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怪圈的概述
中國科學界的SCI怪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茅廣軍跳樓自殺,原因尚在調查之中。新聞報道提到,茅廣軍文章太少了沒有通過三年壹次的考核,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解聘,後轉往北航。
日前,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生王垠有意退學,理由之壹是對論文與商業掛鉤的事看不過眼。
這幾件看似無關的事情,都將矛頭指向了中國科學界對論文、尤其是對SCI論文重視的怪圈。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壹家文獻檢索機構的論文數據庫,收錄在全球6000余種雜誌(其中中國74種,18種用中文出版)發表的科學論文以及對論文的引用的數據。
1980年代末,中國南京大學(南大)將SCI引入科研評價體系。前校長曲欽嶽教授說,這麽做主要基於兩個原因,壹是當時處於轉型期,國內學術界存在各種不正之風,缺少壹個客觀的評價標準;二是某些專業國內專家很少,國際上通行的同行評議不現實。
引入SCI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可以量化的指標對科研人員施加壹些壓力,使南大的科研可以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與此同時,南大規定對能完成論文數的科研人員給予壹定的獎勵,大概壹篇1000元左右。後來對研究生也作了發表SCI論文的要求。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對中國科學家在被SCI收錄的雜誌上發表論文的研究結果,1992年至1998年,南京大學被SCI收錄的論文數居全國第壹。
1995年10月,美國著名的《科學》(Science)雜誌在其“中國科學”專刊中,有南大這方面的介紹。此後,中國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競相模仿,SCI逐漸上升為衡量科研機構和科學家學術水平的壹把重要尺子。