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是什麽意思?
燕趙之地古來就有許多用悲壯的歌聲抒發內心悲憤的人。
出處:唐代文學家韓愈所作的《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原文: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屢不得誌於有司,懷抱利器,郁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雲邪?聊以吾子之行蔔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譯文:燕趙之地古來就有許多用悲壯的歌聲抒發內心悲憤的人。董先生來長安應進士科考試,連續多年不被主考官賞識,空有學識才幹,憂郁地到(河北)這個地方去。我知道您壹定會有所遇合受到賞識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說起來像您這樣不走運的,如果是仰慕正義、力行仁道的人都會珍惜的,更何況燕趙之士出於他們的本性呢!可我曾聽說風氣隨著教化而改變,我怎麽能知道那裏現在的風氣跟古時說的有什麽不同呢?姑且憑您這次的前往測定壹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請替我憑吊望諸君的墓,並且留心觀察壹下當地的集市,還有過去(像高漸離壹類)屠狗的人嗎?替我向他們致意:“當今聖上英明,趕快出來做官為國效力吧。”
擴展資料文章壹上來就先贊美河北“多感慨慷慨悲歌之士”;接著即敘述董生“懷抱利器”而“不得誌於有關部門”,因而要到河北去,“我知道他壹定有合的”,這很有點為董生預賀的味道。
文章表面上壹直是送董生遊河北。首段先說此行壹定“有合”,是陪筆。在贊美河北時有意識地埋伏了壹個“古”字。作者特意在“古”字後面用了壹個“稱”,使“古”隱藏其中,不那麽引人註目。“古稱”雲雲,即歷史上如何如何。
歷史上說,“燕趙多感慨悲歌之士”,現在或許還是那樣,或許已不是那樣了。後文用壹個“然”突轉,將筆鋒從“古稱”移向現實,現實怎樣,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見,文章寫“古”正是為了襯“今”,為下文寫“今”蓄勢。
第二段指出古今風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雖不明說而主旨已露。當時的藩鎮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競引豪傑相助。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將會受到藩鎮的重用。
如此,這也證明了“現在”的燕趙“不不同於古人所說”,作者沒有明確回答這個問題,只是含蓄感慨說:董先生要努力啊。這裏應當是“好自為的”研究,鼓勵他們不可以“從賊”的。
第三段借用樂毅和高漸離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時,請替我憑吊壹下望諸君(樂毅)的墓,是提醒董生應妥善處理他和唐王朝的關系。作者借原燕國大將樂毅被迫逃到趙國去的故事,來暗示董生。“為我吊望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應妥善處理他和唐王朝的關系。
還進壹步照應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還有沒有高漸離那樣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話,就勸其入朝廷效忠。連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勸他入朝,則對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鎮之舉所抱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全文在贊揚董生“隱居行義”的同時,也對“刺史不能薦”表示遺憾。這位董生隱居了壹段時間,大約不安於“天子不聞名聲,爵祿不及門”的現狀,終於主動出山了,選擇了去河北投靠藩鎮。對於董生的“郁郁不得誌”,韓愈自然是抱有壹定的同情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