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白雀鎮的民諺、民歌、民俗、禮俗

白雀鎮的民諺、民歌、民俗、禮俗

1、農諺

椿樹蓬頭浸稻種,泡樹開花種棉花。

立夏不露頭,割了麥子餵老牛。

人誤地壹時,地誤人壹年。

小署刮南風,十沖幹九沖。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

大署小署。紅薯亂處。

曬七不曬八,曬八打坷垃。(指翻犁)。

2、天氣諺語

壹塊烏雲在天頂,最大風雨也不驚。(適用夏天)

雲下山頂將有雨,雲上高山好曬衣。

烏雲接日頭,半夜雨不愁。

久旱西風更無雨,久雨東風更不晴。

壹場春雨壹場暖,壹場秋雨壹場寒,十場秋雨換上棉。

蜢蟲撲面,下雨不遠。

雲攆雲,必是晴,雲蓋雲,必天晴。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3、民歌:

⑴、車水民歌,壹般為五句,調高,韻慢,聲長,音亮;鄉土氣息濃厚,美感十足:

小小水車下河灣,

腳蹬車輪臂匍桿,

哪個車葉不拉水,

哪個龍骨不當間,

哪個年輕不愛玩。

小小水車下江河,

壹路咿呀壹路歌,

車幹多少塘和堰,

打破多少鼓和鑼,

累壞多少小哥哥。

這幾段車水歌,是壹種戲唱:

(女)小小筆桿七寸長,

寫封書信寄我郎,

先問壹聲公爹母,

再問壹聲我的郎,

何時接奴入洞房?

(男)小小筆桿七寸七,

寫封書信寄我妻,

先拜壹聲嶽父母,

再敬壹聲我的妻,

手上無錢咋娶妳。

(男)新婚小哥去采茶,

吩咐賢妻妳在家,

無事莫在當門坐,

少梳油頭莫戴花,

留個笑臉郎回家。

(女)心幹肉呀小哥哥,

還沒出門這啰嗦,

無事專在當門坐,

塗脂抹粉帶笑窩,

留壇老醋妳回喝。

⑵、鄉村小調:

我出正,誰對正,什麽那個開花點明燈?哥呀,哎嗨吆,什麽那個開花點明燈?

妳出正,我對正,燈草那個開花點明燈。妹呀,哎嗨吆,燈草那個開花點明燈。

我出二,誰對二,什麽那個開花起苔兒?哥呀,哎嗨吆,什麽那個開花起苔兒?

妳出二,我對二,油菜那個開花起苔兒。妹呀,哎嗨吆,油菜那個開花起苔兒┉

⑶、托物言情的民歌:

鴻雁化青竹,節節骨質幽。

枝枝情未盡,葉葉愛相酬。

倩影常依動,芳魂隨綠遊。

疾風尤韌在,緒重亦頷首。

昨夜相思雨,淒然濕綠州。

⑷、經典兒歌童謠:

之壹:

扯磨拉磨做個大油饃饃,

吃半個留半個,

還有半個哪兒去了?

貓鬧去了

貓哩?上樹了!

樹哩?水淹了!

水哩?龍喝了!

龍哩?上天波了!

天哩?那啵 咧!

之二:

車水喲,栽秧喲,

糯 米幹飯淘湯喲.

之三:

月亮走,我也走,

我給月亮提笆簍.

笆簍笆,摘棉花,

棉花殼,紮我腳,

哎喲哎喲小哥哥.

4、民俗:

⑴、接年,是白雀園迎新年的習俗。接年,壹般由家庭男長者操作,在零時至清晨之間進行。各家各戶先後不壹,但接年的程序大致相同。八仙桌壹張,或大或小,迎門而擺。桌上擺臘肉壹塊、臘魚壹條、果子或點心三盤、糍粑三碗、茶三杯,當然這些東西也不是固定的,但壹定是家裏最好的。擺好後,先在桌前對天燒紙,而後轉身到供桌上燃三爐香,繼而分別對天和中堂跪拜,此間燃放煙花、爆竹。最後把接年的供品端上供桌,到此接年便結束了。

