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如何評價奉俊昊?

如何評價奉俊昊?

奉俊昊是極其會講故事的導演。

編導合壹創作習慣也使我們能相對不受過多幹擾,比較清楚的討論他的個人特色。

壹、毀滅型悲觀主義小人物之友。

1、社會性題材

社會學專業出身的奉俊昊非常傾向選擇與生活貼近的故事題材,挖掘現實生活本身的戲劇性來折射社會現實。

●《綁架門口狗》,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壓力被狗引爆後的鬧劇。

●《殺人回憶》,各國都常見的女性受侵害事件。

●《母親》,小藥材店老板娘母性的善惡相對論。

●《influenza》,不良青年進化史。

●《雪國列車》,封閉車廂社會學。

2、人物去英雄化

主人公大多是社會底層人士,具備小人物式猥瑣感。反傳統角色設定。

●《漢江怪物》,反傳統父親形象,塑造痞子氣男主。

●《母親》,反傳統母親形象,塑造黑化母愛。

●《殺人回憶》反傳統警察(正面:高大全救世主。反面:蠢笨無責任感。)形象,塑造正負面皆有的飽滿警察。

●《雪國列車》,反傳統「救世之星」,男主有黑歷史,性格也並不堅毅。

3、從社會之苦到人之苦的諷刺

●不割裂人物與社會的責任,不將單壹地所有責任推給體制與外部。進行對體制和人物本身的雙重諷刺,強調人物與環境***同作用。全面批判的過程中不偏袒某方。

《漢江怪物》,諷刺美帝,諷刺韓國體制無能。

《南極日記》,諷刺人的宏大理想與事實對比的可笑,諷刺困境中的人性。

《殺人回憶》,諷刺安全體制,諷刺小人物本身性格的自我矛盾,同時表現對自己國家的憂慮。

《雪國列車》,在他之前的電影中相對較為清晰的正反雙方基礎上進壹步模糊了邊界。

尤其註意:它 並非是很多人所說的「反體制」,甚至與傳統的同類片比較還帶有相對意義上為體制辯護的成分。

在傳統電影中,反抗者通常都遭受了毫無原因的非人壓迫,但在此片中這種不公的壓迫帶來的正義感被弱化。甚至沒有正義方——反抗者的動機是並不光明的。

因為反抗者是依靠 Wilford提供避難所與食物才得以幸存的(註意:是直接的施與,而非反抗者付出勞動換取報酬的交易。),所以雖然施恩者對受惠者待遇並不高,但那個前提仍然 給反抗者本身帶上了很嚴重的「得了便宜賣乖」的嫌疑。

奉俊昊這次依然沒有站在所謂的底層或高層任何壹邊,片中雙方行為的動機都是合理的,所有人的行為幾乎都是出自於趨利避害的本能。

在片中甚至明顯地展現了末節車廂人的無知與非理性。海洋館壽司店旁,黑人母親 Tanya和列車部長 Mason的對話就能展現出兩者對於「合理控制——平衡」的認知差異。

Wilford 對 Curtis所說的那壹大段話是洗腦,也是真心話。

而這種過度反抗的後果,就是整個世界的崩壞。

總的說, 這次表達的主題是體制的宏觀穩定與部分人利益的矛盾—— 沒有人覺得自己是既得利益者。即 「體制內沒有贏家。」

●不劃分絕對意義的好人與壞人,塑造立體人格, 人物極少「主角光環」附體,不開掛,不賦予人物神性,徹底回歸人性。

這也是他電影壓抑感的來源之壹。

上面這點是針對他的大部分電影。但 《雪國列車》例外。 男主出現了嚴重的「主角光環」附體,人物雖然也是有黑歷史的善惡兩面兼備的領導者,但是並 不立體,並 不飽滿—— 沒有任何站得住腳的理由能解釋他憑什麽成為救世之星,憑什麽他就能得到那麽多人的信任。

●不動過多惻隱之心,不給人物過多善意。奉俊昊電影色調大多色調冷峻,比較愛好使用長鏡頭+斯坦尼康來提升情緒上的真實感。且熱衷於毀滅其他電影中常用於承載「希望」的存在。列個表。

