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老總是誰?
追憶人生點滴———人們只看到百度上市成功後的李彥宏,卻很少有人註意到,李彥宏在美國工作最得意之時,毅然放棄外國公司豐厚待遇和期權,回國創立了百度。他是壹個壹直都很成功、並且能不斷否定自己的成功從而獲得更大成功的人。
北大驕子
“我心理上比較穩定,越是大的場合發揮就越好。在高考的時候,通過正常發揮我應該是能考上北京大學,但不壹定拿第壹(他以山西陽泉全市第壹名的成績考上北京大學)。”
1968年,李彥宏出生在山西陽泉壹個普通的家庭。“小學的時候,考過戲劇學院,後來放棄了。現在覺得放棄也挺好,技術能帶來更大的影響力。”李彥宏回憶。年少時著迷過戲曲,曾被山西陽泉晉劇團錄取。但中學時代,李彥宏回歸“主業”,全身心投入功課學習中。
1987年,勤奮、刻苦的李彥宏以陽泉市第壹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圖書情報專業。“北大自由的學術氛圍,為我形成獨立思考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李彥宏說。不過,身處象牙塔,幾多歡樂,幾多愁。他離開陽泉邁進中國最高學府的激動心情,漸漸被圖書情報學的枯燥、乏味消融。規劃未來人生道路變得迫切。“那時候,中國的氛圍較為沈悶,大學畢業進入機關單位,已經是非常好的選擇了。在我看來,選擇出國是壹條自然而然的道路。”
“我是壹個非常專註的人,壹旦認定方向就不會改變,直到把它做好。”從大三開始,李彥宏心無旁騖,買來托福、GRE等書狂啃,過著“教室-圖書館-宿舍”三點壹線的生活,目標是留學美國,方向鎖定在計算機專業。
留學美國
“我出國不是壹帆風順。因為換專業,剛到美國學計算機,很多功課壹開始都跟不上。有時和教授面談時,由於較心急,談壹些自己不是很了解的領域,結果那些教授就覺得我不行。”
1991年,李彥宏再壹次擠過了獨木橋,收到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的錄取通知書。正值聖誕節,23歲的李彥宏背著行囊,穿雲破霧,踏上了人生的第二次征程。
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壹年有6個月飄著雪。在這裏,他忍受過夜晚徹骨的冰冷。白天上課,晚上補習英語,編寫程序,經常忙碌到淩晨兩點。在這裏,他經歷過中國留學生初來乍到的所有困苦。“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時挺苦的,但年輕就應該吃苦。”李彥宏評價這段經歷。
“世間總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李彥宏骨子裏有著勤奮、堅韌、執著的精神,這使得他的專業技能得到飛速進步。在學校呆了壹年後,李彥宏順利進入日本松下實習。“這三個多月的實習,對我後來職業道路的選擇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李彥宏說。
馳騁矽谷
“矽谷給予我最大的感觸是,希望通過技術改變世界,改變生活。”
1994年暑假前,李彥宏收到華爾街壹家公司———道·瓊斯子公司的聘書。“在實習結束後,研究成果得到這壹領域最權威人物的賞識,相關論文發表在該行業最權威的刊物上,這對以後的博士論文也很有幫助。”李彥宏說:“但那時候,中國留學生中有壹股風氣,就是讀博士的學生壹旦找到工作就放棄學業。起先,我認為自己不會這樣。但這家公司老板也是個技術專家,他對我的研究非常賞識。兩人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士為知己者死,於是我決心離開學校,接受這家公司高級顧問的職位。”
在華爾街的三年半時間裏,李彥宏每天都跟實時更新的金融新聞打交道,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子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人員。
1997年,李彥宏離開了華爾街,前往矽谷著名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公司。在矽谷,李彥宏親見了Infoseek在股市上的無限風光以及後來的慘淡。
1998年,李彥宏在自己撰寫的《矽谷商戰》中分析總結到:“技術本身不是唯壹的決定性因素,商戰策略才是決勝千裏的關鍵;要允許失敗;讓好主意有條件孵化;要容忍有創造性的混亂;要有福同享……”
這些典型的矽谷商戰經驗,後來被他得心應手地運用到了百度的創業中。
“在人生選擇道路上,我好像沒有很不順利的過程,只是面臨著壹些選擇。”李彥宏說。從北大到布法羅到華爾街到矽谷,機遇來臨時,李彥宏不失時機地把握住了,這些多年的積累給他日後創建百度打下堅實的根基。
歸國創業
“不要問現在加入商戰是否太晚,按照現在信息經濟的發展速度,誰又能夠承擔不參戰的責任呢?”
