這壹國恥的來龍去脈。

不作不死的跋扈大使:克林德

清朝鹹豐三年(西元1853年)11月22日,克林德出生在德國波茨坦,壹直接受的是軍事教育。

光緒七年(西元1881年),克林德辭去軍職,進入外交部門,先後擔任德國駐廣州和天津等地領事。

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年),克林德升任德國駐華公使。

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大批喊著“扶清滅洋”口號的義和團湧入直隸、北京,引發列強仇視,要求清政府鎮壓義和團。克林德極端仇視義和團,他指揮德國使館衛隊,開始“獵取團民行動”,公然對路過使館旁的義和團民開槍,打死團民20多人。

同年6月19日,清政府總理衙門照會各國駐華使節,“限二十四點鐘內各國壹切人等均需離京”。當晚,各國公使聯名致函總理衙門,以路途安全無保障為由,要求延緩離京日期。6月20日,克林德未能說服各國公使壹同行動,就獨自帶著翻譯柯達士(Herr Cordes),乘轎前往總理衙門交涉。途中走到東四南大街西總布胡同西口時,遇上了正在巡邏的神機營霆字隊槍八隊章京恩海。

恩海要求克林德壹行停下,克林德卻直接從轎子裏開了槍。出於自衛,恩海將克林德擊斃,翻譯柯達士則在受傷後,僥幸活著跑回了東交民巷,這就是“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死後,以德國為首的侵華列強,開始利用此事大做文章,成為八國聯軍侵華的導火索之壹。

悅史君點評:槍打出頭鳥,自作害死人。作為駐華公使,克林德本應作為德國和清政府溝通的重要渠道,卻在北京擅自對中國人大開殺戒;而在清政府取消對使館區的保護、驅逐各國駐華人員離京之際,他還敢跳出來,直奔總理衙門興師問罪;遇到中國巡邏的軍人時,壹言不合就拔槍射擊,真以為自己是超人了?!可惜槍法不精,殺不了人,反而送了命。因為德國及八國聯軍的炒作,和後來立牌坊的惡心事,克林德從壹個普通的侵略者,變成了全中國人的公敵,也算遺臭萬年。拜拜了您吶~

擊斃克林德的中國人:恩海

恩海是滿洲正白旗人,生於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家住東城北豆芽菜胡同,時任神機營霆字隊槍八隊章京。

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6月20日,在東四南大街西總布胡同西口駐防巡邏的恩海等人,遇到了氣勢洶洶的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壹行。恩海要求克林德壹行停下,克林德卻直接開槍,被恩海躲過後,克林德被槍殺。

2個多月後,恩海被攻入北京的八國聯軍抓獲,後於同年12月31日,在克林德身亡之處的鬧市,被處斬。

悅史君點評:恩海也算血性男兒,面對洋大人的開槍射擊,沒有畏首畏尾,躲到壹邊或被擊斃,反而回手壹槍,殺死了那個害人精。不過,在國弱人微的年代,這樣做的代價,就是在不到25歲的美好年華,就不得不英勇赴義。悅史君覺得,98年前,“克林德牌坊”被改名為“公理戰勝坊”的那壹刻,肯定有不少人想起了恩海這位年輕人,想起他怒殺反華大使克林德的壯舉,緬懷他的英年早逝。看看現在繁榮昌盛的祖國,妳可以瞑目了,恩海。

搖擺不定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後

慈禧太後是清末時期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義和團運動興起時,她最初主剿。但由於義和團發展勢頭兇猛,加之清政府內部有部分官員,對義和團的態度曖昧不清,導致鎮壓屢屢失敗。慈禧太後轉而希望剿撫並用,區別對待義和團,但各國列強卻因義和團仇視洋人、破壞教堂、鐵路等,要求清政府完全剿滅義和團,並且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堅持調兵進京。這種野蠻的態度,讓素來對洋人不滿的慈禧太後,產生了利用義和團對抗列強的想法。

