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具體分析下澳網和美網場地的區別
由於高彈和慢速,在上面的打法略微是底線型占優勢,從88年到03年,底線型和上網型的冠軍比為11:5,阿加西和桑普拉斯的冠軍比為4:2,同時還在00年經典壹戰中取得不多見的逆轉。這些都是和場地性能密切相關。在這種場地比賽,發球還是有優勢,但已不明顯,上旋底線球得多拍相持顯得更有威力,壹些紅土選手在上面也可能有好的發揮,如90年穆斯特和97年莫亞。具體的細節在95桑阿決賽的戰例中有詳細介紹。
值得壹提的是,總有網友說90年代的球速明顯慢於現在,由於球拍改變了之類的話。球拍科技的改變,在85年帶來了壹場革命性的變化,確實令球速明顯增加。但到了90年代,科技的更新已經主要體現在業余球拍方面,對職業選手影響就不顯著了。而球迷得出90年代球速慢,很可能是墨爾本球場的兩次改造帶來的誤會。
88年,球場由草地改為塑膠硬地,00年進行了壹次大規模改造,雖然還是塑膠表面,但球速卻快多了。所以,大家在看澳網回顧節目時,看到90年代澳網的比賽,那時正是慢速硬地,而對比這幾年澳網的比賽,顯然速度要慢多了。但只是場地變化的結果,可並不說明現在的球速在球拍科技的推動下,比90年代快多了。如果大家看90年代溫網的回顧,會覺得球速比現在要快,因為那時的草皮比現在長。而美網也經歷了中心球場的改造,道理相同。90年代,測速儀是激光的,測3點平均值,而現在是利用多普勒效應的雷達儀,測出手最快的時速,用測速儀數據的對比也說明不了問題。只有壹點是肯定的,現代正手擊球動作的普遍應用,令正手發力更有效率,在獲得速度的同時,旋轉肯定是強於以前的。
2混凝土(concrete)。代表是美網阿什球場即美網系列賽的場地。這就是通常說的水泥場。只不過我們打的水泥場光禿禿的,正式比賽上面有壹薄層塑膠覆蓋物或顏色塗料,由覆蓋物的性質決定球反彈的高度和速度。這種場地,在所有硬地裏是最快的,由於彈性系數k很大,動能的垂直分量有很大損失,所以球的反彈不會太高(相對於澳網等塑膠地),又由於表面相對光滑,球落地明顯看得出向前竄(塑膠地和土地球明顯有停頓現象)。北美夏天的賽季,是上網者的快樂時光,在快速硬地場上,發球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在這裏上網截擊顯然安全更有把握。90-02年,上網者在這裏拿走了9座金杯,桑普拉斯更是在這裏保持了對阿加西的4戰全勝。後面會有詳細的評論。
但不得不說的是,這種場地也是最不舒服的場地,是球員下肢傷病的主要肇端。雖然有更強的觀賞性,可欣賞優雅的上網時,我們球迷應該不忘球員的感受。
3地毯。室內賽季的主要球場,如巴黎大師杯、90年代在德國的年終賽。相對前兩種場地,我國的球迷對地毯可能很陌生,看得少打得更少。媒體也習慣的把地毯和硬地混為壹談。如果說塑膠是偏向土地的硬地,地毯則是類似草地的硬地。但差距還是很明顯的。首先,地基平整,地毯性能均勻,球在上面的彈跳是規則的。還有地毯有很大的摩擦,球速會比水泥表面慢,但球在上面彈跳的低,觀球的球迷可能看著球很慢,但場上擊球者卻覺得球有些前竄。因此,在地毯上經常有160公裏的Ace,發球好的人,尤其是落點刁鉆的球更有優勢。同時,球彈起的低,在擊出穿越球時,必須從下向上發力,這對於過網急墜是不利的,加上球速略慢,上網者有充足的時間來到網前選位移位,網前截擊的成功率是最高的。底線型選手在這裏也能有很好的發揮,但壹般的紅土選手是不適合的。
目前來看,在室內賽季最成功的人是貝克爾,在地毯上,桑普拉斯遇到貝克爾時也略處下風,令人難忘的就是年終賽上兩人的重量級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