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百多年了,甲午戰爭被日本打掉的經遠艦歸來!人雖亡,魂猶在
1885年,中法戰爭進入最重要的壹年,臺灣巡撫劉銘傳死守臺灣,在 淡水等地擊敗法國艦隊 的進犯,從而使法國沒有攻陷臺灣。而陸地上的戰爭,廣西關外軍務幫辦馮子材率軍在 鎮南關對抗法軍 ,年近七十的馮子材率士卒沖出墻外,與法軍展開慘烈的拼殺,最終將法國軍隊擊退。
鎮南關戰役的大捷和臺灣防守成功的消息,讓國內很多有誌之士看到了希望。但慈禧太後擔心戰爭勝利會導致國內主戰勢力的大增,就提前向法國求和並簽訂《中法新約》,使得中國不敗而敗。
中法戰爭的失敗,讓李鴻章感嘆北洋海軍缺乏良好的軍艦,於是,李鴻章就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訂造兩只軍艦,這便是後來北洋水師最有名的兩只艦隊“經遠號”和“致遠號”。
1887年,經遠號下水成功,並跟隨“致遠號”壹起回國,加入北洋水師。 李鴻章在丁汝昌的陪同下,登上定遠號的軍艦,久久註視這些自己苦心經營十余年的艦隊,感嘆中國終於有了壹支匹敵列強的近代海軍。
1894年9月17日,野心勃勃的日本企圖占領中國的威海, 北洋水師主力艦12艘由威海出發,赴鴨綠江口的大東溝,與日本聯合艦隊狹路相逢,中日黃海海戰就此打響。
戰鬥進行到下午三點三十分,“致遠”艦右側魚雷發射管被日本艦隊擊中,引起大爆炸,鄧世昌及全艦官兵壯烈殉國。
致遠號沈沒後,濟遠號、廣甲號臨陣脫逃,所以,日本軍艦圍攻位於北洋艦隊右翼陣腳的經遠號。管帶林永升臨危不懼,指揮全艦,奮勇抗禦,以壹抵抗四艘日本軍艦。
戰鬥到四點四十號,經遠號已經身中數彈, 經遠號 最終在四艘日艦的圍攻下,在 莊河黑島南老人石海礁附近沈沒, 林永升及全艦231名官兵壯烈殉國。
壹百多年過去了,2018年7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壹起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
經過兩個月的搜查,考古隊對壹艘沈船殘骸進行壹系列的核查,最終確認了這是甲午海戰沈沒的北洋水師沈艦---“經遠艦”。
時隔124年,經遠號終於重見天日,此次考察清理出鐵、陶瓷等材質各類遺物標本500余件,還有毛瑟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37毫米炮彈、47毫米炮彈等武器裝備。
更加令人痛心的是,在考古過程中中發現了很多的經遠艦將士遺骸,英雄為國捐軀而不能歸土,甚至沒有留下名字,我們所做的,只能把這些英雄的遺骸安葬在林永升塑像附近,讓他們葬在壹起。
北洋艦隊的悲慘,不是他們的敵人太強大,而是清王朝內部的勾心鬥角,更加令人憤怒的是,還要面對自己人的嘲諷。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回國,還有不少當權者把臟水潑到他們自身上,給他們安上各種“汙名”。安上“聚眾賭博”、“紀律太差”等各種的“汙名”,訓練了十多年,結果還是打不贏日本,歸根原因就是朝廷給足了支持,是北洋艦隊自己不行。光緒皇帝傷心不已,隨後親自題寫挽聯: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為北洋艦隊正名!
壹百多年過去了,中國的海軍已經今非昔比,但“經遠號”的重見天日,提醒著全體中國人: 山河已無恙,吾輩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