《殺人回憶》女學生。

《漢江怪物》小蘿莉。

《母親》援交少女。

《綁架門口狗》小狗。

《雪國列車》有意外

加上細節的步步緊逼如《母親》開頭那組的刀切鏡頭,更顯壓迫。

他的電影裏沒有人能活得高興。

也正因為 1和 2提到的他所說的故事,所說的人物與我們日常所見人相近,而情節本身又及其勾人,在所以能夠產生非常強大的移情效果,令觀眾產生強烈代入感。

二、 花式故事雜耍大王。

他電影的 故事都非常紮實飽滿,邏輯嚴密無硬傷。相較樸贊郁電影視聽上的美學享受,奉俊昊帶給我們的快感更多來自故事本身。

1、反傳統——大反轉與段落反轉

傳統的犯罪片、科幻片等等,是有壹個套路的,從整個電影大情節到小段落都有某種思維定式。

而奉俊昊擅長分散妳的註意力,按照思維定式進行大量錯誤方向的暗示,令妳陷入他誤導中的後續劇情猜測,然後拋出反定式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果。

不光是整個大故事結局令妳難以猜中,甚至在單個段落內也會進行數次反轉,在妳以為主角要脫離困境的時候、以為有希望了的時候突然掐死線索,令情緒突變。

例:

《漢江怪物》男主女兒的生死。

《綁架門口狗》樓道追逐戲。

2、情緒張力的刻意壓制。

●自私的懲罰:跟第 壹點中的第 3小點有關,奉叔十分精準地 把握到人熱衷於推脫責任的心理。

類似於:當朋友受傷害,我們希望把傷害他的人打壹頓,結果發現是他自己的錯。

我們自己犯了罪,想找借口怪罪他人,卻被綁在測謊儀上無所遁形。

而由於強烈的移情作用,觀眾下意識把自己代入了主角的情感中,會站在主角的立場上,產生「我的出發點是好的,我做的都是對的」的思維。例如《母親》出於「保護孩子」目的、《殺人回憶》出於「查找兇手」目的、《influenza》出於單純的「生存」目的,種種目的都看似有正當理由。

而奉俊昊就喜歡強調「妳是錯的。」

但不管是《殺人回憶》中警察對自慰男的拷打,還是《母親》中的荒屋居住者的結局。 不論動機多麽迫不得已,總歸是為滿足壹己之私而傷害他人。

觀眾(主角)在「別無選擇」而行「虧心事」時受到絕望、羞恥、焦慮等等負面情緒纏身,怨氣又不能轉嫁他人,只能自傷經脈。

說奉叔,不能不提樸贊郁,樸贊郁暴力美學雖然看似口味較重,但經過渲染後錘錘入肉帶來的大開大合式神經質是可以滿足觀眾的發泄欲望的。

而奉的暴力行為始終較為冷靜克制,盡力不做過多情感渲染。加上極少出現縱情大哭或大笑的戲。即便有,也是在「哭出來」之前就轉換場景,情緒未來得及發泄就被堵住,徹底保持封死妳心理情緒宣泄點的目的。

● 節奏的掌握:

用鏡幹脆,毫不拖泥帶水是所有好導演的品質(若是沒有剪輯權的導演,那就很多是好剪輯的品質)。

而他的特別之處在於——熱衷於提前壹步——即前壹點提到的,情感發泄的及時卡斷。

眾所周知,好電影的剪輯,每個鏡頭壹定壹幀不多壹幀不少,務必卡在最妙的剪輯點上。

而他幾乎所有的作品,涉及到表意性的、情緒飽滿上升的鏡頭,都會在正常電影的基礎上減掉幾幀,刻意卸掉壹分力。

這壹點看似微小,但正是這壹點特別而精準地加強了前面所說的負面情緒帶來的滯澀感和焦躁感(男同誌請腦補箭在弦上突然發現丁丁被切掉了壹截的感受)。

三、商業之星。

奉俊昊是韓國票房第壹導演,這方面壹直玩得很溜。

他很少探討過於深邃的哲學隱喻,多註目於社會。雖然藝術風格沒有樸贊郁濃厚,但帶來的好處就是片子相對而言老少鹹宜,各個文化層次的人都能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是專業人士和發燒友心中的「好電影」,也是進電影院吃爆米花談情說愛的人心中能值回票價的「好看的電影」。應該商業上能走得比較順。

非他導演的編劇作品我只看過壹部——《南極日記》,坦白說感覺劇本欠火候,伏筆處處最後卻留了大坑,明顯不完整。不知是否導演問題,如果不是,那不排除他導演水準大於編劇水準的可能。

奉叔自編自導的作品還是很棒的。

至於演員,因為不是他主業,也沒做過多關註。

總之,奉俊昊是壹個能把藝術水準和商業價值完美融合的優秀導演,這很難得,不要問我為什麽。

目前沒有發現他其他的缺點,不知是否愛太深以致障目。 希望有發現他缺點的人來跟我聊聊。

還有壹些是要結合電影史的角度思考的,等我再多看點了來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