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跪求至少③種的民居特點!!!急啊!急!跪求錒!

跪求至少③種的民居特點!!!急啊!急!跪求錒!

窯洞

中國黃河中上遊壹帶,是世界聞名的黃土高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利用那裏又深又厚、立體性能極好的黃土層,建造了壹種獨特的住宅——窯洞。窯洞又分為土窯、石窯、磚窯等幾種。土窯是靠著山坡挖成的黃土窯洞,這種窯洞冬暖夏涼,保溫隔音效果最好。石窯和磚窯是先用石塊或磚砌成拱形洞,然後在上面蓋上厚厚的黃土,又堅固又美觀。由於建造窯洞不需要鋼材、水泥,所以造價比較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窯洞的建造不斷改進,黃土高原上冬暖夏涼的窯洞越來越舒適美觀了。

[編輯本段]古民居

安徽古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著許多古代的民居。這些古民宅大都用磚木作建築材料,周圍建有高大的圍墻。圍墻內的房屋,壹般是三開間或五開間的兩層小樓。比較大的住宅有兩個、三個或更多個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後種植著花草盆景,各處的梁柱和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座座小樓,深深庭院,就像壹個個藝術的世界。建築學家們都稱贊那裏是“古民居建築藝術的寶庫”。

平遙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為清代修建的,這些住宅體形較大,用料講究,由於山西氣候幹燥,又未經戰爭破壞,所以大多數保存得相當完整。

住宅平面布局多為嚴謹的四合院形式,有明顯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沿中軸方向由幾套院組成,壹般三進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院落之間多用矮墻和裝飾華麗的垂花門作為分隔,有的在院落壹側或後面還建有花園。

正房壹般為三間或五間的拱券式磚結構的窯洞,在窯洞房的前部壹般都加築木結構的披檐、柱廊,上覆瓦頂。正房屋頂是平頂,壹般在兩側砌磚梯可登上,在屋頂上有的還建有照壁式風水樓。也有的在窯洞上再建壹層木結構雙坡頂的樓房。平遙民居的外墻都用磚砌,做成清水磚墻,高達七、八米,對外不開窗戶,外觀堅實雄壯,有的在墻頂做成城堞式,像壹座座小城堡,在院子裏也很少栽木,迷信觀念認為樹木會招致鬼怪,家宅不寧。院子裏地面均用磚滿鋪,多壘起花壇,沒有泥土,便於清掃。平遙民居內外裝飾華麗,有木雕精細垂花門,正房梁下掛落子曲替都有花飾,有的刻有獅子滾繡球,有的是福祿壽三星,或琴棋書畫等,都有壹定的樣式。門窗都是木樘木欞,大都花紋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門扇上還雕塑有唐堯虞舜禪位的故事。當時已普遍使用玻璃,有的富商用的刻花玻璃。為保暖防寒,門窗大多做成雙層,屋檐下椽木梁枋等都施有彩畫。沿街巷的宅門都特別講究,門頂形式多樣,有懸山卷蓬、懸山有脊兩坡、兩坡不等長和半坡及披檐等,檐下用梁枋穿插、鬥拱出檐等,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柱,有的做壁柱門墩等。大門門扇上有門匾,書有“修德”、“修齊”、“繁鰲”、“霞蔚”、“樂天倫”等,有的住宅門外還立有上馬石、栓馬柱,石雕精美,反映出當時這些人家住戶的富庶。全城保存得較完好的民居有四百余座,其數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國內實為罕見。

[編輯本段]客家土樓

土樓是廣東東北、福建西南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從黃河中下遊地區遷移到南方的漢族人。因為客家人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客家先民為了防範盜匪騷擾,保護家族的安全,就創造了這種龐大的民居——土樓。壹座土樓裏可以住下整個家族的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土樓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圓形土樓。圓樓由兩三圈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壹二百個房間。他們不分貧富、貴賤,每戶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壹間房,其用途十分統壹,壹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層、四層是臥室。第二圈兩層,有30到50個房間,壹般是客房;中間是祖堂,能容下幾百人進行公***活動。土樓裏還有水井、浴室、廁所等,就像壹座小城市。客家土樓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國建築大師的稱贊。

客家民居是中國南方山區的建築奇葩,它那獨特的風格吸引了眾多中外學者、遊客甚至美國的軍事專家。

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壹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八卦布局圖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墻,整齊劃壹。

由於害怕有盜賊和當地人的排擠,才建成了營壘式住宅.

