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名將
關天培(1781~1841.2.26),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後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赴任後,踏勘地理形勢,將虎門口的沙角、大角炮臺改為信炮臺;在上橫檔島壹線,重建南山炮臺(改名威遠),改建橫檔、鎮遠炮臺,增建永安、鞏固炮臺,控制東西水道;在虎門底,改建大虎山炮臺。另鑄6000斤以上大炮40門,安置各炮臺。同時抓緊訓練,制定春、秋操章程。1838年,在鎮遠、威遠炮臺間增建靖遠炮臺,首次安設西洋銅炮,並在橫檔東側水道架設排鏈兩道。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到粵禁煙,協助緝拿煙販,收繳鴉片,並指揮水師多次與英艦船交火。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欽差大臣琦善至廣東,壹意主和,懈於防務。1841年1月7日,英方發動虎門之戰,企圖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動艦船10余艘,攻占沙角、大角炮臺。2月26日,英軍又以戰艦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陸部隊,猛攻橫檔島壹線6炮臺。關天培於靖遠炮臺督軍頑強抵抗,並親燃大炮對敵轟擊,負傷力戰殉國。其辦理廣東海防的奏折公牘,輯為《籌海村集》。 陳化成(1776—1842年),字蓮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歷任水師把總、參將、副將、總兵等職。1830年任福建水師提督。1840年6月,英軍侵犯福建,陳化成和閩浙總督鄧廷楨壹起進行抵抗,擊退英軍。不久,調任江南提督。他在兩江總督裕謙支持下,積極備戰。他對部下諸將說:“武臣死於疆場,幸也。汝曹勉之!”1842年6月,英艦駛近吳淞口,兩江總督牛鑒欲向英軍求和,陳化成堅決反對。16日拂曉,英艦逼近,攻打吳淞口,陳化成堅守西炮臺,指揮守軍發炮還擊,激戰兩個多小時,擊毀擊傷敵艦數艘,擊斃擊傷侵略軍多人,使英軍不敢正面登陸。這時,守在寶山的兩江總督牛鑒,聽說陳化成擊毀了英艦,以為取勝的機會來了,竟然大擺其總督儀仗,大搖大擺地出來督戰。敵人發現後,發炮轟擊。牛鑒壹聽到炮聲,嚇得面無人色,趕快從轎子裏鉆出來,丟帽棄靴,混在士兵中亂竄逃命,致使全軍潰敗。東炮臺守將余步雲丟棄炮臺逃走。敵人乘機集中兵力圍攻西炮臺,從正面登陸。陳化成腹背受敵,參將周世榮勸陳化成退卻。陳化成怒斥周世榮說:“曩謂爾誠,薦拔至是,今爾負我,以致負國”,後周世榮貪生逃跑。時英軍蜂擁登岸,彈如雨下,陳化成負傷多處,仍英勇抵抗,最後和八十多名兵士壹起,壯烈犧牲。 石達開 (1831~1863)廣西貴縣人。早年加入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會,與洪秀全、馮雲山等***同謀劃準備起義。1851年金田起義後,石達開被封為左軍主將,不久又被封為翼王。在太平軍從廣西向南京進軍的途中,擔任開路先鋒,壹路打了不少仗,屢建戰功。1853年春天,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改稱天京,石達開留在天京處理軍政要務。1854年,太平天國派出的西征軍在湖南湘潭被曾國藩組織的湘軍打敗,西征軍節節後撤,不久武漢失守,九江告急。在危機關頭,石達開奉命率軍馳援湖口,並指揮九江等地守軍頑強抗擊湘軍,設計大敗湘軍水師,壹舉扭轉不利戰局。