⑵、香堂子,也就是供奉祖宗及神靈的字聯,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中堂中央處貼壹寬幅,縱書“祖宗昭穆神位”,左右各有壹行縱書小字,左為“東廚司命”,右為“福祿財神”。其意如下:“祖宗昭穆神位”是指列位祖宗依照輩分秩序就座,左為昭,右為穆;父為昭,子為穆。“東廚司命”指竈神,即竈王爺。“福祿財神”指福、祿、財三神,亦稱三星。寬幅兩邊還配有壹幅窄聯,聯的內容各異,但不乏佳句,多為“天賜鴻恩福祿壽喜,家垂燕翼禮樂詩書;寶鼎呈祥香結彩,銀臺報喜燭生花;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之類。供奉祖宗是中華民族久遠的孝道,也可說是對祖宗事業的繼承和發展;供奉“四神”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⑶、鬧花燈,從正月十三開始,要鬧到二月初二。鬧花燈並非易事,要做很多準備。用竹、紙、布等,紮壹條彩色的旱船;再紮壹擔花筐,也叫花挑,就是供人挑起來的花籃或花筐;還要紮十幾對燈籠。準備兩套鑼鼓,大鑼、鑔子、釬鑼、鼓等,每套四件。最重要的是組織壹班子人馬:找七八位漂亮的小調唱得好的中青年女子扮船娘子、挑花筐的花姑、陪花筐的侍女;還要找壹批中青年男子,敲鑼鼓、護衛彩船、維持秩序、端茶倒水、處理些事物等;扮艄公,男女均可,總之要能言善變、幽默詼諧;打燈籠,有十幾個十四五歲的孩子就可以了,把燈籠拴在丈余長的竹竿上,高高舉起,分成兩隊,壹隊陪船,壹隊陪花挑;為了萬無壹失,通常要有壹群幫腔的人,烘托民歌群起群和的效果,免得冷場或鬧出尷尬的局面,老中青男女均可,人可多可少,當然是多多益善。壹切都準備好了,正月十三的晚上要演練壹翻,當地叫“試燈”,為正月十五晚正式鬧花燈做好準備。

鬧花燈壹般在夜間,旱船、花挑分成前後兩撥,逐村逐戶的進行。壹戶門口要唱兩三段門調,三五段小調。如果主人也愛唱,對起歌或鬧起笑話來,那就唱的多了。如果主人好客或玩的好,主人會在妳要走的時候,放壹掛小鞭炮,挽留妳,這時又要重新鬧、唱壹曲,也有可能再三挽留,那就再三的鬧、唱。鬧花燈,突出壹個“鬧”字,有說、有唱、有對白、有打鬧、有戲逗;形式多種多樣,且總在創新與發展之中。

民歌有“門調”和“小調”之分,統稱為家鄉小調。“門調”就是玩燈人隨口編的,見啥唱啥,壹般多為贊美之詞、吉祥話或笑話。花燈到了主人門前,就像兩人見面壹樣,要相互打招呼,所謂的“門調”就是對主人的問候和寒暄。鬧花燈鬧得好與不好,與門調編得是否逗人也有關系。

吉祥話門調:

紅燈出來紅燈進,紅燈又到貴府門;

自從紅燈鬧過後,男女老少享太平。

鑼鼓壹打喜盈盈,大家都是愛玩人。

去年玩燈人丟了,今年玩燈又丟人。

自從紅燈鬧過後,男女老少享太平。

壹到門口把眼觀,紅綠對子貼兩邊;

左邊貼是福祿壽,右邊貼是壽八仙;

福祿壽啊壽八仙,榮華富貴萬萬年。

新婚喜事門調:

壹到門口把腳挪,壹腳踩到老龍窩;

踩到龍頭生貴子,踩到龍尾狀元多。

適合於兒女在外地工作的門調:

壹到門口把頭擡,壹問喜來二問財;

文官何時去上任?武官幾載回家來?

適合於貧苦主人的門調:歌詞在道出真情的同時,寄寓了壹種同情,又留下了期望,這也是門調真實的壹面。

鑼鼓壹打心裏慌,稻草門樓土坯墻;

待到今年秋收後,掀掉茅屋蓋樓房。

搞笑的門調:

(男)壹到門口莫要跑,

跑掉繡鞋哪裏找?

