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文玩(二) 紙短情長說花箋
如果把宋徽宗《池塘秋晚圖》局部放大, 箋紙花押處,可見若隱若現的卷草紋飾,還細細塗上雲母狀發光物質,隨著角度不同也有著繽紛色彩,典雅華貴。除了為人熟知的霸氣花押 “天下壹人”,這張砑花箋紙,也是帝王的專用物品,代表著宋代制作工藝的最高水平。
1?
箋,是古代對精美加工紙的統稱。供寫信或題詩等用的小幅箋紙,稱為信箋,也稱詩箋。
花箋,又稱“彩箋”,紋樣與顏色各異。壹般尺幅較小。後世把帶有紋飾的大幅紙張,如對聯紙,也歸入花箋之列。有染色、加蠟、砑光、灑金、描金、泥金、彩繪和雕印等工藝。精美典雅的木版水印花箋,為明清以降的文人墨客所珍愛,但其發端,在早遠的東晉。
紙張出現之前,中國人主要的書寫材料是簡牘,即竹簡和木牘。書寫後束繩封泥蓋印,完成壹“封”信,也是“尺牘”壹詞的由來。
東漢蔡倫造紙,但尺牘的稱呼沿用下來,不過箋紙還要稍晚。直到雕版印刷術出現,以棗木或梨木反字刻版,刷墨印紙,從而形成書頁。成語“付之梨棗”,就是指書稿雕版印行;我們把稿件交付刊印雅稱“付梓”,也是歷史承襲,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花箋有了新的發展。
唐箋香艷,五色相爭;有才女薛濤裁紙為箋,以適應絕句的四言篇幅。采芙蓉紅花為染,壓平陰幹,將花瓣灑於箋上,是為薛濤箋,也稱桃花箋、浣花箋、紅箋。
宋箋清雅,素紋暗湧;最愛砑花箋的蘇軾,《久留帖》中,花卉紋樣依稀可辨;《屏事帖》,幾何圖案排列有序;而《獲見帖》更是布滿牡丹草紋,鳳鳥穿梭,奢華而低調。
明代發展了彩色的套版印刷,第壹塊木板印出線條,第二次印紅色,第三次印綠色部分…,稱為饾(dou)版套印,更出現了圖案凸起的拱花。有了批量印刷的技術,文人的審美情趣勃發。除了尺牘,花箋書信湧現出更多美輪美奐的稱呼:尺素、雁書、魚書、魚素、朵雲……
因為文人雅士往往自己設計制作花箋,高雅不入俗流。不僅用來書寫繪畫,也是傳統藝術的載體。
鄭振鐸先生的描繪:“淺深濃淡之間,毋茍毋忽,雖壹絲壹葉之微,罔不目註手追,惟恐失樣,用力之重輕,點色之緩急,意匠經營,有逾畫家。” 是在民國二十三年,重鐫付印《十竹齋箋譜》時,對於古人苦心經營,留下的感慨。他還和魯迅先生輯印了《北平箋譜》,亦是精益求精。
2?
壹、要談花箋,還得先說說紙。
作為四大發明之壹,東漢出現以樹皮、舊麻布和舊魚網為原料的“蔡侯紙”,以蔡倫名世。之後皮、竹、草等均用以造紙。根據原料的不同,大致將古籍花箋用紙分為三類:
麻料紙,麻料紙的原料有苧麻、大麻、亞麻等,統稱麻紙。始於西漢,盛於隋唐,衰於宋元,絕於明清。麻紙面無光,纖維束較多,易著墨,紙質韌性強,抗老化亦強。
皮料紙,原料主要楮是樹皮、桑樹皮、青檀皮等。始於東漢,逐漸取代麻紙,產自浙江、安徽、河北等地。紙質較細、制作精良者為綿紙或宣紙。而紙質稍粗,纖維束較多者為皮紙。
竹料紙,始於宋代,南方竹料是其主要原料。因為成本低,壹經出現即取代皮紙。竹紙紙薄適中,有黃白兩種,以淡黃色居多。面平滑,背稍澀,夾有沙粒和草棍,韌性差而脆,簾紋寬窄都有,隨年代變化為二指至壹指左右。
二、歷史上比較著名和常見的紙張:
薛濤箋,相傳為唐代才女薛濤設計,是壹種便於寫詩,長寬適度的花箋。原用作寫詩,後亦為信紙,甚至官方國劄也用,流傳至今。
澄心堂紙,相傳為南唐後主李煜制,蔡襄有著名的《澄心堂紙帖》,梅堯臣也贊之“滑如春冰密如繭”,可見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金粟紙,始於唐代,采用黃蘗染色,兩面加臘砑光而成,是專門用來摹寫佛經的名紙。宋時演變成壹面加臘砑光的金粟山藏經紙,源於印經盛行,為滿足需要,在歙州專制“硬黃紙”。而因海鹽金粟寺抄經極多,“金粟箋”便沿襲下來。質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有濃淡斑點。防蛀抗水,雖歷千年,猶如新制。
