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感恩當下擁有,活出當下精彩——讀《見證生命見證愛》有感

感恩當下擁有,活出當下精彩——讀《見證生命見證愛》有感

編者按:本文是晚上艷利姐發在溝通小群的壹篇讀後感,作為壹個多年來致力於雙心醫學研究的心內科臨床醫生對於生與死、生與愛的觀察與感悟

因為好朋友史振偉大哥的贈送,才結緣路桂軍教授的《見證生命見證愛》這本書。壹看到書名就被吸引,正巧碰上當天休息,壹天的時間壹口氣讀完。被書中流露出的那份寬廣的愛和深深理解所打動,多次情不自禁留下眼淚。合上書本,我想談談讀這本書的感想和收獲。

首先談談有關死亡焦慮的話題。

我們中國人忌諱談與自己相關的疾病話題,特別是得了嚴重的疾病或心理疾病,“諱疾忌醫”這個詞就是這種現象的寫照。當然中國人更忌諱的是談論死亡,即使我們醫生也不例外。當我們面對臨終患者,我們會自動化地采用給予安慰及給予希望的語言,而不會直接談論死亡。 大家忌諱談死亡,是因為幾乎每個人內心都深藏著死亡焦慮,只是不自知或不願意承認罷了。經常遇到80歲的老人,他們口頭上說不怕死,而行為上卻過度關心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正像路教授在書中所說:“面對死亡,我沒有遇到哪個人能夠做到超然。很多人看起來很超然,但內心深處壹定有傷痛藏得很深,不為外界所懂”。

人們之所以對死亡有著深深的焦慮和恐懼,路教授在這本書中提到了三個原因:(1)對死亡過程壹無所知,害怕給別人添麻煩。(2)對生命局限性和短暫性感到無可奈何,害怕失去擁有的壹切會消失。(3)對親人未來生活的擔憂。在這三個原因基礎上我再加上壹個:曾經親歷過臨終患者的痛苦及親歷過非自然死亡的人們更容易出現疾病焦慮和死亡焦慮。舉壹個例子:有壹天我夜班,淩晨4點,壹位83歲的患者阿姨感覺心慌顯著,很緊張,伴後背發涼,做心電圖確有缺血的輕微改變,伴有心率血壓升高。我看了看她的造影結果,冠狀動脈沒有明顯狹窄,也就是說她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冠心病。我基本判斷是急性焦慮發作。她的女兒給我講述了最近她家發生的變故:老人的壹個兒子患腫瘤8年,兒媳壹直照顧病人。2周前兒媳突然暈倒在浴室,當時老人壹人在家,打了120,把患者抱到床上,給患者穿上衣服,送到醫院,很遺憾沒有搶救過來。1周後她的小兒子也離他而去。我給老人仔細聊了聊她的病情,適量用了些藥物,病人漸漸好轉。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壹壹列舉了。

死亡焦慮是壹個很正常的現象,每個人都逃不過。對於死亡焦慮的態度,也許我們可以采取知道它、允許它、了解它、最終希望化解它,從而達到向死而生的目標。這也許就是死亡教育的部分內容和意義吧。?

先來了解壹下死亡。死亡是生命的壹種自然現象,正如花開花落。死亡的過程也是有壹定規律的。路教授認為人的死亡就像人的出生過程壹樣,經過幾百年的演化,是有自然流程的:最先喪失的是味覺,緊接著會有發熱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再到最後可能會出現缺血缺氧昏昏沈沈,最後在睡眠中不知不覺走了。如果臨終患者了解這個自然過程,也許就不再懼怕。我最近應用這個理論指導我的表姐如何陪伴病危中的舅媽,減少了她的很多焦慮。

接下來,我們了解壹下死亡的價值。啟明星生命關愛中心的發起人陳建鵬博士在被采訪中提到:“不知死,焉知生”,正是因為生命有終結的壹天,才會讓我們對生命深入思考。我們大多數人都覺得時日還長,沒必要、沒時間、沒興趣甚至忌諱去思考這個問題,然而路教授說這壹天經常會是不期而至,會弄得人們措手不及,倉促行事,最終難免留下很多的遺憾。生命教育課程中關於死亡冥想練習可以讓我們靜下來,幫助我們完成這個重要的人生課題。不妨壹試。路教授也在書中有詳細介紹。

海倫凱勒說過:“有時我想,要是人們把活著的每壹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後壹天該有多好啊!這就更能顯出生命的價值”。當我們意識到我們在世的日子時光短暫,我們就會珍惜當下的壹分壹秒,不被勞苦愁煩所累,不被狹隘思想捆綁。放下對名利的過分追求,才能找到內心真正的使命,充分活好每壹天。壹位因心臟驟停患者被搶救過來後來我科住院,死而復生,當被問及對人生的感悟時,他說內心比以往平靜淡定了很多,不再太計較得失。路教授在服務患者過程中發現,臨終患者更註重親情和愛,正如壹位臨終富豪說,如果能再活三十年,他就在家裏陪陪親人,要不然就覺得白活了。富豪臨終時的醒悟提醒我們目前還健在的人, 趁現在就要好好打理親情:溝通、陪伴、無條件的愛,讓親情表達更充分,以免未來後悔。