(女)跑掉繡鞋奴會做,

(男)做的沒有買的好。

《十送》片段

正月鬧元宵,哪個年青不愛俏,送郎壹塊表。

二月菜花青,哪個年青不文明,送姐花手巾。

三月桃花開,手搬桃椏望郎來,送郎大皮鞋。

四月四月八,太陽壹出熱辣辣,送姐傘壹把。

五月是端陽,白米粽子抹白糖,送郎嘗壹嘗。

六月是伏天,汗水盈盈總不幹,送姐鵝毛扇。

七月有七夕,牛郎織女兩相依,送郎壹佳期。

八月是中秋,哪個年輕不風流,送姐紅蓋頭。

《報花名》片段

正月茶花香又香,小妹呀!二月蘭草開滿崗。

三月桃花紅似火,小妹呀!四月梨花賽粉墻。

五月梔花開得秀,小妹呀!六月打馬觀海棠。

七月荷花結蓮子,小妹呀!八月又聞桂花香。

九月菊花做好酒,小妹呀!十月無花漫天霜。

冬月雪蓮無處覓,小妹呀!臘月梅花帶雪芳。

《十繡》片段

壹繡廣東城,城裏紮大營,繡個曹操點三軍。

二繡十字街,街上好買賣,繡個劉備賣草鞋。

三繡壹只船,船在水中間,繡個太公垂魚竿。

四繡包文拯,包拯清又明,白天審陽夜審陰。

《青枝綠葉水中漂》片段

青枝綠葉水中漂,去年想妳到今朝,想妳得幹癆。

白天想妳不吃飯,夜晚想妳睡不著,睡著瞧到了。

壹愛妳的小白臉,二愛妳的紅腮邦,眉毛壹拱橋。

三愛妳的小白手,四愛妳的蒜苔腰,好比美人條。

五愛妳的好小腳,好比菜園紅辣椒,缺少人來瞧。

伸手拉妳妳不願,放下手來妳又笑,好比殺人刀。

二把拉妳妳還臊,半推半就帶紅潮,要死在今宵。

5、禮俗:

白雀園人好客而多禮,主要分為客禮和交往禮。客禮分待客和作客兩個方面。以待客為例,雖依客人身份的高低和交往時間的長短而區分為貴客、稀客和常客,但都要熱情迎送,盛情款待,禮數嚴格,不可失禮。請客有隔月不接客之俗,如有喜慶大事,須提前告知客方,但不能隔月奉請。接客有面請、代請、柬請之分。面請由主人親自登門接客,代請時,須由代請人向客方代達主方請客之意和未能面接之因,柬請又有套柬、單柬之分。客人進門後,首先要說些寒暄、問好之類的謙詞、套話,送溫水洗臉洗手,然後沏茶敬煙。飯前二次送水洗手,飯後再次送水漱洗。對獻茶更為講究,每個客人壹只專用茶杯,頭道水倒掉,稱為洗茶,二道水方可飲用。頭遍每杯倒夠七分,二遍三遍倒滿杯而止。新客人來到須將舊茶倒出,重新沖沏,不得用壺中剩茶待客,否則失禮。客人喝足,即倒掉茶腳,示意不再飲用,主人才免請。

入宴時依位就座之禮十分講究。壹般客宴兩旁是首位,右位為客坐,左位為陪坐,客位主位的坐次按輩數分排,尊卑上下不可顛倒。若是待新女婿,客宴正面為首位,為新人必坐之位。以客廳門和桌縫確定上下席位,有“桌縫對肚皮,必然是下席”之說。入席落座後開始上菜,第壹碗端上來的不是菜,而是白開水裏放壹些蔥花,俗稱洗筷子和湯勺水,每次上菜的時候,要突出上席,壹般情況下,每上壹道菜,上席先動筷子,在入喪事宴的時候,用碗裝的菜在撤席時,碗與碗不能摞在壹起(意味著落在晚輩身上)。宴席標準不壹,但壹般都有三道圓(紅薯圓、魚圓、肉圓)。該鎮南部山區等村喜事以近親為先,喪事以朋友為重,以遠就近。入席時彼此謙讓壹番,隨後坐在安排好的席位上,不可越位,否則會貽笑大方。

交往禮既適用於親戚朋友之間,也適用於上下級和同事社交之中。親朋交往壹般在重大節日、紅白喜喪事時為多。春節是壹年中必須走動的節令,必須互送拜年禮品相賀。對於壹般親戚,如果春節期間沒有去拜年,就意味著妳不同他過走了(除非妳事先同他打招呼)。外甥、女婿、姑侄之輩,壹般要於正月初八前向尊長拜年,去的太晚將會失禮。有的戶族則要求外甥初三不到舅舅家去拜年。親戚交往最頻繁、最隆重的是父族、母族、妻族三大親,姑親、姊妹親、幹親次之。如彼此禮儀不周,輕則造成隔閡,重則導致絕交。十四、傳說