[編輯本段]蒙古包

蒙古等遊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遊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壹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壹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壹圓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遊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遊牧區多為遊動式。遊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遊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遊牧時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裝,有利於放牧時搬遷流動。

[編輯本段]傣家竹樓

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因此傣族竹樓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騰龍沿邊的住宅,多土墻平房,每壹家屋內亦間隔為三間,分臥室客堂,這顯見是受漢人影響,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邊則完全是竹樓木架,上以住人,下棲牲畜,式樣皆近似壹大帳篷,這與《淮南子》所記“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書所記古代僚人“依樹積木以居”的“幹闌”住宅,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這類竹樓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壹露臺,轉進即為壹長形之大房,用竹籬隔出壹個角來做主人的臥室並兼重要錢物的存儲處;其余便是壹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檐及於樓板,故無窗。若屋檐稍高者,則兩側亦有小窗,後面亦開壹門,樓的中央是壹個火塘,無論冬夏,日夜燃燒不媳,煮飯烹茶,都在這火上,主客集談,也都圍爐而蹲或坐。屋頂用茅草鋪蓋,梁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種住宅的建築,極為便易,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裏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也極易腐毀,每年經雨季後,便須重加修補。土司頭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樣仍似竹樓,只略高大,不鋪茅草而改用瓦蓋頂。西雙版納境內,傣族自己能燒瓦,瓦如魚鱗,三寸見方,薄僅二三分,每瓦之壹方有壹鉤,先於屋頂椽子上橫釘竹條,每條間兩寸許,將瓦掛竹條上,如魚鱗狀,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頂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爛需要更換,只須在椽子下伸手將破瓦除下,再將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類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戶了,就是車裏宣慰衙門,建築式樣也不過如此,只是面積較壹般傣族民間的木樓大得多,全樓用壹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長十余文,闊七八丈,樓上隔為大小若幹間屋,四周有走欄,但不開窗,故黑暗無光,樓下空無遮欄,只見整齊的壹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著,任牛馬豬雞自由地在其中活動,這就是傣族最局統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馬的屋宇,在西南邊區中普遍可以見到,例如哈尼、景頗、僳僳以至苗、瑤、黎諸族,住屋建築也如此式,惟下層多用大石或泥土築為墻壁。傣族的竹樓,則是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將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於上層的人,不致被穢氣熏蒸。

土家族吊角樓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壹村村,壹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壹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壹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土家族土家族,全國現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遊人。其中張家界是我國第壹個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壹帶,與其他少數民族壹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用土家語。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編輯本段]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宏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裏鄉村”。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築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墻是徽派建築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墻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點之壹是高墻深院,壹方面是防禦盜賊,另壹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壹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墻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采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墻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態,這與山西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大量古建築而馳名。新安為文化之鄉,歷史上多出官宦商賈,僅歙縣舉人以上的士官即達數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稱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們巨大的財富,營造了皖南這個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館。今存徽州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績溪、休寧。黟縣今存古村落十余處,要者如西遞、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築更多。全縣保留有價值的古建築數百處。僅西遞就有122幢。歙縣***有古建築365處,有價值的壹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潛口、棠樾、深渡等村。績溪今存古建築壹百余處,集中在磡頭、坑口、馮村、上莊等處。古村落壹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組成,有的村落規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條,陌生人進去後往往會迷失方向。許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條,宏村的水系就是壹例。宏村在村頭依山築壩,村內水渠從街道兩側進入每戶,匯於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戶,流入南湖。每戶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滌和飲用水。民居的布局壹般是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兩層高度。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組合,建築全是粉墻黛瓦。舊時大戶人家的許多建築群,規模龐大,采用徽州三雕裝飾,布局精巧,錯落有致。壹片片皖南古建築鑲嵌在黃山、九華山、新安江廣闊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壹個無須妝點的世界級公園。

