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溫州人有什麽習俗
溫州人中元節的習俗是:放河燈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舊社會時人們缺乏科學常識,認為這壹天是鬼節,是不詳之日,於是以放河燈為鬼超度。時代進步後,放河燈作為民間工藝活動傳承了下來。2002年首屆世界溫州人大會期間,“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鄉們在市區江心嶼的***青湖壹起舉行放河燈儀式,將五彩繽紛的水燈放在水中隨流漂出,寄予他們對家鄉美好的祝願。
溫州有關農歷七月的民間諺語有:“七月球霖八月鳥,種田兒郎好唱歌”,意謂農歷七八月時有降雨,人們能多點農閑休息;“七月石榴八月梨,九月柿子黃了皮”,分別是各種水果的成熟期;“七月冬雲壹肚水”,比喻農歷七月,如遇東邊結雲時往往即將降雨;“七月半無雨,十月半無霜”,這是農家根據常年天氣而歸結的壹句定論。
農歷七月,溫州人歷來有三個比較用心的節日習俗,除了中元節放河燈,還有:
送巧食
“七月七,巧食喜鵲啄。”農歷七月初七是民間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七巧節”。爺爺奶奶們會把親手做的“巧食(麻巧)”送給孫兒孫女們,並刻意把巧食做成手指狀,祝願孩子們長大都有壹雙巧手。過去,溫州人凡在這壹天出生的,也會給取壹個帶“巧”的名字,比如男娃叫“阿巧”、“巧弟”,女娃叫“巧姐”、“巧妹”等。
擂香球
農歷七月的最後壹天,人們視作是地藏王菩薩的生日。此夜,大家紛紛將點燃的香燭插在文旦或柚上,並懸掛於窗前屋後,照耀四周。也有不少家庭將香燭直接插在院子裏或馬路邊,並有意將香插成“天下天平”字樣,以表達美好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