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我的爸爸馬之建(馬氏家族)
六月壹日兒童節這壹天下午,“隆回壹中86屆大聯歡”微信群的同學們在回憶童年;138班唐芳建同學說:“那時太窮太苦,能自力更生的都不會去花錢的。”
這句話,喚起了我的記憶和故事。
七十年代,爸爸馬之建 [1] 在四中教語文,工資比較高(67元);但是他非常非常節約,省下來的錢都交給哥哥拿回給媽媽。當時,奶奶健在,來看望她的親戚多,開銷大。所以,就引申出三個非常有趣的故事:
N O.1
平常吃飯都是在食堂,很難得有機會去灘頭街上吃壹碗面(打牙祭),當時壹碗面是兩角。有壹次吃到了,錢是怎麽來的呢?因為刮風下雨,四中很多教室玻璃窗上的玻璃掉下來了;爸爸帶上我和姐姐,提壹個籃子到處去撿,然後拿到廢品收購站去賣,賣來的錢用來吃面。那個面可不是壹般的面,是灘頭獨特獨有的,現在再也體會不出那種感覺了。
N O.2
那時候,我非常喜歡看電影。有壹次,電影院放《漁島怒潮》,成人票壹角、兒童票8分;爸爸讓我去買學生票,可是那天學生票賣完了,因為迫切想看,所以買了兩張成人票。完了!爸爸追著我打;到達電影院的時候,電影已經放了壹半,只看了半場。
N O.3
有壹天,爸爸和我在家裏看書。突然,裝蜂蜜的鹽水瓶橡皮塞“啪”的壹聲沖開了,嚇了我們壹大跳。接下來,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爸爸深表歉意。為什麽呢?因為,有壹次他發現裝蜂蜜的鹽水瓶的橡皮塞掉在桌子上;他認定是我偷吃,忘了蓋回去,把我打了壹頓。這下好了,純屬誤打!
補充
爸爸的十六個時光片段:
NO.1
爸爸的日記中記載:“因為胡庶華的關系,我決定報考在漵浦的臨時戰時中學——國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1944年12月初的壹個大雪天,和馬魁壹起到達漵浦,被編入羅揚中隊;隨後各中隊集合,聆聽胡庶華做“讀書救國”的報告,因為同學們大多來自淪陷區(東北、華北、華東、湖南各地的都有),懷念故鄉,迫切要求抗日救亡,所以,報告讓大家熱血沸騰。”通過查閱《國師附中 - 搜狗百科》,簡單了解了壹下:爸爸當年入讀的是借用趙家村和趙氏祠堂和民房而成的臨時校舍。
NO.2
爸爸壹生鐘愛詩詞、文學、曲藝創作,代表作有“樂府詩體”古典詩歌《少司命》。1950年底,爸爸作為隨軍記者開赴抗美援朝戰場,與魏巍相識。1951年9月,爸爸調入北京中***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化部解放軍文藝社,與魏巍、郭永江(荒草)成為同事(當時的編輯同事壹***18位);郭永江和爸爸壹樣,都在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炮兵政治部工作過,當時正奉總政治部首長之命,幫助高玉寶修改自傳體小說《高玉寶》(羅榮桓定名);他們四人經常壹起散步、遊玩,彼此交流創作經驗、體會。
魏巍當時擔任《解放軍文藝》副總編輯。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隆重推出魏巍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毛澤東隨即批示“印發全軍”;1951年10月到12月間,魏巍和馮雪峰、孫犁、陳荒煤、陳企霞、柳青、李季、徐光耀、康濯等壹起訪問蘇聯,特意購買蘇聯香煙送給爸爸。
NO.3
爸爸的學生周天鬥和爸爸很有淵源,以下是他的敘述:
馬老師是壹位重感情、講義氣的知識分子,眾所周知的大好人。和我舅舅袁人傑從高平永固鎮高小再到湖南大學,壹直是同學、朋友,在讀大學期間又壹起從事黨的地下活動;畢業後不久,馬老師參加了抗美援朝,我舅舅參加了湘西剿匪,以後沒有再見過面;1966年前常有書信往來,談詩詞、談理想、談工作。1963年秋天,馬老師調入隆回三中不久就四處詢問有誰認識我舅舅,恰巧我的班主任黃百魁老師對我政審表中填寫的舅舅名字有印象;所以,1964年上學期開學不久就來找我了,從此,我和馬老師交往密切、感情深厚。
