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樣說擺飯請客
這句話的頻率在網絡聊天裏的頻次僅次於“在嗎?”
壹、“同食”是信任的體現
劉韌老師很早就在DoNews教導我,“請客吃飯是最好的人際投資方式”。
年輕時沒有深究這句話的含義,只是因為自己喜歡聚會熱鬧,所以倒也是支了不少飯局,尤其後來在“5G喝酒協會”的名義下,舉辦了長達近1年的“朝陽星期二”飯局,雖說有類似AA制的入場形式,倒也是落了個經常請客的名聲。
“天下風雲出我輩,壹入江湖歲月催, 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壹場醉。”
為什麽支飯局這個事情,如此令人神往呢?
從歷史考證看,古代的時候人們還是分食制度的,畢竟有社會階層等級之分,士大夫們按座次左右分列坐下,服務員們把餐食壹壹分好放在各自桌上。並且,不同等級的人其實吃的菜也並不壹樣,所以晏子才能玩出“二桃殺三士”的套路。
所以,在《水滸傳》裏的場景描述,“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兄弟平等生活,就很令人神往。當然事實上,梁山泊也是有等級之分的,畢竟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還是排了座次的。
那麽,同食這個行為,是從哪裏發源的呢?
答案應該軍隊。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袍澤”關系已經可以穿壹條褲子,吃飯這個事情也就必然發展為“同食”,並進而形成壹個詞匯“夥伴”。
“夥伴”,指***同參加某種組織或從事某種活動的人。出自 明代葉憲祖的《鸞鎞記·挫權》。元魏時軍人以十人為火,***竈炊食,故稱同火時為火伴,引申為同伴。後多寫作“夥伴”。
在軍隊這種生死攸關的組織關系裏,“夥伴”這種同食行為就是最大的信任背書。
而在現代社會,因為“病從口入”的緣故,所以大家還能在壹個盤子裏夾菜、壹個鍋子裏涮肉,那可真的是信任有加。
所以,現在我們動輒說某某和某某達成了戰略夥伴,其實就是他們可以坐在壹起愉快的吃飯了。反對請客吃飯的人,總會搬出毛主席語錄的壹句話:“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以此來推脫掉應盡的社交義務。特別是現在壹些微信群的群主,公然把請客吃飯變更為喝咖啡、自駕遊、逛街、打籃球、跑步什麽的烏七八糟行為。
其實這句毛主席語錄是被斷章取義,原話是“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讓。”
------也就是毛主席只是為我們定義了請客吃飯的形式:雅致、從容不迫、文質彬彬、溫良恭讓。1、雅致
前幾年請客流行起了壹股歪風,言必稱“擼串”。這股擼串之風大江南北、橫貫東西,以致於我出差十幾個城市,竟然每頓晚餐都吃的壹模壹樣。
後來在參加keso婚禮時,結識了壹位美女曰“小秋”,在朝陽門南小街裏經營壹間懷石料理,大快朵頤之際竟有大隱於市的超然,這種請客吃飯可謂雅致。
2、從容不迫
互聯網大會在烏鎮開了幾屆,正題沒說幾個,飯局支了不少。
每次飯局裏,就能看到所謂江湖大佬們的真底氣。小馬哥pony從來穩居中間,笑看左右大旗變幻;大馬哥jack壹如既往地不和屌絲們碰杯,只在湖畔大學的學員們崇拜的眼光裏秀壹秀。至於李彥宏、張朝陽、周鴻祎、丁磊們,就只能蹭蹭花邊流量。
所有這些小飯局,其實都融在更大的飯局裏:桐鄉市政府才是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