1856年春,石達開奉命率軍回援天京,協同燕王秦日綱等部,攻破清軍的江南大營,打破了清軍對天京的圍困。同年秋天,太平天國爆發內訌,楊秀清逼洪秀全封自己為萬歲,北王韋昌輝殺楊秀清,洪秀全又率軍民誅殺韋昌輝,太平天國實力受到極大損害,在這種情況下洪秀全將石達開詔回天京輔政,但洪秀全經天京之變後,對任何人都起了疑心。1857年夏天,石達開因到受洪秀全的猜疑,壹怒之下率領10余萬太平軍,離開安徽、江西,經浙江、福建,進入湖南,打算在四川立足,但與湘軍作戰失利,被迫撤入廣西。之後,他又重振隊伍,在四川南部、貴州北部轉戰,但屢戰受挫。1863夏天,石達開被阻於大渡河畔的安順場,並遭到清軍包圍,陷於絕境。石達開希望能以自己的犧牲保全部屬,就投入清營,但不久他的部屬就在大渡河畔慘遭屠殺,不久,石達開也在成都遇害。 陳玉成(1837~1862)中國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鹹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與守將約定內外夾攻,遂大敗清軍,解鎮江圍,並與各友軍***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和李秀成等同主軍政。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時湘軍四路東下,安慶被圍,陳玉成註重上遊,力主先救安慶。秋,太平軍計分兩路,合取湖北,迫敵回救。他率大軍趨北路,於次年二月進抵湖北黃州,因受英國侵略者的阻撓和南路李秀成誤期,未能合取武昌,遂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八月,安慶陷落,陳玉成退守廬州,受嚴責革職。同治元年(1862)春,派部將陳得才等率師去陜西等地招兵,廬州守軍兵單並圍急。四月,率部突圍,走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解送清營。五月,在河南延津就義。 左宗棠(1812-1885),清末湘軍軍閥,洋務派首領,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舉人出身。初入湖南巡撫駱秉章幕,1860年(鹹豐十年)由曾國藩推薦,率湘軍五千人赴江西、皖南與太平軍作戰。1862年初任浙江巡撫,組建“常捷軍”,先後攻陷嚴州、金華、紹興等地,1863年授閩浙總督。1864年(同治三年)又陷杭州,旋進軍漳州和嘉應州鎮壓太平軍余部。1866年依靠法人開辦福州船政局,成為洋務派首領之壹。同年調陜甘總督,進攻撚軍,後又率軍鎮壓西北回民軍,職間辦蘭州制造局、蘭州機器織呢局等企業。1875年(光緒元年)督辦新疆軍務,率兵討伐阿古柏,收復烏魯木齊、和闐等地,阻遏了俄英對新疆的侵略。1881年任軍機大臣,調兩江總督。1884年督辦福建軍務,中法戰爭時力主抗法。1885年因病退職而死。有《左文襄公全集》。其督辦西北期間,題聯甚多,楹聯著述有《聯語》。 張宗禹(?——1868)後期撚軍著名首領。安徽亳州雉河集附近張大莊人,別號“小閻王”。太平天國封為梁王。初為黃旗青年將領,所部紀律嚴整,作戰勇猛。1860年,與任化邦各率壹軍離開淮北,到達河南西部,與西北太平軍陳得才、賴文光部結成犄角。1864年太平天國敗滅後,與賴文光、任化邦等部合並,推賴文光為首領,改變作戰方法,以騎兵為主力,流動作戰。1865年,山東菏澤高樓寨戰役中,壹舉殲滅僧格林沁馬隊,取得大勝。1866年,撚軍在河南許州分軍為二,他率領西撚軍,以六萬之眾,於1867年在西安灞橋十裏坡,殲滅陜西巡撫劉蓉部湘軍,殺其將蕭德揚、楊得勝等。後率西撚軍到陜北,攻占綏德、安塞、延川等縣城。