⒈雙輪河傳奇。在白雀園的北端,有壹個古老的集市---雙輪。靠-雙輪集市的東面有壹條河,叫雙輪河。每逢春季,兩岸綠樹成蔭,花草繁茂。河水清澈,漾起漣漪,河中央有壹龍潭,深不見底,壹塊200余畝的大竹林在雙輪河的下遊,遠遠望去,宛如壹座綠色的長城。有詩曰:“雙輪雖小壓天臺,東有龍潭西有淮。兩岸桃花戲流水,漁郎何不問津來。”

原來的老河道是在雙輪的西邊。相傳在明朝時期,雙輪街上出了三位貴官,南頭有羅天官,北頭有姚禦史,中間出個毛巡按。有壹年春節,他們壹起到張天師家去拜年,張天師大擺宴席,席中有壹禿頭青年端菜。飯後,羅天官對張天師說:“今天有勞於天師,菜肴甚佳,興致甚濃,然壹禿少年出入席中,實乃不雅。”天師答曰:“此乃吾護衛,禿尾龍是也。”羅天官說:“若為龍,請現原身以觀。”張天師便叫出禿尾巴龍,令現原身,須臾,滿屋金龍輝煌,威風凜凜,甚是駭人。

事後,禿尾巴龍便懷恨於羅天官,說他看不起人,要加害於羅天官。羅天官知此事後,就求救於張天師,張天師就在他的左手畫壹閃,右手畫壹雷,囑咐他壹旦情況有變,可用雙手擡架到家便無事。此時正烏雲翻滾,雷聲大作,大雨傾盆,羅天官仰觀天色,見禿尾龍正在半空,他還未來得及擡架,就被禿尾龍打死。

但禿尾龍還不放手,決心要抄掉羅天官的墳墓,他化為壹老叟,討凡人之口,常出入羅天官墳山左右。壹天,他向壹兒童說:“這座山能不能抄掉呢?”孩子答道:“能!”當天夜裏,禿尾龍調動蝦兵蟹將,將西邊老河堵住,把羅天官墳山抄成壹條新河(今河道),並抄壹個深潭。據說當時抄這條河的時候,還累死了七條穿山甲呢。

⒉毛爺山傳說。據傳說,在唐朝末年,有壹忠良毛將軍領兵在雞冠山東北部的壹個山頭上打仗,戰鬥中被壹奸臣暗害,毛將軍忠心報國,寧死不屈,死不倒下,屍體挺立在山上。皇帝得知後,痛心疾首,為紀念這位以身殉國的大將,將死去的毛將軍封為當地方圓幾百裏的王爺,並將此山封為毛爺山,在山頂上修了壹座寺廟,裏面供著毛爺的畫像,還有數十名和尚守護此廟。每年正月十六和二月二,有數萬群眾到毛爺山朝拜,或燒香還願,或乞神降福。

⒊螺螄石傳說。在龍寨村大吳灣的西頭,有壹條古老的小溪,溪水長年淙淙地流個不停。在小溪的岸邊有兩塊古石,壹塊為鹽石,壹塊為油石,人們又統稱這兩塊石頭為“螺螄石”。

相傳在很久以前,那塊鹽石長鹽,油石淌油。在兩塊石頭的中間有壹個深不見底的清水潭,名叫“螺螄潭”。當地的人白天來這裏把油鹽取走,壹夜間又長滿壹罐。靠近石頭的左邊還有壹個碾米槽,米槽裏的米怎麽鏟也鏟不完,年年如此,代代如此。

後來,不知從哪裏來了壹位陰陽先生,出於嫉妒,他對村裏人說,在這兩塊石頭上各鑿壹個大槽子,油鹽米將會出的更多妳們的子子孫孫就會吃不愁穿不愁了。人們相信了陰陽先生的話,就在石頭上各鑿壹個大槽子,然而從此以後,油鹽米再也沒有冒了。據說這兩塊石頭是兩個螺螄精變成,在被陰陽先生打死的時候,還流出了很多血。

⒋仙人脫靴的傳說。在賽山村黑龍關的路途上,天緣壹石。石上有似於靴子壹樣的深痕,相傳八仙經過此地,在此休息,脫靴倒灰塵,在此石頭上磕了壹下,而留下靴痕。幫為仙人脫靴。