皖南民居為兩層以上的樓房,中間圍合壹個很小的天井,廳堂設在天井的北側。廳堂與天井之間不設墻壁與門窗,屬於開闊的空間。在廳堂的北側,也就是後部是木質的太師壁,太師壁的兩側為不裝門扇的門。太師壁的前面放置長幾、八仙桌等家具。廳堂東西兩側,分別放置幾組靠背椅與茶幾,人們常常將壹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為裝飾。

皖南古民居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築形態,都以周易風水理論為指導,體現了天人合壹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向往與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壹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精髓。村落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範,深刻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

[編輯本段]土家民居

壹、古文獻稱土家民居為"幹欄"

《辰州府誌·風俗》雲:"居民近市者多構層樓,上為居室,下貯貨物,為貿易所。無步櫚曲房,亦罕深遂至數重者。近日生齒繁盛,民居稠密,地值多倍蓰於十年前。山家依用結廬,傍崖為室,縛茅覆板,僅蔽風雨,設火床以代竈,晝則炊,夜則向火取暖。山深寒,年冬初即然"。

《新唐書》雲:"南平僚,東距智州,南屬渝州,西接南州,北涪州,戶四千余。多瘴癧,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居樓,梯而上,名為幹欄"。

《魏書》雲:"僚者,蓋南蠻之別種,自漢中達於邛笮山洞間,所皆有,種類甚多,散居山谷,無民族之別……,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幹欄',幹欄大小,隨其家口之數。"

《舊唐書》雲:"土氣多瘴癧,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並樓居,號為'幹欄'"。

《永順縣誌·雜事》雲:"原舊土官衙署綺柱雕梁,磚麗鱗次。百姓則叉木架屋,編竹為墻。舍把頭目許豎梁柱,周以板壁。皆不準蓋瓦。違者即治僭越之罪,俗雲:只許買馬,不許蓋瓦"。

《唐誌·雜記》雲:"祖師殿,在舊司城。晉天福二年建,正殿柱四,木數圍。上架木枋處,無斧鑿痕,真神工也。相傳為公輸子顯靈所建。"

《中國古代建築》雲:"在溫暖潮濕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東南向,以接受夏季涼爽的海風,或在房屋下部用架空的幹闌式構造,流通空氣,減少潮濕。建築材料除木、磚、石外,還利用竹與蘆葦;墻壁溥,窗戶多;建築風格輕盈而疏透,……"。

二、少數民俗文獻稱土家民居為"轉角樓"

《中國土家族習俗》雲:"土家族人的住宅,多為木房,其結構習俗以正屋、偏屋、木樓、朝門四部分組成。壹般人家只有正房,小康人家有正屋、偏房和轉角樓。富有人家加修有朝門。豪門大戶,修四合大院,砌以院墻,四面封磚,俗叫封火桶子,個別戶還修有沖天樓和曬衣臺。正屋規模有三柱四旗、三柱五旗或五柱八旗以至七柱十二旗之分,多為四排三間,也有六排五間的,忌修單扇雙間之屋。正屋中間為堂屋,以祭祖先和迎賓客之用,兩邊作人間。堂屋後面有過道房,俗稱'抱兜房'。偏房稱磨角,又叫'馬屁股',或叫刷子屋,連接於正屋的左右邊,作竈房或碓磨房之分。別有特色的土家族轉角樓,俗叫'走馬轉角樓'。多子女的人家,女兒住轉角樓,故有叫繡花或故娘樓的。轉角樓建於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都起轉角樓的。轉角樓壹般為三排兩間,上下兩層,上為人間,下為廂房、倉庫或碓磨房。轉角樓挨正屋壹邊,有懸空走廊,轉至外沿當頭,當頭兩邊上端,妙廊翹起,頗俱雄偉壯觀"。

