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幾個90後的事跡簡介

幾個90後的事跡簡介

感動中國人的學生-—— 河北青縣曹寺中學呂希慶背負著殘疾同學上課的故事

近日,河北青縣曹寺中學呂希慶同學被評為“感動河北”十大年度人物。評委會的頒獎詞是:“他壹定是壹個天堂來的孩子,因為他有壹顆晶瑩、仁愛的心,他背負著殘疾的同學走過8年時光的身影,讓我們看到了幼小的擔當和古老的道義,也讓我們看到了壹代人陽光般的燦爛的希望”。

2009年12月18日,壹年壹度的CCTV“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再次拉開大幕。央視官方網站公布了2009年度“感動中國”入圍名單,由白巖松、於丹等人組成的“感動中國”推委會推薦了30名候選人,加上媒體和網友推薦,***有79位全國各地新聞人物入圍。河北青縣曹寺中學呂希慶同學就是候選人入圍者之壹,並且進入了前30名。

1月11日,記者走進了河北青縣曹寺中學。中午的時候,記者見到壹個學生背著另壹個學生正好從廁所裏出來,有人告訴我,背人的就是呂希慶,今年15歲;他背上的那個學生叫劉曉,今年17歲,從小患有先天性脊柱裂,雙下肢殘疾不能走路,他兩同在初三九班。

“噢,這就是我要采訪的主人公!”記者取出相機,立即拍下了這個動人的鏡頭。

“阿姨,妳放心吧,學校裏由我來幫助劉曉同學。”

8年前,來自前呂召村7歲的呂希慶和後呂召村9歲的劉曉成為小學壹年級同學。壹入學,殘疾的劉曉就引起了呂希慶的深深同情:這個小朋友的腿怎麽這樣啊?下課了,同學們都像小鳥壹樣到校園裏蹦蹦跳跳,而他卻只能孤單地呆坐在教室裏。天性善良的小希慶主動湊過去陪劉曉說話,兩個原本陌生的孩子很快就熟起來了。那時候的劉曉,走路雙腳半個腳面著地,每走壹步,雖然左右搖擺,十分吃力,但還能慢慢地挪步。手術後,劉曉不慎摔了跟頭,剛剛接好的腿骨折了。

壹次,在去廁所的路上,呂希慶看到劉曉那個難受的樣子,便急忙跑上前去對劉曉說:“我扶著妳去吧。”

這天,劉曉第壹次開心的笑了從這天起,有了呂希慶的幫助和陪伴,整天苦悶的劉曉才慢慢地開朗起來。

劉曉每天上學、放學都要靠媽媽接送。壹天,學校提前下課,而劉曉的媽媽還沒有來,天正在下小雨。坐在教室裏的呂希慶耐心地陪伴著劉曉。又過了壹會兒,看著劉曉焦急的樣子,呂希慶說:“我背妳回家吧。”

學校離劉曉家雖然只有幾裏路,因為要繞過壹道溝,呂希慶背著劉曉,艱難地走在雨水中泥濘的土路上……雨越下越大,兩個人的衣服都淋濕了,小希慶的下身沾滿了泥土。

正準備去學校接劉曉的媽媽,在家門口看見壹個孩子背回了她的兒子,感動得連聲道謝,非要留下呂希慶吃飯。懂事的小希慶沖著阿姨擺了擺手,打著雨傘向家跑去。

這天,呂希慶因為勞累,出了壹身汗,又遭了雨淋,得了感冒,晚上發燒。他怕父母擔心,什麽也沒說,第二天又上學去了。

後來,劉曉的腿病加重了,做了幾次手術也沒有好轉,連慢慢挪動也不能了。從此,呂希慶就成了劉曉的“雙腿”。劉曉想去哪裏,呂希慶就背他到哪裏。可愛的小希慶對劉曉的媽媽說:“阿姨,妳放心吧,學校裏由我來幫助劉曉同學。”

那年,呂希慶才剛滿10歲。

“妳兩手抓緊我的衣服,小心千萬別摔著!我馱著妳慢慢地挪動……”

劉曉比呂希慶大兩歲,起初,他比呂希慶身高體重。開始,單薄的呂希慶背起劉曉很費勁,摔跤是常有的事。但呂希慶為了保護劉曉,常常不顧自己,胳膊、腿常被碰得青壹塊,紫壹塊。