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1月,慈禧太後不顧列強的抗議,發布維護義和團的詔令。義和團運動很快在京津地區漫延,引發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的恐慌。列強紛紛派遣使館衛隊,進入北京保護使館區及西什庫教堂。

義和團進入北京後,與清軍又分頭攻打東交民巷使館區和西什庫教堂。各國使館衛隊也開始與義和團對立,用機槍對團民掃射。

6月16日,慈禧太後召開禦前會議,發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諭。不料到了第二天,她收到洋人出兵的同時還要求她歸政於光緒帝的虛假情報,於是慈禧太後大變,決定對各國宣戰,但並未發出正式上諭。

慈禧太後壹方面要求各省將軍督撫認真布置戰守事宜,繼續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區、抗擊八國聯軍;另壹方面,她令親信大臣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又分別致國書於俄、英、日、德、美、法等國元首,請他們出面“排難解紛”、“挽回時局”,並將兩廣總督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準備與列強談判。但是,八國聯軍並沒有停止進攻。

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次日淩晨,攻紫禁城東華門,慈禧太後帶著光緒帝、皇後等人逃往西安,令和碩慶親王奕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把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

光緒二十七年(西元1901年)2月14日,慈禧太後在西安批準《議和大綱》,並發布上諭,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9月7日,簽訂了《辛醜條約》。

悅史君點評:作為大清國實際上的當家人,慈禧太後模棱兩可的態度,讓局面越來越無法收拾,除了義和團在北京及其他地區的破壞;八國聯軍侵華,並最終攻入北京,更是壹場浩劫。在慈禧太後的允許下,屈辱滿滿的《辛醜條約》最終簽訂,逃亡壹年多的她終於回到了北京。只是,作為喪權辱國的代表,慈禧太後永遠走不回臣民的心裏,她也成為了刻在中華民族恥辱柱上的標誌人物。

威名掃地的傀儡君王:光緒帝

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帝被慈禧太後囚禁於中南海瀛臺涵元殿。慈禧太後還另立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之子、愛新覺羅·溥儁為“大阿哥”,以取代光緒帝,史稱己亥建儲。光緒帝成了皇宮囚徒,沒有任何自由,而且時時還有被廢殺的危險。

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慈禧太後召開禦前會議,討論和戰問題。光緒帝參加了會議,他不贊成對外宣戰,認為頑固大臣所聲言的“義民可恃,其術甚神”是靠不住的,指出“諸國之強,十倍於日本,合而謀我,何以禦之?”“奈何以民命為兒戲?”可載漪、剛毅等頑固大臣則不僅壹再申明要靠義和團的“神術”去“報雪仇恥”,還指使人編造出壹個“請慈禧太後歸政光緒帝,廢除大阿哥”的所謂“外交團照會”,使慈禧太後大為惱怒,聲稱:“外人無理至此,予誓必報之。”光緒帝的意見被徹底拋棄。

慈禧太後草率決定宣戰後,光緒帝忍不住問吏部侍郎許景澄:“許卿出使外洋多年,又在總署當差,外國的情況卿最知曉,卿以為大清有無與外國壹戰的實力?”許景澄激動的說:“聖上垂問,臣就據實而言,依大清目前的實力,似難敵其中壹國,更不用說數國聯軍了。臣以為和為上策,保護使館、征剿拳匪事上策。”慈禧太後壹聽怒了,宣布處死主和的許景澄、太常寺卿徐用儀等人。議和再無希望。

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後,光緒帝在慈禧太後的帶領下逃往西安,《辛醜條約》簽訂後才返回北京。

此後,溥儁被撤去大阿哥稱號,光緒帝的皇位保住了,但形同木偶,完全沒有任何實權。

光緒三十四年(西元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身故,終年38歲。壹天後,折磨了他壹輩子的慈禧太後病逝。

悅史君點評:光緒帝是個明白人,他知道在國勢衰微之際,不能瞎折騰;然而,他的話根本沒人聽,皇帝的位置都朝不保夕,後半輩子實在是可憐。悅史君尤其看不得的,就是光緒帝早壹天死在慈禧太後之前,導致終生沒有自主掌權的壹天。可嘆!

