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夫的人物貢獻
撥亂反正,領導北京市科協的恢復工作
十年動亂中,北京市科協和學會是重災區。市科協機關工作人員被遣散,三處活動場所被挪作它用。科協和學會被誣蔑為“裴多菲俱樂部”和“復辟資本主義的陣地”。廣大會員被戴上“臭老九”的帽子,科協和學會組織被迫停止了活動。
1978年8月16日,中***北京市委決成立中***北京市科協黨組,田夫被任命為黨組書記。田夫上任之後與科協黨組同誌壹起,首先抓了兩件事:壹是將打散的學會組織恢復起來,二是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田夫親自拜訪科技專家,聽取意見。在每周的市科協辦公會上,都要檢查工作的進度。
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1978年底43個老學會全部恢復了組織活動。此後,壹批新的學會相繼成立,到他調任中國科協工作時,北京市科協的學會總數已達到80多個。
田夫同誌帶領市科協機關的同誌到通縣西集公社去調查研究,壹去就是幾天,在公社集體宿舍住宿,在公社機關食堂吃飯,白天了解情況,晚上召開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座談會聽取意見。他帶隊深入30多個學會和部分科研單位,了解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落實情況。壹些中青年科技人員反映,業務上得不到重視,缺乏繼續學習和深造的機會和條件,工資低,福利少,存在住房擁擠等實際困難。同時科技人員也提出很多好的建議,如:為中青年科技人員參加學術組織和出席學術會議創造更好的條件;建立學科咨詢機構;暢通科學進言渠道;建立學位、學銜制度;建立業務考核獎勵制度和對壓制學術民主的懲罰制度;打破論資排輩大鍋飯;真正按勞取酬;改善中年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工作條件等等。田夫同誌充分肯定了這些建議,並為盡快落實這些建議,做了很多工作。
1982年5月,北京航空學會秘書劉成功同誌在座談會上反映了中年知識分子生活健康狀況存在的問題。田夫讓他們寫出書面材料,上報中***北京市委和中***中央書記處研究室。時任中***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科技組顧問的於若木同誌看到材料後,報送陳雲同誌。陳雲同誌在北京航空學會的材料上做出重要批示:“關心並解決中年科技知識分子骨幹的生活困難,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發揮他們在各條戰線上的作用,是關系國家前程的壹個大問題,要下決心拿出壹筆錢挽救這部分人的身體”.6月,中***中央《情況簡報》轉發了航空學會的材料。知識分子的健康問題受到全國各級領導的重視。
長期以來,壹些嚴重違反科研道德的事件時有發生,科技界面臨學術失範和學風浮躁的嚴峻挑戰。1982年3月,《北京科技報》發表了北京玻璃研究所制訂科研人員道德守則的消息。田夫同誌認為要抓住這個事情作篇大文章。他多方聽取意見,科技專家壹致認為,北京科技界應當制定壹個***同遵循的守則。1982年4月29日,由北京市科協茅以升主席主持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科技人員座談會。會上討論並通過了《首都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範》和《關於制定首都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範的倡議書》。茅以升等103名科技界知名人士在倡議書上簽名。5月26日中國科協向全國各級科協和所屬協會轉發了《首都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範》。
沖破阻力,支持中關村第壹家民營科技企業的誕生
1980年8月28日,中科院物理所陳春先教授向紀世瀛工程師介紹了考察美國矽谷的情況。兩人決心沖出中科院的深宅大院,闖出壹條新路,在中關村建起中國的矽谷,形成壹個新技術擴散區。紀世瀛與崔文棟、宛振斌、蔣濤等科技人員談了設想,他們認為科協和學會作為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具有凝聚性和包容性,是實現這個想法的最好平臺。北京等離子體學會理事會談鎬生院士和副理事長陳春先教授、潘良儒教授同意成立北京等離子學會先進技術服務部的設想。市科協咨詢部副部長趙綺秋將這個想法向市科協黨組進行了匯報。當時,尚沒有在學會組織中成立經濟實體的先例。黨組書記田夫和副書記孫洪明確表態,“科技咨詢和技術擴散工作是新生事物,市科協支持學會在具體作法上積極探索。”在市科協黨組的支持下,10月23日,北京第壹家科技開發機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服務部,在中關村的壹個小倉庫裏誕生了。為此,北京市科協還撥出500元專款給他們作為開辦費。
服務部壹誕生就面臨無端指責和巨大壓力。科研單位的領導認為,學會服務部搞咨詢發津貼,搞亂了科技人員的思想;與科研單位爭任務,搞亂了科研秩序,罪責非同小可,應當立即停辦。上級有關部門也要對服務部立案審查。
北京市科協黨組認為,服務部的成立是科技為生產服務的好形式,作為新生事物壹定要大力支持。對於存在的問題,通過規範和加強管理來解決。田夫同誌表態說:“科協堅定地支持妳們,始終站在妳們壹邊,我們保護支持妳們到底!”為了使服務部健康有序地發展,提出了三點註意事項:1、不與研究所爭任務;2、使用單位的成果、器材、場所,要經單位同意並給予補償費。3、外事活動要上報有關部門審批。
服務部完善了財務制度,實行財務公開。服務部的同誌利用業余時間開展工作。每人每月的津貼不超過30元。陳春先等領導分文不拿。市科協根據國務院財務大檢查的要求,對服務部的財務進行了檢查,沒有發現問題,以事實回答了外界對服務部的懷疑。