每天早上,呂希慶早早來到學校等著劉曉。劉曉的媽媽把兒子送到學校,呂希慶就接過來,背著劉曉去教室。從小學到初三,他們兩個壹直是同桌,每次升了級他們也會要求坐在壹起。呂希慶每天要幫劉曉做好多事:交作業、中午買飯、打開水,有時還背著劉曉爬樓梯到二樓多媒體教室上課;下課的時候,背著劉曉上廁所,到室外曬太陽,或者背著他到校園裏與同學們壹起活動。

壹次,同學們要到二樓參加期中考試,呂希慶背著劉曉爬樓梯,走到半路已經很累了,但他咬牙堅持,努力保持著平穩呼吸。到了樓上的教室,把劉曉放下,他轉身跑出教室,“呼哧、呼哧”大口地喘氣。同學們問他怎麽了,他說:“沒事,我怕劉曉看到我累得喘不上氣來心裏不安,影響了他考試。”

記者采訪這天正是中午吃飯的時候,呂希慶端來兩份飯菜,壹份放在了劉曉的面前,壹份是自己的。他們邊吃邊談,看那個熱乎勁兒,真像親兄弟。

同學們說,呂希慶打飯比誰都快,手拿飯盒,來回奔跑,他是怕劉曉的飯菜涼了。壹次他跑著回來,正與別人撞了個滿懷,飯都撒了。回去重買,但食堂的飯不多了,打回的飯僅夠壹個人吃。呂希慶將飯送到劉曉面前:“今天我不壹點也不餓,不想吃了,妳自己先吃吧。”這天,呂希慶餓了半天肚子。

有壹段時間,劉曉拉肚子,有時壹節課要去幾次廁所,呂希慶就壹次次地背著他來來往往,回毫無怨言。多年來,他二人非常默契,不用說話,壹個微小的動作,或者壹個眼神,呂希慶就知道劉曉需要什麽幫助,馬上放下書本幫他去辦。

校長焦洪森告訴記者,壹個雨雪天,因為路滑,呂希慶背著劉曉摔倒在了廁所門口。呂希慶身上沾染了很多泥垢,為防止傷害著劉曉的雙腿,避免臟了劉曉的衣服,呂希慶“命令”劉曉:“妳兩手抓緊我的衣服,小心千萬別摔著!我馱著妳慢慢地挪動……”劉曉趴在呂希慶的身上,雙眼噙滿激動地淚花;呂希慶雙手雙腳同時著地,面朝泥垢,壹步壹步,終於艱難地爬到了壹個幹凈的地方。

就這樣,呂希慶背了劉曉整整8年。

“好孫子,以後要多吃點飯,多長點勁兒,背著劉曉不覺累。”

呂希慶的媽媽彭清珍介紹,開始幾年,家裏對小希慶幫助劉曉的事兒並不知道,他壹直瞞著家裏人。呂家與劉家是兩個村的,也沒有任何親戚關系,此前並無來往。呂希慶上學早出晚歸,家裏人已經習慣了。

大概是五年前的壹天,呂希慶鄭重地將壹張“三好學生”獎狀交給了媽媽:“媽媽,我在學校做好事幫助人呢。”媽媽高興地說:“好啊,我們支持妳。”但聽說他每天背壹個比他大的孩子上廁所、曬太陽,並且已經背了好幾年,彭清珍心疼地掉下了眼淚。

後來,呂希慶的爸爸也知道了兒子背劉曉的事兒:“好孩子,妳做得對,我支持妳!”

