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鼓舞是哪個少數民族的舞
長鼓舞是哪個少數民族的舞介紹如下:
朝鮮族長鼓舞,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市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朝鮮族長鼓舞起源於印度的細腰鼓,又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中原,再傳入朝鮮半島,成為主要打擊樂器。明清時期,朝鮮半島人口遷入中國,長鼓舞隨之傳入中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朝鮮族舞蹈。
歷史淵源:
朝鮮族長鼓起源於印度細腰鼓,又名“杖鼓”。公元4世紀時,細腰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中原,而後又東傳朝鮮。
作為古代細腰鼓的變體,隋唐時期,中原稱長鼓為“都曇鼓”、“毛員鼓”和“腰鼓”,實際已用於宮廷九、十部樂的天竺、龜茲、西涼、疏勒、高昌和高麗諸樂中。宋代長鼓以“杖鼓”之名載入史冊。宋代《樂書》:“杖鼓、腰鼓、漢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皆廣首纖腹。”沈括《夢溪筆談》:“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日杖鼓,壹頭以手拊之”。
到了元代,《元史·宴樂之器》對杖鼓記載尤詳。《元史·禮樂誌》:“杖鼓,制以木為匡,細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繡帶,右擊以杖,左拍以手”。?
後經歷代藝人改進,長鼓舞在20世紀初期以獨立的表演形式從農樂舞裏脫穎而出。其舞蹈形式有獨舞、雙人舞、群舞等多種。建國後,長鼓舞經朝鮮族舞蹈家們的精心改編,增添了新的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使這壹藝術形式日趨完善。?
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延邊歌舞團將長鼓舞搬上舞臺,從而擴大了長鼓舞的影響,60年代又在獨舞的基礎上,創作出長鼓的群舞表演。長鼓舞不僅鼓技驚人,花樣翻新,亦在於表達喜悅、歡快的情緒,以優美的舞姿和嫻熟的鼓技給人美好的藝術享受。? 2008年6月7日,吉林省圖們市申報的“朝鮮族長鼓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表演形式:
朝鮮族長鼓舞既可集體表演,也可單獨表演。女性長鼓舞風格優雅,男性長鼓舞活潑瀟灑。表演時以扛手、伸肩、鵲雀步等動作為主,舞者肩挎長鼓,右手持鼓鞭,邊跳邊敲。長鼓不僅是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樂器。整個舞蹈集演奏、演唱、舞蹈於壹體,實現了人、鼓、樂的高度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