⒌油七罐的傳說。在賽山村雷盤坳小廟路邊上有壹個特大的石頭出土面,體積約八十方,正頂端現有若0.2方的壹個石窩,相傳在遠古之時自產油七,可供壹灣食用,全因人心不足,想多產而出售,請石匠將石窩鍛大,那料事如願違,被鍛死了。

⒍鐵門檻的傳說。大尖山騰嶺向南約壹公裏處,又有壹峰,名曰三馬斜角(g…),北端有壹橫路,路旁有壹石更,象門檻壹樣,橫於路中,此叫“鐵門檻”,相傳古時候有壹樵子打柴經常到此,常見這裏鐵門閃開,這樵子常入內玩,內有金街,生意興隆,後因樵子偷了裏面的“金豆子”被趕出來,緊閉鐵門,至今未開。

⒎死人溝的傳說。大尖山林場後山,名叫賽山,賽山的南山窪是壹深谷,此地名喚死人溝,相傳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時期,太平軍在此山寨上被官兵圍攻,慘遭失敗,統治者的官兵將太平軍殺死在山溝裏,血流成河,死人溝由此而得名。

⒏賽山寨的傳說。明朝成祖年間,涼亭鄉馬家 有壹姑娘嫁給賈溝當童養媳,後來起名馬金花,地方尊稱“馬千金”。其人當時過困苦的童養媳生活,白天在此山麓放牧、打柴,夜裏整米磨面。

有壹天天快黑了,她還在山放牧拾柴,拾到的柴禾無“要子”捆,這裏她在山溝裏拾到壹根繩子,她順便用繩子將柴捆好,牽牛背柴回家,夜裏進磨坊磨面,人睡定之後,她看見廚房有光亮,走近壹看,卻原來是她拾到的那根繩子,她疑心地將繩子收藏起來,次日,經過實驗,方知是捆仙繩。她從此不歸家了,在此山上為王落草,買馬招兵,又受異人傳術,武藝出眾,在此壹方打富濟貧,四方設立關卡,如剛家灣下首是她所設的北大關,名曰“霸王墩”,長駱灣下首是她所設的東大關,名曰“黑龍關”。等等。

隨後,朝廷兵部員外郎沈平玉從此路過,被馬金花捉拿,其子沈山奎、沈山仲為救父,領兵討伐,馬金花看中沈山奎人品出眾,生擒活捉,強逼招親,投歸為大明朝廷。

清朝道光年間,連年災荒,陳五鬥又在此山落草。革命戰爭時期,當地豪紳為了逃避中***對他們的改造,又在此山負隅頑抗。民國十九年正月十五夜,中***攻破此寨,燒毀寨房,賽山寨霸主從此完結。

⒐竹人竹馬造反

古時候,白雀園鎮的側面有片很大的竹林。到了春天,翠竹青青,百鳥翔集,鳥語聲聲。

相傳有壹年,竹林色綠如黛,竹子大如碗口,長約三丈四丈,宛然獵獵戰旗,到了伐竹季節,壹位不速之客,忽然來到白雀園,對鄉親們說:這竹子壹棵不能砍,個個竹節都有壹卒壹馬壹戟,棵棵竹子都有壹位將官,越過壹春,兵卒肢體長全,壹反朝廷,奪來皇位,兒女百姓進住樂園,吃穿不愁,天下太平。說完這位不速之客揚長而去。

鎮南頭有位老頭,家有壹條純黑瘦狗。這條瘦狗在豬圈棚頂睡覺。豬棚上空常留壹塊雲朵。陰天呈現黃白色,晴天放出燦爛霞光,夜間化為赤橙黃綠等色。

當時,朝有壹位善觀天象的大臣,夜觀天象,陡然發現中原地帶壹個偏僻地區,有浮雲壹塊,放出五彩。他立即秉報皇上:“陛下,中原之僻域生浮雲壹簇,成五彩,乃天子之色也。度中原布衣皆有反心,願陛下慎之。”皇上聽後大驚,即遺皇兵數馬,遠征白雀,砍掉了竹林。傳說竹子被砍後,流血滿地,連月不止,腥味薰天,數月不散。第二年,竹林依舊蔥郁。

