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裏根政府時期是什麽時期

裏根政府時期是什麽時期

裏根政府的重振國威戰略

1981年羅納德裏根入主白宮,宣誓就任美國第40屆總統。裏根是美國正出在 內外交困的時期出任總統的,面對的是國內國外壹大堆的困難:從過內看,自1980年 2月美國陷入戰後第七次經濟危機。據統計,這壹年美國GDP增長率0.1%,而失業率卻高達7.1%,消費品的物價上漲12.4%。從國外看,美國蘇聯全球爭霸中,美國當時明顯處於不利的地位。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蘇聯在軍備競賽和地區擴展方面的挑戰中咄咄逼人(體現在國民經濟進壹步軍事化 )。有官方資料統計,蘇聯軍隊達530萬,美國只有220萬;蘇擁有坦克55000輛,軍艦200艘,戰鬥機5400架,陸軍師27個。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當時的蘇聯已經趕上了美國的軍備,在軍備的常規力量占據了壹定的優勢。同時,蘇聯在核戰略武器上的投入與發展也占據了壹定的優勢。蘇聯利用美國國內越南戰爭的泥淖情緒和“水門事件綜合癥”以及短時間內不願卷入國際沖突之隙,也加強了對第三世界的勢力擴張,從南亞,東南亞,中亞,非洲中部入手奪取勢力更加廣闊的範圍,不斷建立軍事基地。表現比較 明顯的是1979年,蘇聯派十萬大軍入侵主權國家阿富汗,這悶頭的壹陣雷響打破了美國搞”緩和”政策的幻想。此外,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不僅沒有響應美國對蘇聯的經濟制裁反而大幅度增加對蘇聯的貿易,對美國這軸心主導國的離心傾向越來越明顯。第三世界國家強烈要求美國同意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要求和平的呼聲日益高漲,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威信正在逐步下降等等。

在這種國內國外背景上臺的裏根,上臺後就立即調整對外的政策。裏根認為美國的地位之所以下降是因為蘇聯的作怪和美國的軟弱。裏跟政府為了改變“美守蘇攻”的局面,他這屆政府放棄了前幾任總統所推行的“緩和”戰略和關於世界多極化的理論,不主張“壹個半戰爭”和“兩個半戰爭”的戰略,而是強烈地認為取得主動權最重要的是要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來應對來自蘇聯各方面的進攻。於是裏根總統重談兩極格局老調,積極推行“擴軍抗蘇,重振國威”、以實力求和平的對外關系總戰略。這壹戰略的主要目標就是通過重新振興美國的經濟,恢復美國軍事的優勢地位,大力遏制蘇聯對外擴張作為美國對蘇聯的對外政策的中心環節,緩和與盟國的關系,將盡量把盟國拉到與蘇聯的對抗中來,重新建立美蘇對抗中美國的主導和領導地位。另外,積極在第三世界擴張美國的勢力,建立起抗蘇聯合戰線,並立足於實力對抗的需要,采用靈活的措施,永不放棄“聯系”與對話。

大體說來,裏根對蘇聯的對外戰略可分為兩個階段:第壹是扭轉70年代來美蘇爭霸中美國的被動局面;第二階段就是取得壓倒蘇聯的戰略優勢。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裏根政府分別在兩屆任期裏付出了行動。第壹屆裏根政府就提出了“重振國威”的戰略,主要從國內外兩大方面著手。

壹、在國內方面,從整頓經濟入手,逐步恢復美國的經濟實力

卡特政府後期,1979到1980年度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8.6%,國家財政赤字達到278億美元。裏根上臺後,提出了經濟復興計劃,采取擴大聯邦財政預算,通過三高三減(高利息、高匯率,高赤字和減稅,減社會福利,減少政府幹預)等政策較快地使美國走出了經濟困境。從1983年起,美國經濟中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達6.8%,創二戰來美國經濟增長的新高。經濟的增長使得美元的地位開始上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開始下降。經濟整頓的成功大大地增強了裏根政府對抗蘇聯的信心和決心。

二、在國外方面,根據美國國家利益的需要大力調整對外政策

1.對蘇聯采取強硬的對抗政策。

裏根政府不惜血本把軍費開支提高到有史以來的水平。據美國官方的資料統計,美國1981——1985年的軍費開支分別是1575.12億美元、2137.5億美元、2394.7億美元、2681.5億美元、3051億美元,五年合計為11738.83億美元。在軍費預算方面還計劃1986到1990年將增加到2萬億美元。此外,裏根政府還積極謀求戰略核武器優勢,尤其是防禦系統的優勢,提出了戰略防禦系統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強調實行新的靈活的反應戰略。擴充海軍力量,保證海上戰略優勢,停止對蘇聯進行先進的技術交流等等。

2. 協調盟國關系,經濟上加強與中國的貿易發展,從經濟上來孤立蘇聯。

裏根政府說服了西歐盟國就北約於1979年12月作出的“雙重協定”(即壹方面在歐洲部署新式中程導彈,另壹方面同蘇聯進行削減歐洲中程導彈的談判)美歐關系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另外,美國繼續借重中國的經濟來抗衡蘇聯,使蘇聯處於更加孤立的經濟範圍。1982年8月17日,中美兩國發表了八壹七聯合公報,裏根表示願意遵守“上海公報”的原則來發展兩過之間的關系,然而美國卻沒有停止過向臺灣出售武器。美國在政治上避開與中國的實質性關系談判,而是從1983年開始加強兩過經濟的發展與貿易來抗衡蘇聯。

