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活著,真美好——去火葬場送別了壹位親人後的感想

活著,真美好——去火葬場送別了壹位親人後的感想

有人說,好死不如賴活著,我開始相信這句話了。

在淩晨0點時分,剛好在國慶節到來的前幾分鐘,我收到了壹條我堂哥發來的信息:弟,我媽走了,在2號辦事,妳記得回來幫忙。

消息很突然,因為在我中秋回家的時候,老人家即使臥床兩年多,但是精神面貌和食欲絲毫不減當時,完全看不到任何的征兆。

這個話題就從這位老人離世浮現在我的腦海裏。我想分享的有四點:

1.感性地活著

當天,綿長的滴答聲伴隨著六短兩長的敲鑼聲和壹下純厚的鑼聲,所有的流程正式開始了。老人家算是長壽,而且臥床兩年,在無痛無癢的情形下離開,(後來經過專業的人的解釋是,老人的死因很大可能是血栓堵塞了主動脈,所以在短時間內沒有征兆就離開了),無論是對於老人自己還是其他親人,這算壹種解脫。滴答聲好像可以直擊人心壹樣,這種陰深感直接透過皮膚表現出來,讓人不自覺地發了寒。既然說是解脫,那麽所有人都沒有這種親人離世的悲痛感,除了她——老人家的大孫女。她哭了,站在她旁邊的妹妹應該覺得不至於,所以妹妹看著我指了指她姐姐,是在告訴我她姐姐哭了。那個時候,我由衷地感動。世人皆笑,我獨哭——這種感性不會受理性的驅使而變得麻木,這是作為壹個人最真實的活著的表現。

即使所有人都會告訴我們:“沒事的,沒事的,會好的,會好的。”我們也有權利保留自己真實的感受,並用比較直接的方式表露出來,只要在不傷害他人的基礎。

開心的時候,我們可以不管是否有人看著,我們都可以瘋狂地笑著;

悲傷的時候,如果眼淚藏不住了,我們就仰著天,因為有人說過,仰頭看天,眼淚就不會留下來;

感動的時候,我們可以笑,我們也可以哭,因為沒有壹種標準的感動的表現方式。

有人說,成熟的人,是情緒管理能力很強的人。

但是我還想做那個感性的人,因為我難受的時候,我會哭,開心的時候我也會笑。

2.不要怕生活捶打

生活裏的所有捶打只是證明我們還活著,而且是可以更好的活著。

在火葬場我看到了壹幕:在2號爐的屍骨出來後,工作人員把那爐子的骨灰捶打得很碎,然後再裝缸,因為工作人員會按照家屬帶來的先人的房子——骨灰缸——的大小做對應的處理。在3號爐也就是我的親人的爐,工作人員是會把屍骨從腳開始放,慢慢地把所有的屍骨相對完整的整齊地放進先人的房子。

對比看了壹下,想了壹下。我們都不知道以後我們的後人給我們選擇了壹個什麽樣的房子,說不定我們活著的時候受生活的捶打,死後還會被人捶打成粉塞到壹個小小的缸裏。這壹刻我肯定地認為,活著真好,就算是生活對我的捶打讓我有點難受。

有人可能會說,死後怎麽樣有什麽關系,的確是的,死後我們什麽也做不了,我們不能從粉狀突然化身成壹個靈魂站起來唾罵那個捶妳的人,既然沒得選擇又有什麽關系呢。如果我們轉過身來想想,生活對我們的捶打,既是證明我們還活著,也證明我們還有選擇。面對不公,我們可以選擇接受不公但做更強大的自己,或者選擇站起來說兩句粗口“去**的生活”然後繼續好好活著。

生活捶打妳了,妳就打回去唄。

3.活著不累,活在別人評價裏才累

在辦事之前的壹個晚上,我們是要守靈的,守靈就準備好壹個晚上都留在這裏了,不能回家睡覺,只能在這裏席地而睡或者不睡,還不能空著肚子。就因為這個備用填腹的幹糧沒有準備好,妯娌之間吵了起來,小的說大只知道提問題又不提前準備好,大的說小的為什麽只能我去準備啊妳去準備也可以的啊,為什麽妳就不去啊。然後最後回到那句,妳壹直都是這樣的,老是要贏,什麽都要贏,說就聽不進去。當所有的指控都變成評價的時候,大的就不說話了。

辦事的時候,我堂哥接到壹個電話,然後接著電話壹直走出去村口,在辦事重要的環節的時候,必須需要子在場,我堂姐他們到處找我堂哥,然後看著堂哥從村裏那裏走回來,然後他順便指點了壹個人讓他走出去村口,堂姐看到堂哥的時候就開始埋怨了:現在這個時候很重要的嘛,這個時候還到處走,所有人都在等妳的嘛。堂哥不做理會,直接進入流程。我知道他接電話是因為殯儀館的車來了,而這個是也是他自己對接的,所以我能理解他走出去因由,但是他妹妹應該不能理解。而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麽,所以不嘲罵不反駁不理會。

類似我堂嫂,提出問題,不是希望被指責,而是希望壹起想辦法解決,但是最終只能啞口收場。

我堂哥,他知道自己自己做著正確的事情,不需要他人的指點也不在意他人的評價。

人吶,活在評價中,累啊,活在自己中,爽啊。反正到頭來都是壹堆白灰,又何必在活著的時候活成他人眼中要求的自己呢。

4.正確教育孩子關於死亡的知識

記得我們那個年紀的時候,我們老壹輩都是用極端的方式讓我們認識死亡——逃避它,甚至是逃避看見其他人的死亡的場面。所以我們小學初中參加親人去世的方式都是躲在家裏鎖好門不出門,好奇的我們會躲在門縫後面偷看經過的人群,晚上做著沒有畫面的噩夢。

而我這壹位初中的侄女見證過兩位親人離去的場面了,每壹次參加這種活動,我堂哥都會在旁邊循循教導,這位老人生前是怎麽樣的,然後經歷過什麽的的情況變成疾病纏身的狀態的,最後就是離去了……關於離去呢,它是這樣的:其實呢,人也是自然界的生物,也是會正常地經歷過生老病死的,而死只是壹個環節而已,我們壹生中還有很多的環節,譬如我們出生開始學習語言學習走路,學習接觸這個世界,可能過程中我們也會學習接觸其他人的老去,生活中還有很多重要的環節,例如上學讀書,學取知識,戀愛結婚,構建家庭,撫養子女,善待自己。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選擇做任何自己想要做的不違背 社會 道德,不違背法律法規的事情,我們可以做自己。死亡,只是我們會面對的也是肯定會來的壹個時刻而已,我們不需要刻意的去擔心這些時刻,因為人生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妳去面對,妳根本沒空去想它,可能妳現在面對的是升學考試,妳也沒有太多的精力去想其他事情壹樣。

這位堂哥是出去讀過書的人,喜歡講道理,但是在教導女兒客觀的面對死亡確實是我們該要教的。我們本來從受精卵變成人形,然後人形變成白灰,無中生有,有中歸無。我們能夠留下的應該也只有印在後代記憶中的自己了。

我用我經常說的壹句話結尾了:這都不重要,除了生死,其他都不是事。

折騰吧,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