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還高價的美國手術機器人達芬奇,國產貨可以超越它嗎?
據Winter Green Research報告,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在2014年為32億美元,報告表示目前北美市場目前為最大市場,而由於政府醫療投入加大,醫療系統重組和人們對微創手術意識加強,未來市場重心將逐漸往亞洲市場轉移。
並且,伴隨著下壹代設備、系統和器械的發布,手術機器人將從目前的大型開放手術,覆蓋到身體中的微小部分。預計2021年將達到200億美元。
隨著機器人產業的不斷發展,醫療機器人的發展逐漸受到全球更多高度關註,美國已經把手術治療機器、假肢機器人、康復機器人、心理康復輔助機器人、個人護理機器人、智能健康監控系統定為未來發展的六大研究方向。
歐洲計劃將建立“Robotics for Health-care”網絡,促進醫療機器人在歐洲的發展和應用。
外科手術機器人作為醫療機器人的壹個分支,雖然問世不過短短10年,但同樣取得重大進展。
目前,關於機器人在醫療界中的應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科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護理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方面。
1994年出現的伊索被設計用來接受手術醫生的指示並控制腹腔鏡攝像頭。
其三個階段的產品伊索-1000,伊索-2000和伊索-3000,充分體現了介入手術的特點。
該機器可以模仿人手臂功能,實現聲控設臵,取消了對輔助人員手動控制內窺鏡的需要,提供比人為控制更精確壹致的鏡頭運動,為醫生提供直接、穩定的視野。
至2014年,外科醫師應用“伊索”已在全球做了超過7.5萬例次微創手術。
1996年初,在伊索機器人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功能強大的視覺系統,推出主從遙控操作的宙斯機器人。
宙斯機器人分為Surgeon-side系統和Patient-side系統,Surgeon-side系統由壹對主手和監視器構成,醫生可以坐著操控主手手柄,並通過控制臺上的顯示器觀看由內窺鏡拍攝的患者體內情況。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目前全球最成功及應用最廣泛的手術機器人,其也代表著當今手術機器人最高水平。
實施手術時主刀醫師不與病人直接接觸,通過三維視覺系統和動作定標系統操作控制,由機械臂以及手術器械模擬完成醫生的技術動作和手術操作。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簡介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又稱“內窺鏡手術器械控制系統”,由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陽光谷1995年成立的直覺手術機器人公司(IntuitiveSurgical)自行設計、生產及銷售。
達芬奇機器人1996年推出了第壹代,2006年推出的第二代機器人機械手臂活動範圍更大了,允許醫生在不離開控制臺的情況下進行多圖觀察。
2009年在第二代機器人的基礎上增加了雙控制臺、模擬控制器、術中熒光顯影技術等功能,進而推出了第三代達芬奇Si系統。
第四代達芬奇Xi系統在2014年推出,靈活度、精準度、成像清晰度等方面有了質的提高,公司在2014年下半年還開發了遠程觀察和指導系統。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目前全球最成功及應用最廣泛的手術機器人,適用於普外科、泌尿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婦科、五官科、小兒外科等。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前列腺切除手術上應用最多,現在也已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心臟瓣膜修復和婦科手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