3.在第三世界國家加強與蘇聯爭奪勢力範圍,推行“低烈度”戰略。

這是美國用武力在第三世界國家驅趕和排擠蘇聯勢力所采取的其中壹種比較有效的做法。1981年裏根就任總統後的第三天就向尼加拉瓜政府施壓並凍結對尼加拉瓜各方面援助,迫使尼加拉瓜政府向薩爾瓦多反政府停止提供武器。1983年,格林納達發生了不利於美國國家利益的政變,裏根政府果斷地派海軍占領了格林納達並扶植了有利於親美的政府上臺。美國通過這兩次行動打破了蘇聯在拉丁美洲建立的所謂“古巴——尼加拉瓜——格林納達的三角關系”。美國還用各種成功的經驗和手段,使用用武力和外交手段不斷拔除蘇聯在第三世界各地的駐點。

4. 聯合經濟強國,奉行“以實力求和平 ”的外加政策 ,向蘇聯施壓。

美國通過對外政策聯合日本,西歐盟國等經濟強國對蘇聯進行經濟方面的制裁。在制裁的同時不放棄同蘇聯裁軍和地區問題進行各種談判,用強大的經濟實力致使蘇聯在政治上作出壹定的讓步,通過恩威並施軟硬兼用的手段撈取政治優勢。

裏根政府的第二次革命戰略

1985年裏根成功連任了美國總統,同年戈爾巴喬夫出任蘇聯***產黨總書記,他上任後提出了外交新思維。即是在“全人類利益高於壹切”的論調下,提出國際關系民主化、非軍事化和人道化的“三化”思想,從理論到實踐都積極地推行和平主義的方針。在戈爾巴喬夫的這種新思維(實質是蘇聯向美國求和的宣言)的指導下,裏根政府在堅持以實力為基礎遏制蘇聯的戰略目標前提下,對蘇聯的政策也進行了壹些調整。在裏根第二任時期對蘇關系的調整標誌著蘇美關系進入了綜合國力較量和對話為主的新時期。

裏根政府在第二任期就依據“大遏制小緩和”的戰略指導提出了“第二次革命”的口號,這壹戰略的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

1. 宇宙空間革命:即推行以“星球大戰計劃”為主要內容的“高邊疆戰略”

美國歷史上提出過“老邊疆戰略”——把美國邊界向西部擴展;“新邊疆戰略”——把美國的勢力向新興國家和地區擴展;“高邊疆戰略”——把美國的勢力範圍向高空擴展。

裏根的“星球大戰計劃”是在1983年3月2日的壹次公開講話中正式提出的,1985年1月3日美國白宮公布了《總統戰略防禦計劃》文件,宣稱“炸群那裏防禦計劃是壹個集中搞顯見防禦技術的大力推行的研究計劃”。該計劃的目的主要有四個:壹是利用美國的經濟、科技及空間技術優勢,開拓利用宇宙空間,通過爭奪空間,取得對抗優勢。二是占領宇宙高地靠發揮美國的核威為美國推行單積極世界打下基礎。三是用軍事工業帶動民事工業,提高經濟實力,增強與西歐、日本的競爭力量。四是要迫使蘇聯增加軍備預算與開支,用經濟拖跨蘇聯 。裏根政府制定這計劃後,在國內成立了壹個機構——美國太空問題全國委員會來進行管理並預計在2015年前分四個階段來實施(克林頓1993年入主白宮後停止了這壹計劃)。

2. 第三世界革命:即是在第三世界實施“有限制推回戰略”

1986年3月5日,裏根在致國會咨文中闡述了美國對第三世界的政策,被成為“裏根主義”。裏根主義的主要內容是美國趁在蘇聯處在內外交困的時期,加緊在第三世界勢力的擴展,來應對蘇聯70年代來對美國的挑戰和進攻,達到擴大“自由國家”的目的。美國對親蘇聯的第三世界國家推行“低烈度戰爭”戰略,把蘇聯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勢力有限推回到雅爾塔劃定的勢力範圍之內。通過這壹系列的戰略美國在第三世界的勢力和地位又重新上升。

3.針對美國國內,掀起了壹場拾回美國傳統價值觀念的精神革命

裏根是美國保守主義代表的領袖,通過進壹步倡導用保守主義來解決美國的政治問題,經濟 問題,社會問題,拾回了美國傳統的強國主導的價值觀念,使國內保持了穩定的發展局面和統壹的政治局面。

美國在加強與蘇聯抗衡的同時也采取了靈活的政策,不放棄與蘇聯的談判與合作,形成了壹整套“大遏制,小緩和”的對蘇聯的外交政策戰略。總之,在裏根任總統期間,美國同蘇聯的對抗中推行的是壹種全球範圍的遏制,是改被動變主動的進攻性遏制,在這種戰略的指導下美國不斷節節獲得勝利,在全球戰略的爭霸中逐步占據了有利的主動地位,使美國在美蘇關系中重新恢復到美攻蘇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