謝公箋,宋初謝景初創制,是經過加工的染色紙。謝氏受薛濤箋啟發,在益州制造“十樣蠻箋”,即十種色彩的書信紙。色彩艷麗,雅致有趣,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十種,與薛濤箋齊名。
高麗紙,又名韓紙,古高麗國所產之紙。以棉繭造成,色白如綾,堅韌如帛,用以書寫,發墨可愛。多為粗條簾紋,紙紋大,厚於白皮紙。我國書寫高麗紙,大部分是桑皮紙,清乾隆時有仿制的高麗紙。
水紋紙,又名“砑花紙”。迎光能顯出簾紋以外的發亮的線紋或圖案。制法有二:壹為在紙簾上用線編成紋理或圖案,凸起於簾面,抄紙時此處漿薄,故紋理發亮而呈現於紙上。其二為將雕圖案的木模,用力壓於紙面呈現。現代帶水紋的證券紙和貨幣紙,多據此制成。
開化紙,又名桃花紙,因產於浙江省開化縣得名。雖薄而韌性強,有簾紋而不明顯。始於明代,大量應用於清初至乾隆年間,列為名貴紙品,專供清內府、武英殿及揚州書局印書。
連史紙,是明清著名壹時的精良竹紙,以嫩竹為料,又稱竹料連四紙。產於福建和江西兩省,色潔白,面光滑,背稍澀,沒有草棍和毛屑粘附,簾紋約壹指。多見於乾隆以後的書籍,為現代古籍修復的必備紙。
3?
文房用紙之精品,箋紙也,其最妙者,為花箋也。獨具壹番情調,常用於賦詩唱和、魚雁往來。
花箋的使用在晚清民國達到巔峰。這組翁同龢尺牘,色彩斑斕,美不勝收,令人神往。
晚明之後的花箋,多集結成冊為箋譜,融書畫、篆刻和印刷為壹體。便於箋扇莊售賣時展示。以《蘿軒變古箋譜》、《十竹齋箋譜》和文美齋《百花詩箋譜》最為著名:
《蘿軒變古箋》,明代吳發祥刻印於天啟六年(1626年),是目前傳世箋譜中早的壹部,堪稱古代拱花箋譜之首,是中國早期木版彩印精品。
箋譜由明代顏繼祖輯稿,吳發祥刻版,上、下冊。上冊有顏氏自撰小引三頁、列畫詩、筠藍、飛白、博物、折贈、琱玉、闘草、雜稿***八目;下冊八目,分別為選石、遺贈、仙靈、代步、搜奇、龍種、擇棲、雜稿。
《十竹齋箋譜》,明代胡正言刻印於崇禎十七年(1644),是中國水印木刻的巔峰之作,運用饾版”和“拱花”,成為世界印刷史的亮點,被視作“彩色套印版畫的開端”。內有“清供”“華石”“博古”“畫詩”等,近三百種圖樣,蔚為大觀。魯迅先生稱之為“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也對日本浮世繪,乃至近代西方藝術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百花詩箋譜》,套裝2冊。光緒壬辰(1892)年,天津紙局文美齋延請張兆祥,繪制《百花詩箋譜》畫稿,刊布發行,成為我國古箋譜的代表作之壹。每幅繪有各種花卉,姹紫嫣紅,絢麗多姿。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魯迅和鄭振鐸在琉璃廠,遍求花箋三百余種,1934年合編《北平箋譜》。線裝壹函六冊,沈兼士題簽,魯迅作序,印二百套。
每壹張花箋,都是壹枚精湛的藝術拓片,濃墨染玉箋,是道不盡的情愫與情懷。舊時文人的雅趣,心向往之。不過箋紙之美,隨著筆墨的遠去,也漸如緊鎖深閨,令人唏噓。
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全文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