李彥宏在海外的8年時間裏,中國互聯網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95年起,李彥宏每年要回國進行考察。1999年,李彥宏認定環境成熟,到了該參戰的時候了,於是啟程回國。
不知是巧合,還是機緣。又是壹個聖誕節,李彥宏乘飛機從太平洋的東海岸重新回到了太平洋的西海岸,回到了人生的壹個重要起點處———北京大學,悄無聲息地開始了創業。李彥宏在北大資源賓館租了兩間房,連同1個財會人員5個技術人員,以及合作夥伴徐勇,8人壹行,開始了創建百度公司。
接著,李彥宏開始回美國找錢,本不愛開車的他整天開車在舊金山的風險投資商中遊說。最後他順利融到第壹筆風險投資金120萬美金,比計劃的100萬美元還多。在百度成立的9個月之後,風險投資商德豐傑聯合IDG又向百度投入了1000萬美元。
對於百度為何受風險資本青睞,李彥宏說:“投資者有壹種信念,相信百度會越來越好。”事實上,在決定創業時,李彥宏在引擎技術方面,已可以排在全世界前三位。而李彥宏的執著、專註和專業又在業內有口皆碑。加之百度耕植的中國市場潛力巨大。三點因素結合,百度自然對投資者充滿了無限誘惑。李彥宏說:“那個時候融資相對容易,但是絕大部分企業還是融不到資。我們選到的這些投資人應該說是非常優秀的,非常能夠看到長遠目標。”
如今,百度已走過5年的時光,其間不乏驚心動魄風雲變幻———激烈的董事會爭辯,合作夥伴徐勇的退出,商場無情的競爭等重重挑戰,都在不時地考驗和沖擊著李彥宏。但李彥宏壹直保持淡定、從容,隨著資本不斷增加,技術的不斷成熟,百度有了壹日千裏的快速發展。2002年百度搜索引擎技術真正成熟。2003年百度流量比上壹年增加了7倍。2004年百度品牌得到網民的廣泛認可。2005年百度成功上市。
成功後的道路怎麽走?記者問。
“用技術改變生活,仍是我不變的信念。上市只是成功剛剛開始,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李彥宏回答。
李彥宏背後的女人
“彥宏,我愛妳,好想嫁給妳。”類似這種也許是開玩笑的話,常會貼在百度的李彥宏貼吧上。有人甚至討論他的五官哪個部位長得最好:“如非要選壹個的話,還是嘴巴,像羅嘉良的。”
“英俊、成功、才華出眾”,有企業家的氣魄,成熟男人的魅力,學者的儒雅、淡定和從容。這樣的男人,讓壹些女士感慨:教人如何不愛他———
只可惜,他結婚了。
李彥宏屬於“閃婚”壹族,他與妻子只相識6個月就結了婚,如今已生有壹個女兒。李彥宏和妻子馬東敏是在壹次中國留學生聚會中認識的。馬東敏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兩人認識時,她正在美國新澤西州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
李彥宏說:“太太對我影響非常大。她是個急性子,做出決定馬上會行動,而我屬於慢性子,考慮周到了才去做。我們的性格是互補的。我回國創業前在矽谷當工程師,覺得種種花草也挺開心。但我太太鼓勵我去加入公司。而那時候我希望做得更大些,並由自己去控制方向。因此,回國創業是最合適的選擇。但這對她是壹種挑戰,壹般出國的女孩子都更喜歡國外的環境。但為了我的事業,她毅然回國支持我,這是很不容易的。”
“回國創業的海歸中,離婚率是很高的。但是,現在我太太和孩子都回國了。”說到這兒,李彥宏笑了笑,清秀英俊的臉龐流露出無限溫馨與幸福。
《京華時報》(2005年09月12日B35版)
百度上市不靠業績靠預期
本報記者 張見悅
8月5日,中文搜索百度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當天,股價上漲354%,開創納市5年來新股首日增幅之最。“百度靠的不是過去的業績,而是投資者對中國搜索市場的未來預期!”9月8日,在上市壹個月之後,百度總裁兼CEO李彥宏這樣向記者總結。“從上市當天到現在,我每天幾乎都在忙著接受媒體的采訪,該是回到正常工作的時候了!”在中文搜索市場上,外有Google、微軟、雅虎,內有阿裏巴巴、搜狐、新浪,如何與這些大小巨頭爭食,做大自己的收入規模,已經成為鮮花叢中的李彥宏需要面對的問題。
Wedoit!(我們做到了!)
