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人喜歡自證清白
壹般而言,冠以作者名字的文章都視為作者所寫,在沒人質疑時,不必自證清白。沒有人寫了文章後,急匆匆到媒體上登廣告發聲明的。若有人質疑了,作者必須自證清白嗎?也未必。所謂清者自清,時間驗證壹切。反而,迫不及待地寸土必爭,卻顯得心裏不踏實,堅定別人的懷疑。
韓寒如今氣急敗壞的樣子,看上去很不淡定。如若他壹直的揮灑自如,大大方方瀟瀟灑灑地繼續生活,想必方舟子的窮追猛打,對他起的作用有限。過壹段時間,韓寒以新作品面世,對抗質疑,倒是正義的回擊。壹個作家,最有力、最有效的武器,還是他的作品。
絕大多數的文字工作者對所寫的文章都是心安理得的,也從不擔心別人的質疑。自己的孩子自己養,自己的媳婦自己愛,誰會閑得無聊說三道四。質疑作者的作品是否代筆,如同質疑作者的誠信、名譽,要負很大責任的。弄不好,質疑者會成為身敗名裂的人。
因此,質疑者會選擇對手。
第壹,不會質疑政治人物的文章是否代筆。高層領導身邊都有壹群智囊為領導出謀獻策,然後由領導拍板定調。自然,化為文字的不壹定是領導親自執筆。領導很忙的。可以說,領導參與了寫作的某些環節,但沒有自始至終壹人完成。文章有代筆嫌疑。盡管我們也知道這樣的事情發生了,但不會公開叫陣,說領導妳的文章不是原創,誠信與人格有問題。不質疑的原因有二:署領導名字的文章多為政治性文章,有政策傾向,覆蓋面大,利益性廣,其所代表的涵義與是否代筆不可相提並論;即便領導的文章是附庸風雅,質疑了,得想想壹連串的“後果”是否自己承擔得起。若真的面對質疑,領導及其背後的團隊會不會找出當時親筆謄寫的稿紙以示清白呢?不會!他們會暗地裏笑質疑者白癡,不知道規則。
第二,不會質疑大量的教授、學者、作家。雖然國內論文抄襲成風,但質疑者基本不去逐壹質疑。教授、學者發表許多演講,當然可讓受眾認為他是壹個有能力寫文章的人,不過,也有壹些作家不愛見讀者,總把自己藏在文字的背後,如碰上了需要自證清白時,他們如何應付呢?但質疑者不會去質疑這樣的作家,因為此類作家為人低調,沒留下額外的話題,無從下手,勝之不武。
第三,質疑者最終會選擇好出風頭、根基淺、有點人氣的文字工作者進行質疑。只有質疑這樣的作者才是最保險,也帶成就感的。這些作者不夠豁達,眼界不夠闊,如新春的炮竹,見火就爆。於是,病鬼碰著了閻羅王,想不死也很難。就韓寒而言,少小成名,不管是否找槍手代筆,也咽不下這口“鳥氣”的。他越辯解,對方越來勁;對方越冷靜分析,他越頭腦不清醒。他不明白自證清白根本就是壹件不需要的事情。
然而,誰能如此超脫,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呢?壹個人很孤獨的。眾從皆醉,唯壹沒醉的那個人跳汩羅江了。得不到周圍人群的肯定,捧著和氏玉也是爛石頭。所以,有時自證清白也是迫於無奈。西班牙的桑托拉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阿爾塔米拉巖畫,可是同行們不相信,還指巖畫是偽造的。直到死,桑托拉還被視為“可恥的偽造者”。當面對周圍人群的質疑,事實與謊言都顛倒了。眾口鑠金,不容小覷。桑托拉被“平反”時,壹切對他已失去了意義。
壹個文字工作者要自證清白,是壹件很痛苦、很折磨、很受打擊的事情。因此,質疑者不會對誰都隨便啟動質疑。就方韓而言,鑒於疑點利益歸於被告,按疑罪從無推定,韓寒沒有找人代筆幾成定局(除非他自證其罪)。不過,法律有疑罪從無的推定,現實人群卻有疑罪從有的心態。未受質疑的韓寒幹幹凈凈,成千上萬的人奉為偶像,壹旦受質疑,不那麽鐵的粉絲便猶豫不定了,甚至要離棄偶像了。當年,宋楚瑜參選“總統”時,支持率高企,莫須有的“興票案”拋出,選民態度搖擺,“總統”寶座就此失去。韓寒至今還要自證清白,為的就是這個原因啊。
暫時還看不到盡頭的方韓爭論,如不及時收結,勢必超越質疑原創與自證清白環節,登上另壹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