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方鼎重達833公斤,這個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呢?
古人有壹整套的鑄造方法。
其實古代巨型鼎並不少,因為中國古人熟練掌握了方法。
南京博物院曾經根據研究古書,破解了古代鑄鼎的方法。
這個司母戊方鼎是我國現有青銅器中最大的,重達875公斤,可以煮整整壹頭牛。
因為古代缺少大型金屬炊具,所以司母戊方鼎這種東西還是非常有實際意義的,尤其對於祭祀的意義更大。
司母戊方鼎的制造,大概是這樣。
首先,用泥做範,也就是制作鼎的模坯。
做模坯要分為內模和外模。其中內模是實心的,外模是空心的。
制作技藝相當復雜,模坯做好以後,還需要用大火將它烤幹,隨後拼接起來。
這時候,將青銅高溫熔化,然後灌入模坯的內心部分。
接著,等待青銅冷卻以後,就形成了青銅器。
但由於巨鼎太重,所以鑄造的時候必須倒著,也就是鼎口朝下,然而將青銅熔化液體從鼎的腿部註入。
即便如此,由於青銅液體太多太重,模坯還是很容易變形,只能將模坯埋入地下,四面有土填好。
然而,這裏還有鼎耳和花紋、文字的鑄造,這也是難題。
根據研究,商代的古人是先鑄造好巨鼎身體,稍後再次澆築,將鼎耳澆築上去。
這個的要求也比較高,需要能工巧匠才能勝任。不然稍有偏差,鑄造就會失敗,或者導致鼎耳的強度不夠。
至於花紋和文字,都是制作模坯時候搞好的,難度同樣很高:南博的專家王金潮說,凸出的紋飾是直接刻在範上的。凹下去的紋飾就麻煩些,首先要在壹塊泥上刻出陰文,烤幹後印制到另壹塊泥板上變成陽文,再嵌到泥範上。
所以,青銅鼎的文字和花紋通常比較模糊。如果文字和花紋很清晰,就說明這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