“發行價最終定價:27美元每股!”美國時間8月4日晚,在經過3次提價之後,李彥宏和百度上市承銷商團隊最終確定了這個價格。
在此前的兩個星期裏,李彥宏壹行從香港出發,輾轉新加坡、英國、美國,向各地的投資機構講解百度的故事,投資商們的熱情顯然超出了李彥宏的意料。“原定90多人的早餐會,來了140人,許多掌握數十億美元的基金經理就靠墻站著聽。”
應對投資熱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價,於是,原定17到19美元的發行價格區間,變成了19到20,再變成23到25,最後確定為27美元。
“確定了最後發行價格,上市工作基本上算告壹段落,剩下的就是走程序了。”從頭到尾跟著李彥宏路演的百度首席財務官王湛生回憶:“這個時候,李彥宏拿出手機撥通了守在百度北京大本營裏等候消息的首席技術官劉建國的電話。”
“Wedoit!(我們做到了!)”接通了電話的李彥宏說完這壹句話,眼淚刷刷直下,哽咽著說不出話。“那時候,突然對員工們多年來的辛勤工作非常的感動,所以流淚了!”事後,李彥宏解釋。
第二天上午,百度股票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11點20分,第壹筆交易完成,成交價格是每股72美元。而這只是開始,百度的股價繼續壹路上升,100美元、120美元、150美元的價位被壹壹突破,整個納斯達克股市沸騰了。自從2000年網絡泡沫破滅之後,這樣的股市神話就再沒出現過。
“看到股價的時候我沒有流淚!”李彥宏回憶說。事實上,李彥宏也沒有時間感慨了。第壹筆交易完成半個小時後,他便被CNBC(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請進了攝影棚,之後美國各大新聞機構輪番采訪,壹直到下午納市收盤。這個時候李彥宏才註意到,百度公司市值已經比前壹天晚上增加了3.5倍,達到40億美元,成為納市第壹中國概念股。
“附屬業務”成就百度
百度公司是在1999年底註冊的。起名字的時候,李彥宏羅列了三條規則:要代表中國的文化;要跟搜索有關又不能夠太直白;要簡單,中國人能聽懂。“幾個條件綜合起來,讓我想到了辛棄疾的那句‘眾裏尋他千百度’。”
2000年初,李彥宏在母校北大資源樓的兩個小房間裏開始了創業,定位是搜索技術,業務是為其他網絡企業提供中文搜索技術服務———這是李彥宏從風險投資商手裏拿到首期120萬美元投資的“概念”。很快,包括新浪、網易在內的國內主要門戶網站陸續用上了百度的技術,百度借此收取壹定數額的技術服務費。
“我們很快占據了中文搜索技術服務市場的絕對領先地位,可是我們依然沒有盈利,這樣的業務模式顯然是有問題的!”李彥宏很快覺察到了這個關鍵問題。於是,在原來的技術服務業務之外,李彥宏開始開辟百度的“附屬業務”———建立壹個搜索門戶讓網民使用,然後以競價排名的方式賣關鍵詞,誰的出價越高,誰家的信息在搜索結果中便越靠前。
到了2002年初,李彥宏將力量集中用在打磨自己的中文搜索引擎上。2003年第二季度,在快速增長的競價排名收入支撐下,百度實現了盈利。2005年7月發布的上市招股書數據顯示,目前百度的收入中,超過90%來自所謂的網絡推廣,也就是競價排名的收入,而原本的“主業”搜索軟件服務收入僅占了7%。昔日的“附屬業務”成就了今天的百度。
多年對手關系微妙
當百度的股價在納斯達克上壹路飆升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業界評論家都認為,這和先期上市的全球搜索巨頭Google的卓越表現分不開。Google和百度,壹個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壹個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雙方是中國搜索市場最強勁的兩個對手,但同時Google又是百度的股東之壹。這樣的微妙關系,在互聯網界找不到第二對。多年以來,李彥宏壹直巧妙地主導了這種關系,導演了壹幕幕與Google之間難辨真假的“感情戲”。