年底,接東撚軍被圍急訊,立即從陜西宜川踏黃河冰橋入山西,企圖深入“京幾”之地,吸引清軍全部力量,以解東撚軍之圍。1868年初,軍鋒直達京郊蘆溝橋。各路清軍北上“勤王”,他率軍南下,於4月間從山東東昌李海務渡口,搶渡運河,進入直隸、山東邊區,繼被李鴻章和左宗棠部清軍圍困於北有減河,西有運河,東臨大海,南有黃河的地區裏,突圍不得出。8月16日在山東茌平南鎮,所部被清軍消滅,他投水不知所終。 馮子材(1818—1903),字南幹,號萃亭,廣東欽州人,清朝名將。 馮子材行伍出身。1851年(鹹豐元年),參加劉八領導的天地會起義軍,旋投降清軍,賞補千總。 隨向榮、張國梁尾追太平軍至南京,1853年協助向榮建立江南大營,圍困天京,擢副將、總兵。1860年5月,太平軍再破江南大營時,張國梁敗死丹陽,馮子材集其殘部退守鎮江。1862 年(同治元年)升廣西提督,配合湘軍、淮軍與太平軍對抗。 1875年(光緒元年)調任貴州提督。1881年回任廣西,次年“稱疾”回家。1883年12月,法國挑起“中法戰爭”,清廷和戰不定,導致清軍在越南北部的失敗和福建水師的覆滅。時滇桂邊境緊張,馮子材應兩廣總督張樹聲之邀督辦廣東高、雷、欽、廉四府團練,參加抗法戰爭。1885年初,督辦廣東軍務大臣彭玉麟、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推薦他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出任前敵統帥。馮子材目睹戰局危殆,積極備戰,親率士兵於鎮南關(今友誼關)內十裏的戰略要地及關前修築長墻,在東,西兩嶺設置炮臺,嚴加防守。派王孝祺、王德榜、蘇元春所部駐周圍各要地,成縱深梯隊陣勢,采“先發制敵”之策略,出兵襲擾法軍。3月23、24日,他身先士卒,指揮將士擊潰猛攻長墻的法軍主力,殲敵兩千余。接著乘勝克服諒山,傷法軍司令尼格裏,取得“諒山大捷”,法國茹費理內閣因此倒臺。正當馮子材籌劃攻取河內、規復全越之時,清廷卻采用李鴻章“乘勝即收”之方針,下詔停戰。馮子材被迫撤軍回國,會辦廣西邊防。1886年,授雲南提督,以疾未到任。1894年,賞加尚書銜。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奉調駐守鎮江,戰後仍回廣西。1899年,任雲南提督。兩年後又調為貴州提督。1903年,為會辦廣西軍務大臣,不久病逝。 劉永福 (1837—1917),晚清名將。本名義,字淵亭。生於廣東欽州。家貧,曾為傭工。1857年(鹹豐七年)後,先後參加鄭三、吳亞忠領導的反清義軍,以七星黑旗為軍旗,故稱“黑旗軍”。1865年(同治四年),進入越南。1870年,率軍進駐保勝。1873年,法軍侵犯河內等地時,應越南政府之邀,率黑旗軍與越軍聯合作戰,在河內西部大敗法軍,斃其頭目安鄴,收復河內,軍威大振。次年,被越南政府授予三宣副提督。1883年5月19日(光緒九年四月十三日),率軍又在河內城西紙橋大敗法軍,斃其司令李維業,晉升三宣提督。1884年8月,清廷對法宣戰,授劉永福記名提督,令與吏部主事唐景崧***同抗法。劉永福派兵圍困西路法軍在越南的戰略要地宣光城,並於1885年3月取得臨洮大捷,收復大片失地。正當乘勝進攻宣光之際,清廷卻下令停戰,遂忍痛罷兵回國, 所部被裁至壹千人。次年, 任廣東南澳鎮總兵。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調臺灣幫辦軍務,率黑旗軍渡臺。戰後,清廷割讓臺灣。1895年6月,日軍進攻臺北,署理巡撫唐景松逃回大陸,臺灣人民紛紛組織義軍奮起反抗,劉永福留臺領導抗戰,親駐臺南,統籌全局。與臺灣抗日義軍合作,在新竹、苗栗、彰化、嘉義等地,給日寇以沈重打擊。相持近五個月,拒絕侵臺日軍司令樺山資紀的勸降。後因清廷斷絕援臺,乃於臺南即將陷落時返回大陸,所部在臺灣大部分血戰犧牲。