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氣為什麽不在國內上映
1982年,李連傑主演《少林寺》出道,其後推出的多部作品都非常成功。
在80年代裏,他都是以 “功夫小子” 的形象出現在電影中,深得觀眾喜愛。
到了90年代,李連傑主演徐克《黃飛鴻》系列再次走紅的成功轉型。從“功夫小子”變成了“壹代宗師”,其後《精武英雄》、《太極張三豐》、《中南海保鏢》那些作品,也是這壹形象的延續,同樣深得觀眾喜愛。
90年代末, 李連傑遠渡重洋前往美國發展,在好萊塢電影中的形象卻與在國內的形象 大相徑庭 。他出演的電影中,大多沈默寡言、嗜血暴戾、眼神犀利,儼然壹個“東方打手”,這也令許多影迷不能接受。
李連傑也註意到了這個問題,為了改變自己在好萊塢“東方打手”的形象,李連傑策劃拍攝壹部以反暴力為主題的動作電影。
他的計劃也得到好友呂克·貝松的響應,親自為他撰寫了劇本,電影名為《狼犬丹尼》。
但人算不如天算,這部投資達到4500萬美元,躊躇滿誌的作品,上映後在全球僅拿到5087萬美元的票房成績。
而到了內地竟水土不服,因 壹張海報 鬧得滿城風雨,終未能拿到龍標獲準上映。
今天皮哥就與大家壹起看看這部因海報事件,不能在國內上映的電影,到底講了什麽?
01、
《狼犬丹尼》誕生始末
李連傑和呂克·貝松從2001年開始合作,兩人***同編劇並由呂克·貝松擔任制片人的《龍之吻》集結了當時歐洲最好的動作明星,被認為是奠定了歐洲動作片基礎的重要作品。
因為這次愉快的合作,兩人的關系也更進壹步。
呂克·貝松在編寫《狼犬丹尼》的劇本時可謂盡心竭力,根據李連傑的主意,在人物塑造上很下功夫,而力邀摩根·弗裏曼出演人生導師的角色,也是最好的選擇。
在《狼犬丹尼》中,李連傑飾演的丹尼,從小就被黑 社會 老大巴特關在壹個大籠子裏,當作狗來豢養,脖子上戴著壹個項圈,只要把項圈除下來,就會變得極度瘋狂,見誰打誰。
巴特把他當做暴力收債的武器,打黑拳吸金的工具,丹尼沒有思想,沒有感情,只會聽從指令。
直至遇到盲人調音師山姆,丹尼的命運才發生了改變。因為音樂的感染力,丹尼孤寂的內心與山姆產生了***鳴,在山姆的影響下,丹尼也漸漸找回了失去的思想與善良的本性。
當巴特找到他時,擺在丹尼面前的就是兩條路:
第壹條:跟著巴特回到從前那恥辱而不堪的生活;第二條:選擇留在山姆身邊,捍衛自己新的人生。
丹尼自然是選擇後者,而他必須面對的事,就是如何擺脫巴特的控制。
為了達到李連傑“反暴力”主題的表達,作為壹部動作電影《狼犬丹尼》在動作設計上,也與李連傑以往的好萊塢作品有很大的區別。
譬如:前面“狼犬”時期的丹尼壹如既往出手狠辣;但在找回自我之後,他開始懂得了留手。
而到了電影的最後,面對仇人巴特的挑剔,丹尼選擇了將其交給警方,而不是痛下殺手,這標誌著他身上人性的回歸。
這個人物雖不及黃飛鴻、張三豐、洪熙官那樣高大偉岸,卻是有血有肉,在這個方面看他顯然是李連傑在好萊塢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
02、
劇本“百密壹疏”
李連傑想通過塑造壹個打架開掛卻毫無思想的人物,詮釋“暴力不能解決問題”這樣的主題,這個初衷是好的,但百密壹疏。
《狼犬丹尼》這個精雕細琢的劇本,卻忽略了東西方文化之間壹直存在的巨大差異,才導致了電影的水土不服。
狗這種可愛的動物,在西方人的文化中壹向將其稱為人類最親密的朋友,是在動物中地位最高的壹種。
而到了中國人的文化中,狗就是用來看家護院的壹種動物。在農耕 社會 時期,由於肉類食物的缺乏,還曾被當作普遍的肉食來源,其地位可想而知。且雞鳴狗盜、兔死狗烹、人模狗樣這些成語,也都明顯帶著貶義。
電影原來的英文名《Danny the Dog》,直譯就是《丹尼這條狗》,聽起來就是壹句罵人話。片方顯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才把片名改成現在的《Unleashed(釋放)》,中文名也定為《狼犬丹尼》,但顧此失彼,電影的海報卻又犯了禁忌。
只見在壹款正式海報上,李連傑被踩在腳下,雖然壹眼就看出這象征著壹種屈辱和反抗,但在壹些國人看來,這就是 辱華 的證據。
當非議的聲音越來越大,片方也難以控制來自輿論的壓力。電影最終未能拿到龍標,也就失去了中國內地這個最有優勢的票倉。
03、
“李連傑”不是個例,出海的巨星接片,應該多向李小龍學習
若論文化的差異對於進口電影產生的影響,《狼犬丹尼》的案例頗具代表性。
由此引申到藝人應該如何接片,需要考慮的問題有諸多方面,但必須保證的底線自然是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先。
正如劉亦菲和梁朝偉都被迪士尼選中,在其壹線商業電影中擔任重要角色,但在國人眼裏,兩人的待遇卻截然不同。
劉亦菲出演的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家喻戶曉的傳奇女英雄花木蘭,能夠在壹部美國電影中出任如此重要的角色,顯然是給中國人長臉的事。
而梁朝偉在漫威電影《尚氣》中飾演滿大人壹角,是壹個在美國文化中曾經臭名昭著的辱華人物,就連漫威官方也表態後悔以前創造了這樣的人物。梁朝偉不顧形象出演這個角色,自然會遭受來自內地影迷的壹些非議。
再看章子怡、鞏俐、楊紫瓊,當年主演《藝伎回憶錄》,也曾令她們陷入兩面不是人的窘境。在國人的眼裏,作為壹個中國人,去飾演日本壹個藝伎的角色實在有損形象;而在日本人眼裏,找壹個中國人來扮演他們的傳統藝人,也是難以接受。
舉壹個正面的例子,李小龍當年出演《青蜂俠》中加藤壹角時,拿的是全劇組最低的工資,演的是男配,卻用自身的努力使這個角色成了他的標簽之壹。
2011年索尼翻拍成電影《青蜂俠》時,周傑倫成了李小龍的繼任者,而加藤也由男配上升到男主角的位置。
李小龍於60年代在好萊塢發展時,曾經遭受我們現在難以想象的不公待遇。
但他憑借自身的努力,終於改變了歐美國家的國民對於中國人的偏見,並且最後主演了華納公司的電影《龍爭虎鬥》。
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開放和電影全球化的進程,中國影星出演好萊塢電影已經非常普遍。中國人在好萊塢電影中也由原來的刻板形象變得更加立體化,這些都是意識形態的進步。
作為影星也好,普通觀眾也好,都應該看到這些可喜的變化。要懂得遇事不能輕易就上崗上線;同時也要保持警覺,對於涉嫌傷害國家和民族感情,或者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沖突的人或事勇於提出異議,這樣才能夠保住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氣節。
如今看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是李連傑在《狼犬丹尼》的創作時考慮不周之處,在這方面看李連傑也用自己的親身經告訴我們,縱使是巨星,接片也必須慎重。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