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道德經精講第五十章

道德經精講第五十章

章旨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命名為“貴生”,熊春錦《<老子德道經>校註》命名本章為“生死”。本章講生死之道和養生之道,告誡人們人生在世,應善於避害,清心寡欲,可以保全生命,活得長壽。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

出生入死 :這句通常有兩種解釋:第壹,人離開生路,就走進死路。第二,人始於生而終於死。《道德經》中“出生入死”的意思是指從出生到老死的人生過程,現在“出生入死”這個成語,借以形容冒著生命危險,隨時有死的可能。多用於贊揚不顧個人安危的獻身精神。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生之徒,屬於長命的。類、屬。生之徒,長壽之人。十有三,十分中有三分,即十分之三。楊興順先生說:“生死相循是'道’的自然法則之壹。老子認為:人類社會上有三分之壹的人走向生的自然繁榮:有三分之壹的人走向自然的死亡;還有三分之壹的人由於違背了生的自然性,即違背了"道’的法則,去做力所不逮的事,因而過早死亡了。”死之徒,屬於夭折的壹類。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屬於長壽的,占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占十分之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人之生,傅奕本及帛書本寫作“人之生生"。依上文“生之徒”“死之徒”就長壽、短壽之自然性而言。此處“動之死地”,指的是人類反自然性的人為而動”,即常說的妄為。這十分之九皆不在“善攝生”之列。另外的十分之壹,則是不妄為、任自然、註意“營魄合壹”的形神修煉的“善攝生”者。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人生本來是可以長壽的,過分地奉養生命,妄動妄為而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生生之厚,厚自奉養以求生。高延第說:“生生之厚’,謂富貴之人,厚自奉養,服食藥餌,以求長生,適自蹈於死地,此即動之於死地者之端。緣世人但知戕賊為傷生,而以厚自奉養者為能養生,不知其取死者同也,故申言之。"意思是說,這第三類妄動妄為而走向死路的是什麽原因呢?因為想求得長生,濫用營養品,奉養太優厚了。古代帝王生活條件最為優厚,而大都萬就是這個緣故。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 丘無所容其刃 ·攝,調攝,養護。攝生,養生之道,善於養護自己。兕:屬於犀牛類的動物。入軍不被甲兵,戰爭中不會被兵器殺傷。聽說善於養護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屋牛和老虎,在戰爭中不會被兵器殺傷: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範圍。他不該死。

延伸

由“出生入死”講講老子的生死觀。按照本章老子的意思,人出世為生,入地為死。在老子看來,壹個人壹出生,就是在往死亡這條路上走。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生死觀。《莊子·至樂》記載莊子的妻子死了,老朋友惠施前往莊子家吊唁,只見莊子岔開兩腿,像個簸箕似地坐在地上,壹邊敲打著瓦缶壹邊唱著歌,老朋友就有點憤憤不平質問莊子,

莊子就對朋友解釋說:“惠兄,感謝您老遠地跑來吊唁。其實,當妻子剛剛去世的時候,我何嘗不難過得流淚!只是後來細細想來,妻子最初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也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也沒有氣息。

不若有恍恍忽忽之間,那最原始的東西經過變化而產,又經過變化而產生形體,又經過變化而產生生命。如今又變化為死,沒有了生命。這種變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樣運行不止。現在她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而我卻還要哭哭啼啼,這不是太不通達了嗎?所以我止住了哭泣。”

這就是莊子的生死觀。在《大宗師》中他又說:死和生均非人為之力所能安排,猶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樣永恒地變化,完全出於自然。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參與和幹預的,這都是事物自身變化的實情。人們總是把天看作生命之父,而且終身愛戴它,何況那高超的“道”呢!大地把我的形體托載,並且用生存來勞苦我,用衰老來閑適我,用死亡來安息我。

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可見,道家的生死觀可以說是壹種順應大道自然的生死觀。

總結:

上壹章老子講得道的聖人如何自我修養,善待百姓。這壹章老子講生死觀和養生之道,告訴人們,人生在世,大約有十分之三是長壽的,十分之三是短命的,這些都是屬幹自然的死亡。另有十分之三的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但是貪饜好得,營養過剩,妄動妄為,傷殘身體,而短命夭折。只有極少數(十分之壹)的人善於避害,保全性命,少私寡欲,清靜無為,遠離死地,自然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