1902年署廣東碣石鎮總兵,後回籍養病。1911年11月(宣統三年九月),廣東宣布獨立後,應胡漢民之請為廣東民團總長,旋辭職回籍。1915年,對日本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壹條”極為憤慨,請纓殺敵,未果。1917年,病逝於家。 聶士成(?~1900) 清末淮軍將領。字功亭。安徽合肥人。出身行伍,初投袁甲三軍營,同治初改隸淮軍,隨劉銘傳在江蘇、浙江、福建、安徽、山東、直隸(今河北)、陜西等省鎮壓太平軍、撚軍,自把總累升至提督。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期間,法兵侵占基隆,督辦臺灣軍務劉銘傳求援,聶士成奉命率軍赴臺,參與抗法。1891年,調統蘆臺淮、練諸軍。次年,授山西太原鎮總兵,仍留蘆臺治軍。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提督葉誌超援737 朝,駐軍牙山。葉誌超遇敵不戰而逃,聶士成在成歡驛遭日軍襲擊,寡不敵眾,退回國內,繼續於遼東大高嶺壹帶遏阻日軍進犯,在分水嶺擊斃日軍將領富剛三造,以功授直隸提督。時清政府創立武衛軍,改其所統三十營為武衛前軍,駐紮蘆臺。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直隸迅速發展。聶士成力主鎮壓。5月30日,奉命保護蘆保、京津鐵路,屠殺團民。6月13日,率所部守衛天津,抵抗八國聯軍侵略。他身先士卒,與侵略軍浴血奮戰,身中數彈,仍裹傷指揮殺敵。7月9日,中炮陣亡。著有《東征日記》等。 鄧世昌字正卿,廣東番禹(今廣州珠江區)人。 18歲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為駕駛班第壹屆 畢業生。同治十年(1871年),被派往“建威”號船實習,巡航南洋各 島,練習航海。十三年任運輸船“琛航”號管帶,光緒元年(1875年) 後,歷任“海東雲”等炮艦管帶。五年,李鴻章將他調至北洋水師, 次年隨提督丁汝昌赴英國接收軍艦,任“揚威”號巡洋艦管帶,駕駛 該艦經地中海、印度洋回國。八年,朝鮮發生動亂,率艦隨丁汝昌至 朝鮮,停泊仁川港,作為中國陸軍的後援。隨後即往來於天津、朝鮮 之間。冬天北方海域結冰,則到臺灣、廈門之間巡邏。十三年,以營 務處副將銜參將兼“致遠”號管帶名義,再次到英國接艦。冬天率 “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艦抵達廈門進行冬訓, 次年春安全抵達天津塘沽港。北洋海軍成立,授鄧世昌中軍中營副將, 仍兼“致遠”號管帶。二十年,日本侵略朝鮮,六月,在豐島海面突 然襲擊中國海軍,擊沈運兵船“高升”號,甲午戰爭爆發。八月十八 日,中國北洋艦隊 10艘軍艦在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東溝)海面同 裝備先進的 12艘日本軍艦決戰。在炮戰中,中國旗艦“定遠”號中 炮,帥旗被擊落。鄧世昌命令升起“致遠”號大旗,向日艦猛烈開炮, 以掩護“定遠”號。不久,“致遠”號被四艘日艦包圍,多處中彈, 船身傾斜。鄧世昌大呼:“今日無非壹死,但雖死而海軍的聲威永在! 今天是我們報國的時候了!”隨即命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 去,準備與其同歸於盡。不幸中途觸水雷,軍艦沈沒。鄧世昌落水後 拒絕使用救生圈,其愛犬遊到他身邊叼佐他的發辮,不使他下沈。他 毅然摁住犬首,與其同沈海底。後人在山東半島最東面的成山頭修建 了鄧公祠,以紀念這位為國捐軀的北洋海軍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