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分家在十月

分家在十月

內容方面,全片***分15個段落,主要是威廉?惠勒版電影《羅馬假日》的片段,外加編導者自拍的黑白DV片段,以及其他壹些影象資料,其余的就是字幕(中英文夾雜的)、水彩動畫圖、每段的段落名稱(粉筆字效果)以及原創的歌曲。

《羅馬假日》之外的影像包括:壹個不知出處的動作片飛車鏡頭;奧黛麗?赫本更換衣服的鏡頭,我疑心來自於《蒂凡尼早餐》,但因為沒看過這部片子,所以不能確定;影片的最後壹個鏡頭,出自於老年格裏高利?派克的紀錄片,當然,他講話的內容已經被編導“修訂”過了。

這種新瓶裝舊酒的方式喚起我對《大史記》、《分家在十月》、《糧食》的回憶,當年這些作品曾經讓多少觀眾為之驚艷和傾倒,視之為中國影視沙漠中壹片充滿創造力和生命力的綠洲。雖然《羅馬黑幫》與它們本質相通、形式相同,但是在對白與畫面結合的精確和巧妙程度方面就略遜壹籌了。尤其是《分家在十月》的“自戕式”搞笑,實在是無人能出其右。

不過,影片還是有幾處值得壹記的:

第壹個便是這影片給我們的啟示:電影,可以有無窮的可能性。《羅馬假日》的情節在這部影片中被打散、重新組合,也再次說明了剪輯的巨大威力,就象庫裏肖夫和普多夫金在實驗中曾經證明的那樣。不論這種對於可能性的嘗試是成功還是失敗,是褒揚多還是貶抑多,都不能否認嘗試本身的價值所在和啟發意義。還是那句話: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第二個,是影片中的壹段對白,創作者們的“70後”成長和文化背景從中可見壹斑。也是片子裏比較搞笑的段落了:

―嘉賓進場。來自歐洲的奧特曼!

―奧特曼!我小時候最愛看了!

―那都是年輕時的事了,現在老了……

―來自美國的蝙蝠俠先生!―妳不是戴眼罩嗎?

―我偶爾也打扮壹下……

―來自印度的慫蛋超人夫婦!-妳好!

―(丈夫)其實我不慫!

―來自俄羅斯的什麽什麽司機!

―我最愛開卡車了。

―來自加勒比海的大力水手波霸和奧利弗夫婦!

―(大力水手)多批發菠菜,謝謝!

―來自中國的虎妞和祥子夫婦!

―(祥子)吃炸醬面找我吧。

―來自巴基斯坦的阿三!

……

第三個:要指出的,影片中所用的兩首大學生原創歌曲《SAY GOODBYE》和《十三樓的黑貓》無論是旋律還是歌詞,抑或歌手的演繹,都是很棒的。

第四個:影片再次反映出周星馳在內地文藝從業者(包括該領域的學生)的巨大影響――格裏高利?派克的角色被命名為旺才,他所住公寓的管理員被命名為華安,還有DVD封底的內容介紹(“我是西西裏人,可我沒騙人……”),也是由《唐伯虎點秋香》裏的那段著名數來寶――麻吉組合曾據此寫了壹首歌《我愛周星星》――而來的。其他可以看出的模仿對象還包括:《東京愛情故事》(奧黛麗?赫本扮演的公主被命名為麗香)、《無間道(樓頂的談判)》等。

第五個:直到這次觀看,才恍然發現《羅馬假日》在故事和人物設置上與1934年的《壹夜風流》有多麽地相似――“灰姑娘”故事原型,記者身份,主角之間關系的戲劇張力……只是故事的結果不壹樣而已。怎麽以前就沒註意到這些***通之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