爺爺、奶奶得到了孫子背劉曉上學的消息,激動地說:“這孩子懂事了,好孫子,以後要多吃點飯,多長點勁兒,背著劉曉不覺累……”

秘密“公開”後,在家裏人的支持下,呂希慶就更起勁地幫助劉曉同學。

兩個孩子的父母都是農民,家裏全是靠種地和父親當建築工維持生活。劉曉每年要花壹兩萬元治療費,呂希慶的媽媽也有病,家裏的日子壹直也很拮據,連農村裏都很普及的電話都舍不得裝。媽媽常常內疚地對小希慶說:“妳和劉曉這麽要好,咱家日子挺緊,他治病的費用咱家也幫不上忙。”

呂希慶有壹個姐姐,家裏供兩個學生很吃力,姐姐上高中後,知道考上了大學費用家裏也掏不起,於是就輟學去打工去了。她的理由是:“要保證弟弟能繼續念書,因為他要壹直幫助劉曉,希慶不能離開劉曉……”

班主任馬麗老師說,呂希慶、劉曉的表現都非常好。劉曉雖然殘疾,但性格很陽光,讀了許多課外書,學習壹直很優秀。同學們遇到不會做的難題,常常向他請教。“汶川大地震時,這兩個孩子從不多的生活費裏各自擠出10元錢捐給災區。村裏人捐款時,呂希慶又特別要求父母為他代捐了10元,鄉親們都誇獎這孩子仁義。

劉曉的學習成績壹直在年級名列前茅,呂希慶也壹直是班裏前10名。

劉曉愛好文學,還寫了不少小小說。他對記者說:“我的理想是將來能當壹個像張海迪那樣的作家。張海迪身殘誌不殘的精神壹直在激勵著我,張海迪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呂希慶告訴劉曉:“今年咱倆同考壹所高中,然後同上壹所大學,畢業後再同到壹個單位工作。在妳不能站立起來之前,我就是妳的堅硬的雙腿。”

這是兩個多麽有誌向的學生,祝願他們早日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

“人生的道路總是在前方,方向又總是朝著太陽! 我壹定會堅強樂觀地走下去,相信壹定能夠得到屬於我的壹片陽光!”

平凡大愛感動著校園。呂希慶年年被評為“校園雷鋒”, 劉曉多次被評為“優秀學生”,他們所在的班級多次被評為“先進班集體”。 去年,在學校召開的學期工作總結大會上,呂希慶被授予“校長特別獎”。

當地多家新聞媒體對呂希慶和劉曉的事跡進行了采訪和專題報道。這個感人的故事引來了眾多網友的熱評,壹位澳門新浪網友評論:“這才是值得弘揚的中華民族精神,同情與善良,勤勞與堅韌。”壹位搜狐網友評論:“感動!也許世界上最美麗的話語也無法表達我對這孩子的稱贊,愛像大海包容了人間萬象。祝兩個孩子壹路平安……”石家莊網友曹女士說:“這個仁義的孩子,不僅是孩子們的榜樣,也是大人們的榜樣,我投呂希慶壹票!”中央電視臺的壹位編導在網上看到了呂希慶的事跡,她計劃近期到青縣曹寺中學采訪。她說:“這是壹個特別感人的故事。”

壹位無錫市不願透露姓名的人,給呂希慶和劉曉寄來300元錢,並在信中寫道:“這是我資助妳們的生活費,我會定期給妳們寄錢。看了妳們的事跡深受感動,希望妳們克服困難,堅持下去,***享美好的明天! ” 滄州市壹家企業分別贈送給呂希慶、劉曉壹臺電腦。青縣殘聯送給劉曉壹個輪椅,以便在家裏使用。

近日,青縣縣委、青縣教育局、青縣團委先後做出決定,號召廣大青少年向呂希慶學習。學校把劉曉所在的班級安排在靠近廁所的平房,以方便他和呂希慶的出行。學校食堂商定,讓劉曉和呂希慶免費就餐。同時學校還向上級為他們申請了貧困救助金,免除了作業本費, 並聯系北京大醫院為劉曉就醫。

劉曉在日記中寫道:“我的腿雖然殘疾了,但我還有大腦和壹雙手,還有壹顆渴求知識的心,我要力爭學有所成,將來能自食其力,不拖累父母,用實際行動報答幫助過我的所有好心人。”

“人生的道路總是在前方,方向總是朝著太陽! 我壹定會堅強樂觀地走下去,相信壹定能夠得到屬於我的壹片陽光!”

劉曉刻苦學習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呂希慶和同學們,呂希慶助人為樂的善舉,感動著河北普通老百姓,感動著燕趙大地上的幹部職工,同時也感動著天南海北的億萬中國人!

衷心祝願呂希慶入選“感動中國人物”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