自顧不暇的狂妄之徒: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是德意誌帝國的第三任皇帝,生性沖動魯莽,做決策時很難保持理性。

“克林德事件”發生後,威廉二世授意下屬很快將它渲染為政治事件,並決意報復中國,組建2萬多人的對華遠征軍。

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7月5日,威廉二世在威廉港為遠征軍送行時說:“我們要懲罰那些野蠻的中國人,然後,我們將強迫他們接受和平!”

7月29日,威廉二世再次向遠征軍發表講話:“如果遇到敵人,切勿留情,不要留活口,用妳們手裏的武器,讓中國人即使在壹千年以後,也不敢對德國人側目而視,讓我們為文明打開永久的通道!”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後,威廉二世再次利用“克林德事件”向清政府施壓,不僅要求派親王道歉、立牌坊,最後在《辛醜條約》中,還要到了90070515兩的賠償,在各列強中僅次於俄國130371120兩,占到了1/5還要多。

1914年,威廉二世與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壹世,發動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果,1918年德國壹方慘敗,中國作為戰勝國的壹員,得以拆牌坊、改名字,威廉二世則宣布退位,流亡荷蘭,從此再未能回到德國,成了德意誌帝國的末代皇帝。

1941年,威廉二世在荷蘭二世多倫病逝,被葬於多倫莊園。

悅史君點評:威廉二世算是吹牛皮的祖宗,按他的說法,中國人到2900年,都不敢對德國人側目而視,牛掰哦!可惜,您自己被迫退位,身死他國;現在德國飽受難民之困,寧靜難在。哎,咱好好說話不行麽?!還是謹慎點好。

因禍得福的明智親王:和碩醇親王載灃

載灃是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之孫,和碩醇賢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第五子,光緒帝載湉異母弟,慈禧太後的親外甥。

光緒二十七年(西元1901年),時為和碩醇親王、18歲的載灃,被委派充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謝罪。通過這次出訪,載灃“圓滿”完成了政治任務,開拓了眼界視野,加深了對國外的了解,也為其以後仕途的騰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其政治生涯的壹個重要轉折點。

光緒三十四年(西元1908年),他的兒子愛新覺羅·溥儀入承大統,是為宣統帝。載灃則出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成為中國實際的統治者。

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載灃被迫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居家;次年,他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

民國期間,載灃拒絕日本人的勸降,並怒斥其子溥儀投靠日本。解放後,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於2月3日病故。

悅史君點評:出國遊玩是壹件很愜意的事情,但如果是代表國家,去向另壹個國家道歉謝罪呢?不僅屈辱而且很難掌握分寸。不過,18歲的載灃不卑不亢,贏得了德國人的理解和尊重,也為自己的前途奠定了基礎。時不我予,清末亂世他確實也沒有能力抵擋,不過,拒絕日本人,擁抱新中國,載灃還真是壹個明智之人,大智慧。

“克林德牌坊”的前世今生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克林德牌坊”動工修建;光緒二十九年(西元1903年)建好,成了壹座礙眼的中國國恥。

1918年壹戰結束後,北洋政府將“克林德牌坊”改名為“公理戰勝坊”,並將其拆除,移至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

1953年,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和平大會在北京召開,為表彰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所做的貢獻,表達與會國家廣大人民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願望,大會決定將“公理戰勝坊”改稱為“保衛和平坊”。

悅史君點評:現在,如果我們去北京中山公園,還能看到這座“保衛和平坊”。只不過,昔日的國恥,變成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以及我們對國家昌盛和世界和平的美好祝願。嗯,讓昔日德國佬的狂言見鬼去吧,我們將迎來更好的世紀和生活。 ?

親愛的悅友,讀完後記得分享喔

您的分享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