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守將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時,明知關羽勇猛為何還送死?
《三國演義》裏,關羽過五關時,來到洛陽。當時洛陽太守是韓福。韓福知道關羽來,也知道他手中並無通行文書,還知道他是尋河北去投曹操的死敵袁紹,因此,韓福不打算讓關羽過關。當時,韓福手下有壹位牙將,叫做孟坦,孟坦認為,應該擒殺關羽,韓福雖然贊同孟坦,但他知道關羽的厲害,說:
關公勇猛,顏良、文醜俱為所殺。今不可力敵,只須設計擒之。
但仔細推敲這句話,非常諷刺和荒唐。顏良和文醜,是袁紹手下的當家名將,是麯義死後,袁紹最倚賴的大將。二位不僅自己勇猛,率軍作戰也很了得,但這二位在關羽刀下,沒有活過壹刀,則關羽個人武勇,和顏良文醜比已完全不是壹個層次了。而韓福和孟坦這種級別的武將,與顏良文醜,又有天差地別,他們怎麽竟敢對抗關羽呢?所以說,韓福這裏認為依靠設計擒拿就能打敗關羽,實在很諷刺。
但我們看看韓福和孟坦所謂的設計擒拿,是什麽計:
孟坦曰:“吾有壹計:先將鹿角攔定關口,待他到時,小將引兵和他交鋒,佯敗誘他來追,公可用暗箭射之。”
孟坦竟要親自去引誘關羽來追,這就更荒唐了。關羽斬顏良文醜,也只壹刀,而且還是正面決鬥,區區孟坦,武勇不足比顏良文醜,竟以為自己能在關羽手中活下壹刀,而且還能引誘關羽前來追趕。這就不是勇敢了,而是不自量力。
關羽來後,孟坦又展現出他的幼稚:
孟坦出馬,輪雙刀來取關公。
孟坦居然用雙刀這種步戰兵器,進行馬戰,而且他的對手關羽,使用的還是青龍刀這種攻擊範圍遠超孟坦的馬戰兵器,至此,真不能不對孟坦的無知無畏,佩服得五體投地。
不過,結果有些出乎所料,孟坦竟在關羽手上活過了壹刀:
“孟坦戰不三合,撥回馬便走。關公趕上來。孟坦只指望引誘關公,不想關公馬快,早已趕上,只壹刀,砍為兩段。”
原來,問題出在孟坦不知曹操將赤兔馬給了關羽這件事。但孟坦到底哪來這麽大的勇氣,非要和關羽過不去呢,他大可以和韓福,關閉城門,不讓關羽通過便是,難不成關羽還要壹人攻城麽?仔細看《三國演義》的描述,其實書中已經給出了答案。孟坦勸韓福擒拿關羽時,說了這樣壹句話:
若關某墜馬,即擒解許都,必得重賞。
原來,孟坦和韓福看重的,是賞賜。
仔細分析孟坦,可以看出他的壹些性格特點。首先,孟坦是壹位自不量力的將領。孟坦在為韓福獻計時,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孟坦不知關羽有多勇猛,這是他不知彼的表現;孟坦認為自己有能力和關羽抗衡,這是他不知己的表現。不知彼也不知己者,每戰必敗,說的就是孟坦這類人。
第二,孟坦還是壹位愚蠢的投機主義者。他自己沒有足夠的意識和能力,了解關羽從曹操那裏出來的緣由,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擊敗關羽,卻奢望能坐享擊敗關羽之後得到的賞賜,這就是他的愚蠢投機主義。通俗地說,孟坦是那種“口裏喊著餓,卻不知充饑,還要抱怨餓”的人。如果孟坦真想得到賞賜,他首先要搞明白,關羽去河北這件事背後有什麽他不了解的情況。關羽過五關,曹操並沒有阻止,這件事情,孟坦完全不知,可他竟也不去了解這些。
關羽過第壹關時,阻擋他的是孔秀,孔秀雖也死在了關羽刀下,但孔秀的反應就比孟坦要明白得多。孔秀當時不讓關羽過關的理由其實非常充分:
既無文憑,待我差人稟過丞相,方可放行。
有理有據,並沒有為難關羽。誠然,關羽因為急迫,不可能等到孔秀稟報曹操,最終殺了孔秀,但孔秀的反應,的確比孟坦合理得多。所以說,孟坦是壹位不自量力,又愚蠢的投機主義者。這樣壹個人,明知關羽厲害卻還要送死,又有什麽好奇怪的呢?
韓福作為洛陽太守,自然比孟坦高明壹些。他阻擋關羽的理由和動機,也比孟坦純粹壹些。
韓福認為,如果沒有曹操文憑,就讓關羽過關,會受到曹操的懲罰。註意,他的切入點是擔心受罰,這就比孟坦的動機要純粹得多,也少了許多私心。以及,韓福為擒拿關羽所做的布置,也比孟坦提出的要周密許多。韓福為了阻截關羽,派出了壹千人馬,拈弓搭箭,誠然,後來關羽還是因為馬快刀快,將韓福殺了,但韓福此舉,明顯比孟坦更加有自知之明。
但韓福也只能和孟坦比比。縱觀韓福這壹戰,他表現出來的性格特點,主要就是愚蠢。這壹點,他與孟坦有的壹比。韓福作為洛陽太守,竟然也對關羽北行的緣由,不聞不問,就做出了擒殺關羽的決定。他難道就不擔心,自己會受到曹操的懲罰麽。
因此,韓福是壹位,稍有自知之明,但依然愚蠢的太守。這樣壹個人,在明知關羽勇猛時送死,又有什麽奇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