三、土家民間稱土家民居為"轉角樓"

酉水船歌唱雲:"石板街,五裏路,封火窨子轉角樓"。賈紹興註轉角樓雲:"轉角樓,土家語稱 lie3pB1 ,是土家民居中壹種獨特的建築形式。壹般土家人住壹棟房,其長有連三間、連五間、連七間、連九間,其進深有三柱四騎、五柱四騎、五柱八騎等。壹棟連三間(四排三間)的木房,居中的那間叫堂屋,作為祭祖、迎客、婚喪等重大活動之用;左右兩間叫住房,前房為火鋪,為聚餐向火議事之用,後房為臥室。如果房基夠寬,家境又比較富裕,則在房子的右邊配偏房,安放竈房、柴房和牛欄、豬圈;左邊配廂房、樓子。樓子下安排碓磨和糧倉,上作'書房'或閨女的'繡房'。房基臨坎,樓子則吊腳,無坎則柱與正屋齊,只在二樓走廊上吊些假柱頭。不管吊腳不吊腳,在樓子外側壹定要翹檐轉角,故稱'轉角樓'"。

土家山歌唱雲:"山歌好唱難起頭,木匠難起轉角樓,巖匠難打巖獅子,鐵匠難滾鐵繡球"。

土家俗語雲:"妳屋雄(富有之意),妳屋雄,nan 麽沒起轉角樓(或沖天樓)";"四川有座峨嵋山,離天只有三尺三。樹比有座沖天樓,壹只角伸到天裏頭";

據筆者調查,在土家族俗保存得最為原生態的坡腳、靛房、他沙、苗兒灘、洗車、隆頭、裏耶、賈市、內溪等地的土家人對土家特色民居均叫為"轉角樓"。

四、土家民居稱謂揭秘

土家人是根據房屋的結構形式指稱自己的居所的。總的說來,土家民居有單體居室和合體居室之分。合體居室由單體居室組合而成,其稱謂也各不相同。

1、土家單體民居稱謂

土家民居按進深有三柱二旗(俗稱尖刀架)、三柱四旗、三柱五旗、三柱六旗、三柱七旗、四柱五旗、四柱六旗、四柱七旗、四柱八旗、五柱七旗、五柱八旗、六柱六旗、七柱十二旗之別,壹般連三間、四間、五間,也有連六間、七間、九間、十五間的。單體民居按材料有瓦屋、巖屋、茅屋、泥屋之謂。

①、瓦屋:圓木為柱,方木為枋,木板為壁,檁子、櫞角、泥瓦為蓋的居室。

②、巖屋:壹為圓木為柱,方木為枋,四周用巖石砌墻為壁的;二為盡用巖石砌的墻為壁居室。

③、茅屋:圓木為柱,檁條為枋構架,木條或竹為椽,上蓋茅草或稻草,四周用木條、細竹為壁的居室。

④、泥屋:以圓木為柱,檁條為枋構架,上蓋茅草或稻草,用細木條,山竹為壁,在木(竹)壁上封青膏(或黃土)泥而成的居室。

就其壹土家單體民居取材也沒有固定之規,其稱謂也只是以單體民居的主要材料來指稱的。而在現實中,土家民居的材料是多種多樣的。

2、土家合體居室稱謂

土家合體居屋是土家民居獨特形式,是由土家單體居室發展而來,蘊含著土家人的審美觀念、工藝價值、民俗理念以及用自然為我所用和與自然抗爭的思想。土家合體民居的稱謂有轉角樓、四水屋、窨子屋、沖天樓之分,其表現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別。