馬老師教育學生曉之以理,和藹可親。1964年5月壹個星期二的晚餐後,很多同學在操場上打籃球,我和馬老師還有另外幾個同學在操場邊聊天;我問馬老師:“您戴眼鏡是為了講紳士風度吧?我們全校只有譚紹安、劉超慶和您三位老師戴眼鏡。”馬老師笑著說:“是呀!妳長得很標致,來!我再給妳添幾分風度!”取下眼鏡給我戴上。我壹戴上擡頭向前壹看連忙跳著腳大聲說:“不行不行!不行!我的頭都暈了!”即時引起同學們哈哈大笑。這時馬老師又笑著說:“戴眼鏡不是為了講風度,是眼睛近視了影響工作而非戴不可;妳在學習時壹定要註意用眼衛生,爭取今後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戴眼鏡”。聽後我們很受教育,做眼保健操時重視認真多了。
馬老師知識淵博,平常的課堂教學總是深入淺出,我們很容易接受。教初二語文時,教學生修改病句,有壹部分學生對“用詞不當、自相矛盾”不理解;他當即在黑板上寫個例句:“壹個黃昏的早晨,壹位年青的老人,騎著壹匹黑油油的白馬在小小的大道上慢慢的奔馳。”學生壹看就記住並弄清病因。教文言文,講到文言文的“倒裝句式”時,不少同學不理解,他立刻在黑板上寫上極簡短的例句:“宋何罪之有?”並解釋說:“這句子按現代漢語的句式應該是:“宋有何之罪?”同學們壹看就掌握了這是賓語前置的倒裝句,很容易掌握,並在平時和同學開玩笑時都用上這句式。教歷史,同學們總是講歷史難記難背,特別是問答題、簡答題、中國各朝代的順序;馬老師強調說:“同學們做問答題和簡答題切不可死記硬背,壹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問答題答案的關鍵詞和句;例如,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必須掌握起義的背景(原因)、主要領袖、經過、結果、意義五步曲,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才是真正的答案;同學們要記住,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馬老師的這句教導啟發了我們讀書的方法,至今念念不忘。關於歷史朝代的順序記憶,老師很快在黑板上寫了壹段順口溜:夏商周春秋,戰國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不到五分鐘我們就記住了,且至今不忘。
NO.4
吳雄魁,1967年在隆回二中讀書,講述了爸爸這樣壹件軼事:
壹天冬天的傍晚,肖賢佑老師和壹位瘦高個、戴眼鏡的老師在食堂用石磨磨豆腐。我向肖老師問好,出於禮貌也向那位老師問了聲好。肖老師受寵若驚的樣子,連聲說:“好、好”;那位老師將我望了望,沒作聲。這時,有兩個三中的學生喊著兩位老師的名字罵娘,說他們偷懶、豆腐磨得粗、不好吃。肖老師低頭不語,那個叫馬子建的老師卻回應:“同學,不要罵娘,人人都有個娘的”。兩個學生嘴裏喊著:“好,馬子建,妳不老實,還要反抗!”就離開了。當天晚上,我在新教室旁又碰到了這位馬老師。通過交談,知道他和我小舅爺爺鄒永尊是湖南大學的同學,兩人交往多、感情好。馬老師大發感慨:“妳小舅爺爺任教於新化縣五中,是壹位革命誌士、永固鎮地下黨支部書記,《隆回縣黨史》有專題記述。他不應該自殺,人壹死,事情就說不清了”。我當時無言以對。接著馬老師又提起老革命、水產部鄒適今司長,說:“抗戰期間,鄒司長從寶慶府門口監獄被羅洪權勢人物保釋出獄後,和我壹起住了幾天,當時我和三哥馬子谷住在長沙。鄒司長大談在監獄裏的情況,曾大喊大叫‘我要讀書、我要看報’,獄警只給看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看完後對著獄警把蔣介石的謬論批駁得體無完膚。後來鄒司長從長沙去了重慶,再到延安,現在也被打倒了”。說起這些的時候,馬老師眉飛色舞、神情興奮。我能感覺到,這是壹位坦誠直率、毫無城府的人,雖身處逆境,但堅強勇敢、樂觀泰然。
