筮賓的筮賓與冠禮
《禮記·冠義》曰:“冠者,禮之始也。”認為冠禮是禮的始源。據研究,冠禮是從原始社會的“成丁禮”(即成年禮)演變而來的。在氏族社會,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都要參加“成丁禮”,通過後才能成為本氏族的正式成員,享受應有的權利,如參加氏族會議、選舉和罷免酋長等,還要履行應盡的義務,如參加生產勞動和對外戰爭等。在行禮之前,通常“需要在連續幾年內,受到壹定程序的訓練和考驗,使具有必要的知識、技能和堅強的毅力,具備充當氏族正式成員的條件”[1]。世界上比較原始的民族和部落,普遍都有成丁禮。我國華夏族後來的成年禮是男子冠禮、女子笄禮。根據《儀禮·士冠禮》和《禮記·冠義》等文獻,壹場完整的冠禮儀式應包括以下幾部分: 1.筮日、戒賓筮日,就是通過蔔筮的辦法,選擇壹個吉日作為行禮的日子。《士冠禮》說:主人和各位有司都要“玄冠朝服”,“筮於廟門”。對此,《禮記·冠義》解釋說:“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又說:“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於廟,行之於廟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可見,古人對冠禮是極為重視的。如果所蔔日子不吉,則需重新占蔔選擇壹個吉日。戒賓,是指主人把舉行冠禮的日期告訴賓,請他屆時參加。
2.筮賓、宿賓《士冠禮》雲:“前期三日,筮賓,如求日之儀,乃宿賓。”所謂筮賓,就是挑選在冠禮儀式上為受冠者加冠的來賓。按照中國傳統禮俗,冠禮由受冠者的父或兄主持,但真正為這個青年加冠的則是壹位德高望重或者是有福氣的來賓。筮賓在冠禮日的前三天舉行,其儀式和筮日相同。然後,主人親自去邀請被蔔選出來的賓,這就是宿賓。宿,通速,約請、邀請的意思。
3.為期即冠禮前壹日在禰廟確定行禮的時辰,由宰代主人說:“質明行事”,也就是天亮時開始行禮。同時,“告兄弟及有司”[2]。 1.陳服器即準備加冠所需的各種東西,並在儀式開始前陳列出來。用品主要有三類:壹是冠及衣服,有爵弁、熏裳、純衣、緇帶、皮弁、素積等;二是與修飾頭發有關的,主要有櫛、纚、笄等;三是與敬神及敬祖有關的東西,如醴或酒、勺、觶、柶、脯醢等。
2.就位與挽髻行禮之日,主人在祖廟阼階(即東階)偏北的位置設好受冠者的席位,這就是《禮記·郊特牲》所說的“嫡子冠於阼”。阼階乃主人之階,在阼階上舉行冠禮,就意味著他已成為可以代父行事的成年人了。只有嫡子才能享受在阼階行冠禮的權利,若是庶子就只能在房外行冠禮。冠禮開始時,主人和賓都在門外臺階上站好,而受冠者則“采衣,紒,在房中,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