經過兩年半的爭論與抗爭,終於盼來了中南海的消息。1983年1月8日,方毅同誌批示:“陳春先同誌的做法是完全對頭的,應予鼓勵。”胡啟立同誌批示:“陳春先同誌帶頭開創新局面,可能走出壹條新路子。壹方面較快地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另壹方面,多了壹條渠道使科技人員為四化做貢獻。壹些確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可以先富起來,打破鐵飯碗,大鍋飯。當然還要研究必要的管理辦法和制定政策。此事委托科協大力支持……”胡耀邦當天批示:“可請科技領導小組研究出方針政策來。”1月25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了有關陳春先同誌事跡的通訊。 為落實中央領導批示,經過協商由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北京市科協、海澱區科委、海澱區工業公司聯合成立“北京市華夏新技術開發研究所”.1983年4月15日,在海澱區標準件廠二樓,北京市第壹個民辦研究所成立了。
1984年,中國最大的科學金字塔開始裂變。壹批追求實業的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壹個個民辦科技機構應運而生。然後有了中關村電子壹條街,有了海澱區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中關村國家級自主創新示範區。追根溯源,這壹系列巨大的裂變反應起始於當年北京等離子學會先進技術服務部的點點火花。
支持科研機制改革,助力諧波傳動技術騰飛太空
諧波傳動技術是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於50年代末期發明的壹種新型機械傳動技術。可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軍事工業、電子工業、機械工業等各個領域。到70年代末期,北京已有十幾個單位的科技人員從事這項研究工作。為了解決人員分散,技術資料缺乏,開展學術交流不便的矛盾,科技人員急需組織壹個獨立的學術組織。在田夫同誌的大力支持下,1978年10月,成立了由李克美為組長的國家第壹個諧波傳動學組,歸口於北京機械工程學會傳動分會。
新成立的諧波傳動學組,組織分散在各單位的專業人員,進行諧波傳動嚙合參數計算方法的研究,通過討論建立數學模型,列出計算公式,編制程序。打破了國外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在1979年取得了初步成果,研究成功我國自主創新的諧波傳動設計計算的核心技術。
1979年底,由諧波傳動學組發起,在北京召開了第壹次全國諧波傳動學術研討會。全國從事本專業的專家教授濟濟壹堂,開展交流。促進了我國諧波傳動技術創新。
在田夫同誌的支持下,諧波傳動學組自編教材舉辦培訓班和科普講座,與清華大學和中央電視臺合作攝制諧波傳動技術教學片和科普電視片,促進了諧波傳動技術的推廣應用。
成立專業化從事諧波傳動技術研究所壹直是專業科技人員多年來的願望。由於受到軍隊、地方,中央、省市交錯的科研體制的束縛,人才流動受到限制。1982年12月29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的新春茶話會上,田夫同誌給李克美寫了封推薦信,讓她找國防科工委領導,提出由國防科工委成立諧波傳動技術研究所的建議。
在國防科工委鄒家華副主任、科技部李國樞部長和後勤部楊恬部長等的支持下,1983年9月,集中了壹大批從事諧波傳動技術研究的骨幹力量成立了我國第壹個專業化從事諧波傳動技術研究所。該所成立後,完成了諧波傳動國家標準系列的制定。承擔的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工業機器人高精度諧波傳動減速器系列產品”,分別獲得了國防科工委、國家機械部科技進步壹等獎和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為我國諧波傳動技術的推廣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
為了加速諧波傳動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和加速產業化,也由於國防科工委的機構改革,諧波傳動技術研究所實行了轉制。1993年5月18日,在原北京諧波傳動技術研究所的基礎上科技人員自籌資金成立了北京市克美諧波傳動精密機械公司(簡稱克美公司),並與中國機械工業技術總公司合資組建了北京中技克美諧波傳動有限公司(簡稱中技克美公司)。是我國第壹個專業化從事諧波傳動技術開發、設計、研制、生產、銷售服務,集貿技工壹體的高新技術實業公司。
在鄒家華主任、田夫同誌等關心支持下,1996年國家計委批準在原機械工業部何光遠部長領導下中技克美公司建設“年產1萬臺套諧波傳動減速器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項目(基地)”,並於1998年中技克美公司在順義空港工業區建成。
同時國家科委又批準中技克美公司為“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高精度諧波傳動系列產品”的技術依托單位,以及“國家諧波傳動技術研究推廣中心”。
中技克美公司全體科技人員發揚了艱苦奮鬥、頑強拼搏、開拓創新、為國爭光的精神,研制出世界先進水平的固體潤滑諧波傳動減速器,應用在含“神舟7號”系列載人飛船太陽能電池陣驅動機構中,以及飛船定位雷達天線驅動機構中,圓滿地完成了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我國科技人員還將諧波傳動技術推廣應用到氣象衛星、通訊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天鏈星、空間站等多種型號中,並成為航天飛行器中關鍵配套部件。
多年來田夫同誌壹直關心支持科技人員為我國諧波傳動技術創新,實現科學地、可持續化地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