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創造的新式灌溉工具是?
唐代發明了連筒、桶車、筒車和水輪等新式灌溉工具。連筒是用粗竹相連,打通竹內關節,用以引水,它能夠架越澗谷,把水引到對岸。桶車是以木桶相連汲於井中的水車。筒車的形狀類似紡車,在其周圍縛以竹筒或木筒,利用水力沖動,把水汲至高處。水輪即水轉翻車,就是把腳踏翻車加以改進,利用水力旋轉。這些不同形式的灌溉工具,因地制宜,適用於不同條件的地區,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歷史 唐政府很重視農田水利灌溉。據史載,在唐前期130多年中,興修的水利工程達160多項,分布於全國廣大地區。如貞觀年間,在莆田(福建莆田)築諸泉塘、永豐塘、橫塘以及國清等塘,總溉田1200頃。又如,714年(開元二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開甘泉、蕩沙、靈長、千畝四渠,溉田數千頃。這些灌溉工程對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
隨著水利的發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應的進步。當時,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橰、轆轤、翻車還在普遍使用外,人們又創造了連筒、桶車、筒車和水輪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唐自統壹全國以後,農業生產開始恢復,到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發展到高峰。農業生產發展的結果,使糧價越來越便宜。725年(開元十三年),“東都鬥米十五錢,青、齊五錢,粟三錢”。此後直到天寶末年,物價長期穩定。
隨著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唐前期的戶口數逐漸上升。武德年間,全國有戶200余萬,貞觀初年增加到300萬。705年(神龍元年)全國有戶615萬多,口3714萬。開元、天寶時期,人口上升的速度更快。755年(天寶十四年),全國戶增至891萬多,口5291萬多。這壹數字是唐代最高的人口統計數。由於當時“簿籍不掛”的逃戶很多,所以政府的戶口統計數往往比實有的戶口數要低。據杜佑估計,在唐天寶年間全國的實際戶數至少有壹千三四百萬。如壹戶平均以五口計,那時全國的人口大約為六七千萬。經過勞動人民壹百多年的艱苦奮鬥,耕地也大幅度增加,估計天寶時實有耕地面積約在800萬頃至850萬頃之間,略高於西漢時的最高墾田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