1999年底,當李彥宏回歸創辦百度的時候,Google已經在美國小有名氣。2002年初,當李彥宏將百度業務集中到建立推廣中文搜索門戶的時候,Google中文搜索已經開通壹年多,成為大多數中國網民搜索資料的首選。“對著市場老大打,打不贏也能掙點名聲!”這個在IT產業被廣泛認可的市場手法,同樣被李彥宏付諸實踐。
2004年6月,百度突然宣布,在新壹輪融資中,新股東包括Google。從此,李彥宏開始了與Google壹年多的“曖昧”關系,這個時候,Google剛剛上市,股價持續上漲,開始籌辦百度上市的李彥宏用心將百度塑造成“中國Google”的概念。“和投資商溝通的時候顯得相當容易,因為前面已經有個現成的Google!”百度首席財務官王湛生介紹。更重要的是,大批看好Google模式的投資商理所當然地同樣看好百度,巨額資金湧向這只盤子極小的新股,百度上市當天的暴漲神話因此出現。
上市前壹個月,李彥宏開始逐步調整策略,宣布百度拒絕Google收購,堅持獨立發展。上市之後,李彥宏進壹步與Google劃清界限。“百度不僅是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還是最大的中國網站,如果不能夠控制在中國人手中的話,我覺得可以說是壹個民族的悲哀。”李彥宏說。
未來將與諸多對手爭食
8月24日,百度發布上市後首個季度財報,今年第二季度,百度凈利潤為150萬美元,當天百度股價收盤於82美元。按此數據折算,百度的市盈率為410,而其他中國概念股的市盈率基本上僅為20上下。如何盡快提高百度的盈利規模,成為李彥宏最迫切的任務。
“中國十幾億人口中,只有1億網民;2000萬中小企業中,大多數企業主對網絡推廣的認識依然不深,中國市場潛力非常巨大。”李彥宏表示,百度的未來寄希望於中國搜索市場的放大。據第三方統計機構iRe鄄search(艾瑞)《2004中國搜索引擎研究報告》統計,2004年度百度以36.29%的用戶占有率占據中國內地搜索引擎市場第壹位,中國市場的放大,受益最大的便是百度。然而,這顯然已經不是壹件能夠坐享其成的美事。
9月10日,阿裏巴巴主辦的第五屆西湖論劍在杭州召開,原定參會的李彥宏因為“實在太忙”最終缺席。實際上,不願意為馬雲這個新對手捧場,或許更能說明這次臨時爽約———在百度上市之後不到壹周,阿裏巴巴宣布合並雅虎中國,重點進攻中文搜索市場。
在中文搜索這個市場上,外有雅虎、Google,內有阿裏巴巴、搜狐、新浪,對於這塊正在放大的蛋糕,李彥宏要想多分壹塊,都將面臨激烈的爭搶。
《京華時報》(2005年09月12日B34版)
大考總能超常發揮(記者手記)
本報記者 張見悅
當李彥宏從紐約歸來,走出首都機場時,疲憊的眼神壹下子變得有些驚訝:五六捆鮮花、十幾個鏡頭壹下子圍了上來。登陸美國納斯達克股市的中國企業已經20多家了,這樣的凱旋場面估計還是第壹次。當然,上市第壹天股價便狂漲350%的公司也只有百度壹家。
從百度股票完成第壹筆交易之後半個小時開始,壹個多月來,李彥宏每天幾乎都在忙著“出鏡”,收到的鮮花和掌聲估計已經超過過去創業5年來的總和。
“是該恢復到正常工作的時候了!”9月8日,李彥宏這樣向記者感嘆。高高在上的股票在給百度和李彥宏,甚至給整個中國互聯網產業帶來榮耀的同時,也給李彥宏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畢竟百度的收入規模依然相當弱小,再熱情的投資人也不可能讓高達數百倍的市盈率長時間維持下去,答案有兩個:要麽李彥宏把百度的收入提上去,要麽股民把百度的股票拉下來。
李彥宏說,每逢關鍵的“大考”,他總能超常發揮,從高考到申請國外留學,再到此次百度上市,每壹次的發揮都要比平常的表現好。李彥宏的下壹次“大考”時間在明年初,那個時候,絕大部分的百度員工手中的股票才可以出售,百度股票的高低,將直接決定他們的真實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