①、轉角樓。轉角樓的表現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以二合水較為多。為二合水時,主家在正房的左或右修建轉角樓,壹般為兩層。為三合水時,或左修轉角樓,右修廂房;或右修轉角樓,左修廂房。廂房壹般為三柱四旗,少數三柱三旗或三柱五旗,連兩間。廂房後配磨角,俗稱"龍眼"、"偏偏"、"偏杉"。壹層或為豬圈、牛欄,或為倉庫、碓磨房。二層人居住,或為客房,或為女閨房(也稱繡花房)。轉角樓進深壹般為三柱四旗或三柱五旗,壹般連二間,也有連三間,少數連四間。二樓前側為走廊,上配扶手,前側、外側配吊懸空圓木旗柱,柱頭(即吊腳)為橢圓瓜形木雕,土家人稱假柱頭。扶手與雕柱距外枋1米左右,扶手與前外枋、側外枋之間為進出或觀景或休閑的回廊。樓子外側瓦面飛檐翹角,土家人據此稱之為轉角樓。轉角樓在土家人聚居區較為普遍,中等人家均可配修轉角樓。其時,土家轉角樓與苗居吊腳樓外觀形式大同小異,苗人以樓子吊腳稱苗居為吊腳樓,土家人以樓子瓦面翹角稱土家民居為轉角樓。事實上,完整的土家轉角樓無論從形式、結構上都比苗居吊腳樓精美,功能、用途更為齊備、多樣。

②、四水屋。四水屋是土家民居另壹特有建築,形式表現為四合水。四水屋前後有兩棟主體建築,左右兩側用廂房將兩棟主體建築連接。從某種意義上說,四水屋實際上是由四棟單體建築組合而成。四水屋有前後兩個堂屋,前堂屋發揮過道作用,後堂正中設天井,面積2平方米左右,天井壹角掘有陰溝,雨時,向內層面雨水匯流落入天井,並由陰溝排出屋外。天井上對四角檐,由四棟連體建築內側屋面聚合而成,或四邊形,或六邊形。天井及檐口有聚財納寶、九九歸壹的象征意義。後堂屋壹般高於前堂屋4~7個臺階,正面房屋壹般比其它三棟房屋高。四水屋規模比轉角樓大,壹般住幾戶或十幾戶、甚至幾十戶人家,具體視家族成員多少而定。四水屋是土家富裕人家的居所。目前我縣現存的四水屋已不多。

③、窨子屋。窨子屋是土家人為防盜、防風(防寒)將居所用石、磚砌墻而形成的院落式的民居形式,但它與漢家的四合院純屬兩碼子的事。它的特征在於院墻和朝門。院內建築或為單體民居,或為轉角樓,或為四水屋,甚或是其它獨特的建築形式,是土家豪門望族的居住場所。

④、沖天樓。沖天樓是土家民居的集大成者,不單包含了所有土家單體民居的建築形式,同時也包含了轉角樓、四水屋等土家合體民居的建築形式。位於苗兒灘鎮樹比村的土家沖天樓是目前唯壹存留的沖天樓建築範式。樹比沖天樓占地5畝。房基前低後高,房身前高後低,有前後兩個堂屋,左右兩個分區。左右側、後部配有若幹廂房、磨角(龍眼)、拖步。面闊七柱六間,左右後堂屋正上方屋頂為兩層沖天樓子,高10米左右,飛檐翹角。沖天樓上雨水及正房向內屋面雨水通過 槽排向左右偏房瓦面落地。沖天樓的空中排水系統采用了八卦構造,使得這座幾百平方米的樓宇終年滴水不漏,排水系統的絕妙神工使人聯想不絕。樹比沖天樓到如今傳了十四代,已近千年歷史。它包羅了土家民居的壹切建築形式和營造法式,是土家民居形制和木工技藝的大匯集,是土家民居歷史形制的經典範本。如今,這座千年建築還是數十戶王姓土家人休養生息的居所,時刻發生著土家的民俗故事,是壹座活的和解讀土家民俗的標本。為此,2000年8月10日樹比土家沖天樓被龍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環境。

由於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樣式和風格也不相同。

在中國的民居中,最有特點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和蒙古的蒙古包。

[編輯本段]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門壹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臺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墻和臨街的房屋壹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

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壹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壹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中間還有壹道隔墻。

著壹些夠妳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