NO.5
這是爸爸的學生楊理明師兄告訴我的壹件趣事。
六十年代末,馬老師因為有神經衰弱,睡覺不是很好。可能是有人告訴他,吃黃鱔有利於睡眠,他就到集市上去買黃鱔,結果被看見的學生批判是資產階級享樂主義。馬老師不緊不慢地說:“同學們,妳們就沒有見過資本家,他們是不吃這種泥巴中的動物的,只有我們鄉下人才吃。”搞得幾個學生無言以對。
NO.6
1969-1971年,爸爸下放到長鄄。
有壹次不小心踩了壹鄉親的扁擔,對方要求爸爸把扁擔繞頭頂壹圈,爸爸哪裏肯。五伯父馬明材拿起扁擔就放到頭頂,還自言自語:“弟弟不肯哥哥來”,瞬間化幹戈為玉帛、皆大歡喜。
爸爸的同事袁新國先生,在眾多的檔案材料中找到壹份文件:1970年3月26日,長鄄人民公社長鄄生產大隊新屋院子生產隊因為經濟困難缺少耕牛,無法春耕生產。管理委員會特向隆回三中革委會申請,預支馬子建壹個月工資80元,解決暫時困難。
NO.7
我從爸爸的日記中看到壹段很有趣的文字,說他自己平常很講究營養,逢人就普及營養學。比如說豬肝中鐵質豐富,可以補血;雞蛋、泥鰍、黃鱔含磷脂多,可以治神經衰弱;青蛙中氣足,可以治神經衰弱。小時候(七十年代),我親眼見證過三件事情:
壹、父親聽人說如果殺雞不用刀,就可以讓雞血完整地保留在體內,這樣的雞吃起來有營養。他立馬執行,想出壹個好辦法,要姐姐拿壹根繩子和他壹起把雞解決。
二、他吃膳魚是這樣的:先煮死再破腸,然後炒著吃,血液要保留在膳魚體內;據說這樣營養價值更高。
三、在長鄄時,但凡有抓到蛇的,壹般會贈送給他。他擔心燉蛇的時候屋梁上的柴灰掉到鍋裏,就特意在大宅院的中心地段另起爐竈,蛇香四溢,讓人垂涎三尺。
NO.8
馬老忠善是長鄄馬家人中德高望重的學者;其先祖馬榮學是長鄄名士;夫人鄒碧雲是爸爸在隆回二中時的學生,常常誇贊爸爸的語文教得好。
1957年春,馬老在邵水河畔和爸爸相見壹次;當時馬老在邵陽市壹中讀高三,爸爸自我介紹剛調到邵陽市二中。後來,在長鄄偶遇過壹次。
1958年的時候,沒有公路,馬老家門口的大路,是長鄄至六都寨的必經之路;爸爸和兩三人,從六都寨回長鄄,路過見馬老寫的門聯,停下來念並誇。馬老當時正在裏屋養病,聽到後,出來打招呼;要他們進屋,他們不進,閑聊幾句即告別。
據馬老說,他對父親印像非常深刻,壹輩子難忘!
2021年10月1日,馬老撰寫的《懷緬長鄄馬氏知名先人馬子建/ 馬氏宗祠(十九)》發布在“美篇”,閱讀量突破2.2萬。
馬老認為,人死後是在天有靈的,寫爸爸的詩有這麽多的點讀量,也許是爸爸在天之靈的作用。
縱觀爸爸的壹生,不勝唏噓、不禁扼腕,往事已矣、唯有追憶……
評價
認真拜讀。很好。
——孟祿丁(中國抽象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
這是壹篇非常好的人物傳記,用樸實的語言表達真情實感。寫作手法很像著名作家王阿成的《趙壹曼女士》;2018年高考全國I卷試卷中,我曾對這篇小說的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分析鑒賞。
——謝鄴旻(藝術家)
向前輩致敬!
——阮炳黎(少將、原解放軍總醫院政治委員)
馬老不平凡的壹生,值得我敬佩。
——某部隊首長
情真意切,父子情深。令尊是壹位才華兼具、有功於國家民族的知識分子,甚為敬仰。
——曾樹新(原隆回縣人大常委會機關黨支部第壹副書記)
馬爸爸了不起!很早就走出了隆回,接觸到那麽多的名人,壹輩子紅紅火火,是偉大的壹生!
——王松林(原隆回縣政法委副書記)
馬爸爸有不平凡的經歷,壹生努力,終有所成。子女教育有方,個個學有專長,真的是將門虎子,家道興旺。
——張寶廷(原隆回縣工商聯主席、總商會會長)
馬爸爸英俊瀟灑,壹世英豪,名留青史。後人敬仰!
——劉建成(隆回縣衛計局)
可敬可頌、可歌可泣,隨軍傳奇、流芳百世!