在這裏,我還想舉個印象深刻的例子:我們病房壹位臨終患者每十分鐘就要叫醫生護士,眼睛瞪的大大的,訴說自己的各種不適。看得出來,他很恐懼。跟家屬溝通,家屬說他在生活中很自私,不為孩子及老伴考慮,沒有可以說知心話的親近的人,家屬來陪伴他,他會說很多指責的話語,搞得親屬不願意陪他,找了護工幫忙。跟家屬溝通最後陪伴的重要性並同意陪伴後,才緩解了醫護的壓力,患者本人也安靜了很多。我當時在思考,如果時光倒流十年,我們誌願者或社會工作者能為這位老人及家庭做些什麽?做些什麽才能不讓老人帶著這樣的恐懼離開呢?路教授指出:死亡教育的真諦就是愛的教育。有了愛,我們就不再恐懼死亡,死亡焦慮也得以化解。也許就在此刻,我們可以給父母打壹盆洗腳水,或者告訴孩子他對我們是多麽重要,或者感謝壹下愛人的付出,甚至給問路人壹個溫暖的回應。道歉、道謝、道愛不僅僅是臨終關懷的內容,也需要貫穿人的壹生。總之,面對死亡,時不我待,讓我們感恩當下擁有,活出當下精彩。當哪壹天死亡真的到來,我們將會擁有更多的寧靜和從容。當然對待死亡的態度也存在明顯文化差異,我們中國人傾向於延長生命大於提高生活質量,西方人則更重視生活質量。我在塞舌爾援非期間,也發現他們為臨終患者醫囑常常為:fluid and love(補液和關愛),很少采取創傷性措施。顯然,死亡教育對我們中國人顯得更為必要。

談完關於死亡焦慮的話題,我還想簡單聊聊從路教授那裏學到的關於醫患溝通的理念和溝通技巧。我是壹名心血管醫生,臨床過程中發現,三分之壹的患者合並焦慮抑郁情緒,而且這個比例還有增加及年輕化趨勢。為了能與患者更好溝通,我業余時間學習心理學,考取心理咨詢師證,現在也在參加正念減壓師資的培訓,爭取做壹個合格的雙心醫生。通過讀這本書,我從路教授身上學到了壹些醫患溝通技巧。(1)對患者進行疾病真相教育非常重要:很多患者對疾病存在認知偏差,容易將自己的疾病災難化。醫生站在專業的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疾病做較為詳細真實的講解,能有效消除患者的疑惑和焦慮。壹位患者聽了路教授關於死亡過程的描述後,說到:“如果死亡是這樣的話,我願意配合”。我在臨床實踐中也體會到:患者總願與醫生多聊壹會,目的就是想從醫生那裏確認他的病到啥程度了。當然治療方法和生活中的註意事項也是患者教育的重要的內容。(2)讀懂患者軀體不適背後的心理痛苦:從患者的肢體語言了解到患者的痛苦很大可能來自心理痛苦後,路教授經常這樣問患者:“在發病之初,是否有壹件特別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現在想來依然讓妳放不下”?路教授說這個辦法屢試不爽。我認為這個方法可用於任何身心疾病患者的診療當中。(3)同理心的應用:有時候病人找醫生傾訴,是希望醫生能讀懂他們的痛苦,壹席安慰的話語後,患者的病也許就好了壹大半。深度傾聽和陪伴是經常應用到的技巧。(4)用啟發替代說教,用“建議”替代“應該”。每個人內心都擁有完備的內在智慧,聰明的醫者善於啟發患者,讓患者自己找到內在的康復力量。壹個鮮活的例子是:當病人問路教授是否相信有另壹個世界,路教授利用反問的方式啟發患者:妳信嗎?? 我們還可以從書中找到很多精彩的醫患溝通場景,不再壹壹列舉。? 路教授跟患者的溝通如同行雲流水,我知道這裏面雖然也應用了壹些所謂的溝通技巧,但更重要的是路教授是在用生命影響生命,是路教授對患者的那份深深的理解、慈悲和關愛在溝通上的體現。

作為壹名雙心醫生,提升自己的換位思考能力、同理心、慈悲心及對生命的敬畏是我成長的關鍵。沒有哪種藥或手術能根治患者的心理痛苦,我們可以多些傾聽和撫慰,喚回患者本有的康復力量。目前復雜的醫患關系是大家討論的社會熱點,牽涉到社會的多個方面,單從醫生的角度來講,我在服務患者中體會到:不以偏見看待人,以患者本來的樣子來理解他,可能是壹種不錯的職業態度。路教授這本書用大量的真實事例展示了對臨終患者及其親屬的身、心、靈、社的全人關懷的方方面面,壹個個看似平常的故事中,蘊含著作者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及人生智慧,我也只能從中擷取壹點點寶藏來分享。感恩遇見這樣壹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值得反復體味的書。感恩啟明星關愛中心為我們舉辦這場意義非凡的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