⒑朱洪武打蚊子

元朝末年,在封建統治都是殘酷統治下,民不聊生。貧苦農民朱洪武,年青時代,窮困潦倒,外出逃荒。相傳有壹天,朱洪武衣破襤縷,壹路風塵,來到老山廟(現老山村村部)。晚上,他到附近討壹點飯吃之後,就在廟裏的壹間破屋裏躺下。正是大伏天,天氣悶熱。洪武滿身汗泥,不到壹會,蚊子聞到了汗味,紛紛前來,吸他身上的血。開始中幾個,後來越來越多,最後蚊子打臉。他氣憤地說:“小小蚊蟲,欺人太甚,我壹巴掌將妳們打出去。”他猛地朝蚊子拍壹巴掌,頃刻,蚊子壹個也沒有了。於是,他心安理和時睡著了。從此,這間小屋再沒蚊子了。

後來,他參加了農民起義軍,並被擁立為人民領袖。他馳騁疆場,出生入死,終於推翻了元代的統治者,滅掉了元代最後壹個吸血的“蚊子”。

⒒胡米的故事

方寨大嶺是白雀園東南部的壹座最高的山峰。這裏樹木蔥蔥,怪石嶙峋。相傳在帝王時代,方大漢在這裏當寨主。

方大漢在壹次戰鬥中被亂箭穿心而死。他的女兒方小姐代父坐上了第壹把交椅。但小姐不會帶兵打仗,於是她就到處尋訪武藝高強的人做她的丈夫。壹天,方小姐的壹個謀士來到小姐跟前說:“商城有個余大漢,武藝過人,小姐有意嗎?”方小姐聽了以後,回答說:“把余大漢召來。”方小姐看到余大漢身材魁梧,憨厚老實,就決定嫁給他,並把第壹把交椅讓給了丈夫。

余大漢出生於貧苦家庭,從小放過牛,討過飯,與勞動人民有密切的交往。他從壹個武把式那裏學得了壹身好武藝。他壹頓能吃鬥米稱肉,用鐵帶系褲子。有壹年,朝廷派皇兵來掃蕩方家寨,殘酷地屠殺當地的兒女百姓。人們帶著妻子兒女紛紛投奔余大漢。余大漢把老百姓的財物糧食都藏在大寨之內。這天,皇兵正與余大漢大動幹戈,激烈的爭戰從清晨壹直持續到黃昏,這時余大漢肚子已經餓了,鐵褲早已松了,他只好壹只手提著褲子,壹只手招架。皇兵乘虛而入,余大漢寡不敵眾,被皇兵殺害。大寨的老百姓幾乎殺光。接著,皇兵又放火燒寨,大寨上火光壹片,煙霧騰騰,壹直延續十余日才漸漸消失。

寨裏的糧食全被燒的焦黑發亮。傳說後來余大漢的魂靈顯現,將此胡米化成了治胃氣脹痛的靈藥。如今在方寨之巔,仍能發現有烏黑錚亮的“胡米”(實乃黑石子)。

⒓玉皇帝屈斬竈神爺

相傳很久以前,這裏有壹姓胡的人家,很不珍惜糧食,把白花花的大米飯,拿去餵豬、餵狗、餵雞、餵鴨,連陰溝裏都有米飯,弄得豬吃狗甩的。住在他家的竈神爺見他們揮霍無度,很過意不去,就到玉帝那裏告發了他。玉帝聽到竈神的報告之後,大發雷霆,說:“我要狠狠地懲治這個豎子!不過,我先得下去詢訪壹趟。”事不湊巧,這話卻被胡家的老祖神聽見,老祖神知事不妙,於是,在臘月二十二日夜裏,托夢給這家人,說:“不肖子孫,五谷乃天之寶、國之柱、人之鋼也,豈敢揮霍,肆意踐之!上聞竈之奏,甚怒,欲問罪於爾等,冀爾等三思,以彰其咎。”頃刻,全家人都被驚醒,相互傳告同壹夢事。第二天清早,家人壹齊打掃庭院,把糟蹋的糧食收拾幹凈。正當這時,天上雷聲大作,玉帝遺動天神,來察看這家人。然而胡家的庭院幹幹凈凈,竈臺清潔衛生。天神就向玉帝秉告:“陛下,胡家並無壹料糧食糟蹋。”玉帝怒發沖冠,說:“竈卿,謊報民情,該當何罪!”於是,老竈神便作了刀下鬼。

竈奶奶見竈神爺已死,當天就嫁給了住在金家的竈神爺。從此,胡氏家族就不過小年了。金家的竈神爺因為在二十三日忙著娶竈奶奶,耽誤了時間,把過小年的時間,挪到了二十四日。因此,這個習慣壹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