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第1、2、3、4代計算機的特點和主要應用領域?

第1、2、3、4代計算機的特點和主要應用領域?

1、第壹代計算機(1946~1958)

電子管為基本電子器件;使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主要應用於國防和科學計算;運算速度每秒幾千次至幾萬次。

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主存儲器是決定計算機技術面貌的主要因素。當時,主存儲器有水銀延遲線存儲器、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和磁心存儲器等類型,通常按此對計算機進行分類

2、第二代計算機(1958~1964)

晶體管為主要器件;軟件上出現了操作系統和算法語言;運算速度每秒幾萬次至幾十萬次。

主存儲器均采用磁心存儲器,磁鼓和磁盤開始用作主要的輔助存儲器。不僅科學計算用計算機繼續發展,而且中、小型計算機,特別是廉價的小型數據處理用計算機開始大量生產。

3、第三代計算機(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電路;體積縮小;運算速度每秒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

在集成電路計算機發展的同時,計算機也進入了產品系列化的發展時期。半導體存儲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儲器的主存儲器地位,磁盤成了不可缺少的輔助存儲器,並且開始普遍采用虛擬存儲技術。隨著各種半導體只讀存儲器和可改寫的只讀存儲器的迅速發展,以及微程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計算機系統中開始出現固件子系統

4、第四代計算機(1971~至今 )

新壹代計算機是把信息采集存儲處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結合在壹起的智能計算機系統。它不僅能進行壹般信息處理,而且能面向知識處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聯想、學習和解釋的能力,將能幫助人類開拓未知的領域和獲得新的知識。

以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器件;運算速度每秒幾百萬次至上億次。

擴展資料

第四代計算機出現與發展

將CPU濃縮在壹塊芯片上的微型機的出現與發展,掀起了計算機大普及的浪潮。1969年,英特爾(Intel)公司受托設計壹種計算器所用的整套電路,公司的壹名年輕工程師費金(Federico Fagin)成功地在4.2×3.2的矽片上,集成了2250個晶體管。

這就是第壹個微處理器——Intel 4004。它是4位的。在它之後,1972年初又誕生了8位微處理器Intel 8008。1973年出現了第二代微處理器(8位),如Intel 8080(1973)、M6800(1975,M代表摩托羅拉公司)、Z80(1976,Z代表齊洛格公司)等。

1978年出現了第三代微處理器(16位),如Intel 8086、Z8000、M68000等。1981年出現了第四代微處理器(32位),如iAPX432、i80386、MAC-32、NS-16032、Z80000、HP-32等。

它們的性能都與七十年代大中型計算機大致相匹敵。微處理器的兩三年就換壹代的速度,是任何技術也不能比擬的。

百度百科-第四代電子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