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如何提高公信力
優質、權威的內容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自媒體發達的當下,甄選有價值的信息顯得尤為重要,報什麽、怎麽報成為傳統媒體彰顯自身價值的試金石。如果壹味地獵奇、爭取獨家新聞,或者過度追逐網絡熱點而不重視對信息的真實性和傳播價值進行判斷,無異於放棄了傳統媒體的責任和擔當。所以,認真篩選真實的、有價值的信息,不被蕪雜的信息所迷惑,從全局出發分析問題、報道真相,是提升傳統媒體競爭力、公信力的重要環節。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發布消息。所以,每當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很短時間內就會在互聯網上形成熱點。此時此刻,傳統媒體更應該及時發聲,回應受眾關切。然而,突發事件發生後,傳統媒體跟進遲緩的現象屢屢發生。媒體常常擔心報道不當為自己招來“麻煩”,在報道中畏首畏尾,只是局限於新聞發布會等表面內容,致使傳統媒體公信力遭到受眾的質疑。面對輿論熱點而失語,無論如何都是媒體的失職。
近年來,傳統主流媒體的新聞工作者不斷改進報道方式,深入基層、深入壹線,把百姓當主角,努力增強報道的貼近性。如每年各大媒體的“新春走基層”報道,有細節、有故事、有情感,用生動的語言、極富現場感的表達方式,把最能打動人心的畫面呈獻給受眾,往往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中央電視臺2017年春節期間播出的《新春走基層·零點後的中國》《厲害了我的國》等節目,采用平民化的視角,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然而,這種生動親切、貼近性強的報道不應僅僅出現在“新春走基層”報道中,深入基層壹線,轉作風、改文風,努力提高輿論引導水平,應該貫穿於傳統媒體的日常報道中。
深入調查采訪 挖掘事實真相
近年來,微博、微信爆料已經成為傳統媒體獲取報道線索的重要渠道。但是,有的媒體記者卻將“線索”當成了“事件”,不深入采訪就拿來直接報道,有的熱點事件在報道中多次反轉,受眾常常有被欺騙的感覺;甚至媒體會被別有用心者牽著鼻子走,誤導輿論,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
到新聞現場去,才能寫出優秀的讓人信服的新聞作品;深入調查采訪,才能避免被假象所蒙蔽。當“以訛傳訛”的網絡謠言大行其道之時,當熱點輿情壹次次反轉、跟風者屢屢被“打臉”時,傳統媒體的責任感、使命感就尤其顯得珍貴。事實證明,壹些傳統媒體的新聞調查類報道同樣獲得了成功,受到廣泛好評。如山東衛視每晚9點20分播出的《調查》,以報道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為主要內容,突出記者“到達現場才有發言權,深入現場才有話語權”,以夾敘夾議為主要報道形式,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關註社會熱點,反映百姓生活。節目不僅收視率在同時段節目中名列前茅,也獲得了業界的認可,可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俱佳。
杜絕虛假信息 堅守媒體底線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媒體應堅守的職業底線。新媒體時代,新聞來源空前復雜,如果傳統媒體不加以甄別和調查就拿來刊發,很容易掉進“假新聞”的陷阱。《新聞記者》雜誌已經連續15年評選上壹年度的“十大假新聞”,2016年度入選的《北大才女回鄉創業——放棄白領 選擇快遞》等假新聞,均有傳統媒體或者傳統媒體創辦的新媒體參與報道。壹些媒體為了搶時效片面求快或者嘩眾取寵博人眼球,對新聞事件缺乏深入采訪,對假新聞蔓延負有壹定責任。
虛假信息的另壹個“重災區”是虛假廣告。今年6月,壹位頭發花白的老太太突然成為“網紅”,她叫劉洪斌(彬、濱),她的身份有時是苗醫,有時是蒙醫,有時又是中醫專家,在不同的訪談類醫療廣告電視節目中誇誇其談,大肆誇大藥品療效,進行虛假宣傳。劉洪斌被揭穿後,又有網友發現,類似的“電視神醫”還有李熾明、王誌金、高振宗,他們與劉洪斌壹道被戲稱為“四大神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