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京韻大鼓的傳承情況

京韻大鼓的傳承情況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建立的中央廣播說唱團、北京曲藝團等專業曲藝表演團體,先後在京韻大鼓推陳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第壹個在唱詞、唱腔、表演上進行革新的曲目是孫書筠演唱的《黃繼光》,其中插入的配樂朗誦等獲得了成功,短期內推廣到京津兩地,並灌制唱片向全國發行。緊接著又產生了壹批反映現代生活的優秀曲目,有《羅盛教》、《黨的好女兒徐學惠》、《海上漁歌》、《黨的好女兒向秀麗》、《激浪丹心》、《韓英見娘》和新編歷史題材作品《野豬林》、《桃花莊》、《英臺哭墳》等。演員孫書筠、良小樓和弦師白鳳巖、韓德福等都參加了整舊創新的藝術實踐。演出形式也由壹人擊節打鼓演唱,再次推出了雙唱形式。這壹時期除壹批老演員如良小樓、孫書筠、馬書麟、新嵐雲登臺演出之外,還培養了壹批中青年演員如馬靜宜、孟昭宜、莫岐等。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有種玉傑、王玉蘭等接班人。

2008年,京韻大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駱派京韻大鼓的優秀傳人陸倚琴、劉春愛被認定為該遺產的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