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漢服是什麽

漢服是什麽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兩千多年間以“從華夏到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漢禮儀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且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和配飾體系。在壹定程度上,漢服是華夏、漢民族的文化象征。

漢服的“漢”字和漢人的“漢”是壹致的,這個詞意義的外延也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兩千多年問以“從華夏到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漢禮儀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且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和配飾體系。它不僅繼承了漢族優秀的織染繡刻等工藝,而且還是中國“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重要體現。

在後來的各個由漢民族統治的朝代裏均以著漢衣冠繼承周宗漢法為國家大事,《周易·系辭下》中的“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的意思就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天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征。

從漢朝到魏晉南北朝,再到唐朝、宋朝、明朝,漢服的樣式在不斷的更新和演變,但始終不變的是漢服所代表的華夏、漢民族的文化內涵與禮儀體制。

在《馬王堆三號墓遣冊》中,有著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這當中的“漢服”就是特指漢朝人們所穿著的服飾以及它背後所包含的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等文獻裏所記載的冠服體系。《新唐書·蠻書》則記載著:“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余無異。”這裏的“漢服”就是指漢人穿著的服飾。

《遼史》:“遼國自太宗人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後、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壹方面說明了漢朝之後漢服作為漢民族的服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所改變和發展,壹方面說明了遼代皇帝對於漢服禮儀文化的重視。

《清碑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發。”1626年,明天啟六年,清天命十壹年,努爾哈赤逝世後,其子皇太極即位,在所統治的區域裏禁止人民穿著漢服,並且嚴格要求其剪掉頭發,改成後金的辮子頭。也就是說,清在人關以前就已經開始禁止漢服的流行,以便為其日後壹統中原提供治理樣本。可見,漢服在壹定程度上是漢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滿清政權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從此,在經歷漢朝創始、唐宋發展、明代重置的漢民族傳統服飾便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更有意思的是,袁世凱稱帝之前天壇祭天的時候,他以及身邊人都是身穿漢服舉行儀式的。拋開袁世凱的政治陰謀不談,另壹方面則說明了漢服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雖然在滿清統治的兩百多年中弱化了,但它作為壹個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始終沒有真正退出歷史舞臺。

漢服運動在清朝滅亡後的壹段時期就有過,但更多的是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上升,壹部分圍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目標的壹場文化復興運動。自2003年漢服復興運動開始,能工巧匠們嚴格遵照古人遺留下來的漢服來仿制、革新壹批“現代化”的漢服。作為華夏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服運動由最開始的很少壹部分群體發展到很大壹部分群體都在***同努力,社會各界,不管是醫生、老師、公務員、學生群體、還是商人,都有喜愛漢服的“同袍”(現特指漢服活動參與者),存我國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西安等地,漢服已經不再是人們眼中的“奇裝異服”,而是在漢服同袍的努力下,了解到了這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很少再有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同袍們了。

現在,不僅是漢服同袍漢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就連他們周圍的人也深受影響,他們開始接受、喜愛自己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他們開始不畏懼陌生人眼光,勇敢地穿著漢服走上街頭,就如同日本人穿著和服走在街頭壹樣尋常。喜愛漢服的不僅僅有漢族人,很多少數民族也知道了解漢服,也成為了漢服同袍,這至少說明了漢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是很強大的。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壹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