——曾昭生(大連的玉屏山老鄉)
當年形勢確實如此。
思念回憶意重情深。
——漁鼓瑟琴(網友)
馬爸爸是壹個年輕時帥氣,結識了許多名人誌士,經歷曲折坎坷,富有學習精神,值得大家尊重的革命前輩!緬懷他老人家,記住他老人家的故事,願他老人家永遠活在後代的心中。
——戴玉春(著名書法家)
這是壹篇很好的回憶文章,每次有想法的時候寫壹篇,經過時間的積累還能出壹本回憶錄。
馬老師的家史很值得拜讀,筆墨間充滿趣味,出壹本回憶錄蠻好的;後期可以拍成電影或電視劇,這個題材非常有代表性,壹代人的回憶。
——徐金玉(藝術家)
真是壹位讓人敬重的老壹輩知識份子。
——常宛喬(藝術家)
根紅苗正。
——黃?(藝術家)
情真意切。
——茶學梅(藝術家)
唏噓……
——張航(藝術家)
尊父堪稱為神。
——王虹(老同學)
有壹種愛,它是無言的,是嚴肅的,在當時往往無法細訴;然而,它讓妳在過後的日子裏越體會越有味道,壹生壹世忘不了,它就是那威嚴而深遠的父愛。情深意切。
——李石玲(老同學)
此文情真意切,不矯飾,不做作,感人肺腑。
——譚日平(老同學)
細心拜讀。原來馬爸爸這麽傳奇,讓人敬仰!虎父無犬子,後人更比前人強。
——唐芳建(老同學)
拳拳之心天地可鑒!點贊!
——馬庶人(老同學)
將門無犬子。
——如昔(老同學)
1978年下學期,馬老師擔任我們班的班主任,語文課精彩紛呈;可不足壹月,他就病倒了。體育老師楊士彬繼任班主任,期中考試時,分快班;我考入42班,班主任是劉功勛老師。
——藕塘蔣定明(世交姻親)
情真意切,令人感慨。
——馬康貴(宗親)
兒時能留下回憶的事情很少,所以彌足珍貴。大師的爸爸非常優秀。大師更是整個馬家的榮光——國內傳承家族文化、弘揚國粹第壹人。
——馬少焱(宗親)
這些事,不記下來就可能永遠淹沒了……非常好。
——陳壹文(表侄)
馬氏宗祠創建於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於1935年,於右任 [2] 槽門題額;此圖攝於80年代。
補充資料
[1]
馬之建(馬子健):又名馬子建,派名永柱,字良材,號石村。1925年出生於長鄄馬氏家族。自1936年起,先後畢業於新化私立長鄄高等小學堂、新化高平永固鎮校、邵陽湖南私立邵陵中學、隆回黃金井成達中學、漵浦國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邵陽湖南省立第六中學、邵東廉橋三民中學、湖南大學(原民國大學)。1944年秋任隆回黃金井成達中學學生自治會常務理事;1944年12月初在漵浦國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聆聽胡庶華做“讀書救國”的報告;1945年春任邵陽湖南省立第六中學三民主義青年團區隊副隊長;1946年3月初參加“愛國學潮”,被開除學籍,從此與三民主義青年團脫離關系;1948年任民國大學四零級副級長;1949年4月參加“民大學生運動”,從寧鄉串聯到長沙,任糾察團團長;1949年6月在新化參加地下黨員文誠生領導的地下工作;1949年10月調中***邵陽地委資江公學學習;1950年元月調新化高平黃信發動群眾“減租反霸”,任工作組組長;1950年5月調邵陽地委整編;1950年底,作為隨軍記者開赴抗美援朝戰場;1954年7月受訓於河北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訓練團,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參加五周年國慶閱兵儀式。自1950年6月初起,先後任職於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炮兵政治部宣傳部、牡丹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炮兵政治部文工團、北京中***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工團、北京中***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化部解放軍文藝社、北京中***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化部、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師範學校、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湖南省邵陽市第二中學、湖南省隆回縣第二中學、湖南省隆回縣第三中學、湖南省隆回縣第四中學。交往過的重要人物有萬毅、鐘赤兵、邱創成、唐凱、李儉珠、趙軍、楊平、劉少奇、羅榮桓、傅鐘、蕭華、陳沂、陳其通、鄒適今、胡庶華、魯蕩平、翦伯贊、張天翼、魏巍、郭永江(荒草)、高玉寶、梅蘭芳等。壹生鐘愛詩詞、文學、曲藝創作,代表作有“樂府詩體”古典詩歌《少司命》。
[2]
於右任:清朝光緒五年(1879)出生於陜西三原。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民國開國元勛、同盟會骨幹、南社重要成員。曾任南京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達34年;同時,他還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的創辦人之壹,並擔任復旦大學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